..续本文上一页洗澡后抹一种香粉,徧抹身体,非常名贵,我们也用涂香来供养佛。「烧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线香,或者檀香或者沉香。「末香」是把香造成香末来烧。「如是等云」,就是上面种种香的云,把它总结起来。「一一量如须弥山王」,梵语「须弥」,翻成中国话叫妙高,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的一座山,有八万四千由旬高,叫妙高山。妙高山高出一切山之上,称为妙高山王。前面说供养香徧满虚空,没有说出它的高度,这里说像须弥山那么高。
我们把供养品算一下,一共有几种供养?华云、鬘云,都是属于花供养,算一种,加上天音乐云供养、天伞盖云供养、天衣服云供养,和天种种香,一共有五种供养,下面有第六种灯供养。
「燃种种灯」,「燃」是点燃,这是总标。下面别名是什么灯呢?「酥灯、油灯、诸香油灯」,「酥灯」有两种,一种是由牛奶里面提炼出来的酥油,一种是由香草里面提炼出来的酥油。「油灯」是一切油都包括。「诸香油灯」这是总结,酥灯、油灯都是香的,合起来叫灯供养,到这里共有六种供养。「一一灯炷,如须弥山」,灯有个灯心叫灯炷,灯炷有多高呢?有须弥山那么高。「一一灯油,如大海水。」灯油像大海的水那么多。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以上有六种供养,供养品都徧满虚空,灯炷大得像须弥山,灯油像大海的水,这是广大心。办大的供养发广大心,要供养多少时间呢?尽未来际供养,这是长远心。前面讲过,我们的真心徧法界,横徧十方,竖穷三际,我们凡夫起我执、法执,把它执成一个小的心。佛菩萨告诉我们用功的方法,无非叫我们返妄归真。现在的心成妄想心,把妄想心归向真心,真心徧法界,横徧十方,竖穷三际,所以无论用什么功夫,都是使我们归到真心上。
供养佛自己得什么利益呢?返妄归真,把你的真心发现出来。因为你供养那么多供养品,都是观想出来的,你的心不是大起来吗?长时间供养,不是把心拉长吗?拉得多大呢?横徧十方。拉得多长呢?竖穷三际。这样你的真心现前了,供养品是供养三宝,实际是发现自己的真心理体。
前面六种供养讲过了,再讲法供养。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一切供养品中以法供养最殊胜,超过一切的供养。什么是法供养呢?下面有解释。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这七种都属于法供养,「所谓」两字是解释有这七种法供养。
第一、「如说修行供养」,这是法供养,没有供养品。「如说修行」,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我们依着佛说的法来修行。第二种解释,依着你所说的法来修行。
第一种解释,用「如说修行」来供养佛,怎么「如说修行」是供养呢?「如说」如佛所说,佛说的法,无非叫众生修行,你是佛的弟子,能如佛所说的修行,佛就大生欢喜。花供养、灯供养等,无非叫佛生欢喜心,你能如佛所说的修行,佛就真正生欢喜,因为佛出世就为令众生成佛,众生不修行怎么成佛?修行是因,众生不知道修行,佛才说法,一直说到涅槃。佛说的法无非令众生修行,你能如所说修行,佛决定大生欢喜。
第二种解释,佛弟子会说法,替佛转*轮,就像普贤菩萨跟善财童子说法,普贤菩萨如所说修行,劝导善财童子也如所说修行,这样佛就大生欢喜,这叫行解并重。你能说法叫解,能如所说修行叫行,行解并重的佛弟子,佛特别欢喜,等于上了供养品。
佛教为什么不兴隆?行解不并重。佛弟子有的解而不行,有的行而不解,各偏到一边,佛教才衰弱。要是能行解并重,解而能行,行而能解,佛教自然兴隆。能解的人不肯修行,把佛的学问都当世间学问,佛的学问是叫我们了生脱死,转凡成圣的学问,尽说不修行,怎么了生脱死、转凡成圣?所以尽说不行,偏到说那一边,所以佛法不能兴盛。
还有一种老修行,他要行,不听经,不学教理。他说:「听来听去,解来解去,还不是要行吗?我行就好了。」他会用这些话作挡箭牌把你挡回去。真正起行的时候不要解,行起解绝,我要了生死专门修行,不要再求了解了,这是对的。但是佛的道理你得统统了解,才不要再解专门修行。你连释迦牟尼佛的名字都不知道,不去听经,怎么修?所以无解而行,中国佛教因此衰落下去。你是佛弟子,普贤菩萨就是这样修供养的,如说修行,这样才是真供养。
第二、「利益众生供养」,小乘弟子也是如说修行,但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大乘菩萨如说修行,都是利益众生的法门。为什么你要修行呢?为利益众生。为什么要成佛呢?还是为利益众生,所以未成佛之前叫菩萨,成了叫佛。佛菩萨都是为利益众生而修行,怎么利益众生呢?以六度法门利益,众生应当以布施度的,以布施度;应当以持戒度的,以持戒度;应当以忍辱度的,以忍辱度;应当以精进度的,以精进度;应当以禅定般若度的,以禅定般若度,这六度法门是为度众生的,度了众生也把自己度了。大乘菩萨是以利他为自利,先利他而后自利,这是大乘菩萨的发心,依着六度法门,再广开为万种行门,都是为利益众生。你去利益众生,众生得了利益,这怎么算供养佛呢?佛出世目的就是为利益众生,你去利益众生,佛受你的大供养,一定大生欢喜。
第三、「摄受众生供养」,把众生收到佛门里来做佛弟子,叫摄受众生。众生不肯归向佛门,你得把众生收到佛门为佛弟子。怎样摄受众生呢?有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一、布施摄,众生喜欢钱财的,布施给他钱财,这叫「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你跟他讲佛法他不听,他需要钱财时,就布施给他,譬如这个众生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贫穷之苦压迫着,布施给他衣服饮食,他心里非常感激,认为你是社会上最好的人,你再跟他谈佛法,他就爱听了,只要众生需要布施,你就行布施。众生生病,你布施医药费。众生的亲人死了,没有钱办丧事,你帮忙办丧事。有的儿女要结婚没有钱,你就去帮忙使其顺利结婚。这叫「先以欲勾牵」,欲就是钱财的欲望,像钓鱼一样,先在鱼钩上放点吃的东西,就容易把鱼钓到。你说佛法他不听,先拿钱财布施给他,然后再说佛法,就把众生摄受过来了。
二、爱语摄,语就是语言,说众生爱听的话。众生的根机不等,他爱听什么话,你就讲他爱听的话。有的喜欢作文章,你就跟他讲作文章的道理;有的喜欢绘画,你就跟他讲绘画的道理。你直来直去讲佛法,他不接受。
三、利行摄,行就是做事。你跟众生做事,要让众生得到一些利益,叫众生得些便宜,他就认为你是了不起的好人。现在社会上骗子很多,他跟别人做事总是吃亏,和你做事总是占到一点便宜,他佩服你,再讲佛法给他听,这叫利行摄。
四、同事摄,同事者,与众生作同样事。在佛菩萨叫随类现身,佛菩萨有神通妙用,你做什么事,他神通变化,跟你做同样的事。我们没有神通,你是哪一界的人,就度哪一界的人,这也是同事摄。比如在教育界,你是老师就度老师,你是学生就度学生。依此类推,你是工人,就度做工的人;你是农夫,就度耕田的人。
怎样度众生呢?六度、四摄。用六度法门利益众生,用四摄法门摄受众生,你就能普度一切众生。你能普度一切众生,佛一定大生欢喜,你行六度利益众生,叫利益众生供养;你行摄受法利益众生,叫摄受众生供养。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众生都在受苦,自己不知道,还以苦为乐,等到他真正知道时,摆脱不掉。我们是初发心菩萨,就代众生受苦,众生感激你对他有大恩惠,你去度他就容易度,代众生受苦,佛就大生欢喜。你是真正行菩萨道的弟子,代众生受苦,也是供养佛。你去救度他时,也跟着吃苦,本来不必吃这苦头,这就是代众生受苦。发心讲经说法,是吃苦头的事,不要以为法师坐的椅子比你们高,大家都恭敬法师,以为法师很快乐。其实法师在受苦,道源今年七十八岁,政府规定六十五岁退休,我已经老了,怎么还不退休,这不是吃苦头吗?这是代众生受苦,到什么时候退休?讲不动的时候退休。只要能讲,还是继续讲下去,辛苦是代众生受的,这样就是供养佛。
第五、「勤修善根供养」,修行要精勤修善根,不勤修善法不成根,叫勤修善根供养佛。信、进、念、定、慧,都叫善根。「信」,把你的信心坚固起来。「进」是精进,绝不懈怠。「念」,把你的正念修
成根,不被邪见所转动。「定」是禅定,你有禅定的功夫,就不被外道的邪定所转动。「慧」,智慧生了根,绝不被世间的狂慧,及外道的邪慧所转动。你精勤的修信、进、念、定、慧这五法,都修得坚固不动,就生根,这叫善根。善根等于树的根,能发树苗,将来长成大树,开花结果。《阿弥陀经》上的五根、五力,就是信、进、念、定、慧生了根,由这五个根再生出力量来,叫五力。这里讲勤修信、进、念、定、慧这五个善根,等于供养佛。
第六、「不舍菩萨业供养」,佛的大乘弟子叫菩萨,初发心叫初发心菩萨,菩萨的事业,你永远不能舍离。什么是菩萨的事业呢?利生为事业,利益众生是菩萨的事业。怎么利益呢?弘扬佛法。为什么道源到七十八岁还没退休?老法师岁数比我大的很多,香港的倓虚老法师八十九岁圆寂,虚云老和尚一百二十岁才圆寂,为什么?不舍菩萨业,活一天做一天菩萨的事业,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
第七、「不离菩提心供养」,这是法供养的最根本供养,先发菩提心,然后修法行。说到最后是最根本,不能离开菩提心。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觉道,就是佛道。你发要成佛道的心,就是广度一切众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叫菩提心。《华严经》讲:「忘…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