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P10

  ..续本文上一页失菩提心,所修善法皆成魔业。」「忘失」不是没有发,发了菩提心忘记了,所修的种种善法都变成魔业。因为所修的善法,不能回向菩提,不能得菩提果。所修的善法都变成人天福报,不能出三界了生死,不能脱离魔王的范围。魔不来扰乱,自己落入他的圈套里,所以变成魔业。发了菩提心,忘记了就这么严重,何况你没有发心,根本不是佛的大乘弟子。佛的大乘弟子,以发菩提心为根本,发菩提心怎么发呢?自己默念:「弟子某某,从今天起,我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就可以了。你家里有佛堂,可以在佛的面前发心,也可以到寺院佛前发心,一定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还不能离开菩提心,不离菩提心,你这个大乘弟子一定成佛。在未成佛之前,一定普度一切众生,佛看见了,一定大生欢喜,这是不离菩提心供养。下面总结。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是指着前面的花供养、香供养等,是财供养,也有无量功德。如说修行供养,乃至不离菩提心供养,是法供养,法供养是最胜的供养。这是较量前面的财供养也有无量的功德,可是跟法供养比较起来,「比法供养一念功德」,只有一念的法供养,动了一念心,比如我要发菩提心,动了一念:「不离菩提心供养」,这个功德大了,前面种种财供养无量功德,和这一念功德比较起来,「百分不及一」,百分不及一分。

  「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就是一句比一句法供养的功德多,这是加强语气,要你注重法供养。比较起来,不仅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也不及一分。「俱胝」是千万为亿,「那由他」是万万为亿,这两个都翻译为「亿」。印度是百万为亿,千万为亿,万万为亿,各有不同的意思,就是说百千万亿也不及一分。「迦罗分」,迦罗是人身的毫毛,毫毛很细,把它竖着分开成一百分,百分之一分叫「迦罗分」,也不及一。「算分、数分」,你用算数也算不来。「喩分」,用比喻也比不来。「优波尼沙陀分」,就是极微细的东西,世界上没有比它更小的了。

  「亦不及一」这一句应该连接上去,就是「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也不及一分。「迦罗分」也不及一分,「算分、数分」也不及一分。「喩分」也不及一分。「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总而言之,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不可同日而语。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何以故?」法供养功德怎么那么多呢?下面说出来原因,有两种原因。「以诸如来尊重法故」,因为诸佛如来都是注重法的,你不如法修行,用财物供养对佛法不尊重,佛会欢喜吗?因为尊重法,所以法供养的功德大。「以如说行」,你能依着佛所说的来修行,你决定成佛,而你自己所说的法,也能如所说修行。劝导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出生诸佛故」,还有什么功德比出一个新佛的功德大呢?还不是初生一尊佛,是出生诸佛呢!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佛的大乘弟子叫「诸菩萨」,你们来「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你想供养如来,一定要用法供养,这个供养才算成就。光用香、花、灯种种供养,不能成就供养如来的功德。「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能够这样修行,就是上面七种法供养,才是真供养。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广大最胜供养」,法供养是广大最殊胜的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我才不要供养。「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永远的供养下去,「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身语意业,无有疲厌」,都是精进虔诚的供养。

  消文到这里,我们再料拣里面的文意。上面经文的意思是较量功德,后面所谓如说修行,乃至不离菩提心供养,都是法供养。前面华云、鬘云,乃至于灯油都是财供养,虽然有无量功德,跟法供养比较,百分不及一分。但是《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清凉国师着的疏,不赞成这一段比较,清凉国师认为前面华云是观行供养,所以我在消文时就提醒大家注意,这不是财供养,非财物所能办到。点一盏灯,灯心像须弥山,灯油像大海水,你有再多的钱也办不到,这是一种观行,观行

  就是法,不是财供养。因此清凉国师不赞成跟前文较量功德。那么经文「如前供养无量功德」的「如前」是指着什么呢?是指《华严经》所说的事供养,还有其他经说的财供养,不是和前面华云等供养较量。清凉国师认为此处经文,翻译得不够清楚。要把梵文译成中文很困难,翻译不够透彻时,就不够清楚。到了圭峰大师着钞,解释清凉国师着的疏时,把它圆融起来解释,他说翻译并没有错,后面种种法供养,如说修行供养,乃至不离菩提心供养,就是前面华云、鬘云等供养发的心。前面用华云、鬘云,乃至于灯油供养佛,就为如说修行,就为行菩萨业,就为发菩提心。把后面的法供养,合到前面的观行供养,那前面的种种供养,都变成法供养了。既然前面是法供养,怎么还跟后面比较呢?就是前面华云等供养,是为修法供养作观行。可是你如果不是为法供养而去修观行,那你的观行变成财供养,功德就少了。上面把它料拣清楚,将来诸位研究《普贤行愿品》,要注意这一段经文的意思。

  接着说到我们的本分上,我们发了法供养佛的心来修观行,怎么把满虚空都观想成花?怎么观想灯心如须弥山,灯油如大海水?观想不成怎么办呢?我们用钱财办供养品,这是财供养,各种佛经讲的不一样,古人研究有十种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这十种就够圆满了,这是我们凡夫力量做得到的。尽你的财力,随力随分供养,供养得多,才叫广修供养。你没有多大财力,可是你的力量已经尽到了,这就是广修供养。献一支香、一朵花,你要做观行:「愿此香华云,普供养诸佛。」这就是《华严经》上的观想,一支香,观想成香云;一朵花,观想成花云,我不只供养佛堂这尊佛,我供养徧法界诸佛,这就变成观行供养了。再观想我供养的一支香、一朵花,是为利益众生,这就是法供养。譬如我们在讲堂里烧香,是为大众烧香。插花,也是为大众插花,不是为自己烧香插花来供养佛,这是为利益众生供养,就变成法供养。

  广修供养有什么利益呢?消除悭贪障,得大财富的福报。悭是悭吝,贪是贪图。悭吝,就是自己拥有的财富,不肯布施给别人。贪更加厉害,不仅自己的财富不肯布施给别人,别人的财富还要贪为己有。为什么要悭贪呢?众生都爱财,因为离开财不能生活,有了财就可以享受福报。这就是不懂得钱财从哪里来,钱财不是由悭贪来的,是由布施来的,但是一般人都不了解这个道理,只有佛知道这个道理,他是由凡夫成佛,知道众生的根性,知道凡夫喜欢财物,他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去行布施,不行布施,越悭贪越穷。

  第三大行愿广修供养,为什么没有说布施呢?这是佛菩萨的权巧方便,布施,佛经上讲有上施、下施。供养三宝叫上施,救济一切众生叫下施。但是我们对三宝生了信仰心,如果上施、下施都是布施,显得不恭敬,所以上施叫供养,供养就可求到大福报,得到大财富。因为我们众生的悭贪心,不是今生才有,自从无始劫来当凡夫,生生世世都悭贪,你叫他学佛法,对一切众生行布施,这个心很难发起来。既然学了佛法,对于佛法僧三宝有了信仰心,叫他供养三宝,这个心容易发起来,所以《普贤行愿品》不说广修布施,而说广修供养。

  你供养三宝的心发起来,要广修供养,供养越多,你的福报越大。你供养成习惯,有钱财就供养,无形之中把悭贪心除掉,这就得了利益,除烦恼障、除悭贪障。因为你有悭贪心,钱财不肯布施,一点功德都求不到。在世间法,上供三宝,下救众生,都需要财物,你财物一文不舍,还要贪图别人的,你上供三宝的功德求不到,下救众生的功德也求不到,就是悭贪心生了障碍。把悭贪障除掉,可得大财富,因为你在佛法僧三宝前面种福最多,也最快。尤其是《普贤行愿品》叫我们供养佛,是尽虚空、徧法界,尘尘剎剎无量数诸佛,你都供养,那你不是得最大的福报吗?广修供养就是供养诸佛,那要不要下救众生呢?等你把悭贪障除掉,再去下救众生就很容易了。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

  十大行愿,已经讲了三大行愿,第四种行愿是忏除业障。我们现在早课十大愿王是忏「悔」业障,可是《普贤行愿品》上是忏「除」业障。那早课的文字是不是错了呢?这是因为大家平常说忏悔业障习惯了,说得很顺口,而且意思很显明,所以课诵就念忏悔业障。

  「忏除业障」,就是把业障除掉。「忏」梵语忏摩,翻成中国话叫悔过。忏是忏其前愆,愆就是罪过,也就是恶业。忏其前愆,以前造的罪过都把它忏除掉。「悔」是华言,是悔过的意思,要改过自新,不能忏除了再造恶业,要断相续心,不要再造恶业。

  我们的业障,在其他的经上讲有三障,我们念忏悔偈:「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华严经》是一部大经,为什么不说忏悔三障,而说忏除业障呢?这就告诉我们业障的力量最大,你把业障忏除,烦恼障、报障都忏除了。烦恼障,根本烦恼就是无明,枝末烦恼就是见思二惑。烦恼障,是在我们众生八识田里潜…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道源法师生平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