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师出家,时年三十。
当时法眼宗文益的弟子德韶在天台山弘化,延寿前往参学,得到印可。由于文益洞悉当时禅宗学人空疏不通教理的弊病,提倡研究教理,延寿深受影响,在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忣》,又到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三年。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及《净慈寺志》卷八所说,延寿于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住持奉化雪窦寺,从他参学的人很多,其中当不乏深明教理,宗眼明澈的学者,因此《雪窦寺志》有在雪窦寺写成《宗镜录》初稿的说法。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吴越国忠懿王弘懿见灵隐寺颓废倾圯,请延寿到杭州主持复兴工作,重建殿宇,前后共计一千三百余间,加以四面围廊,自山门绕至方丈,左右相通,灵隐因而中兴。次年又接住永明寺(即净慈寺),忠懿王赐智觉禅师号,从学的多至二千余人。《宗镜录》一百卷在此寺的演法堂定稿,因此改名为宗镜堂。开宝三年(970)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创建六和塔,高九级,五十余丈,作为镇潮之用。当时高丽国王抄读了《宗镜录》,深受启发,遣使航海来宋赍书叙弟子礼,并奉金线织成袈裟、水晶数珠、金澡罐等。延寿为随同使者前来问道的学僧三十六人印可记飤,法眼宗旨因而弘传高丽。
开宝七年(974),又入天台山传菩萨戒,求受者约万余人。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示疾,越二日晨起焚香趺坐而逝,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二。太平兴国元年(976)建塔于大慈山,宋太宗赐额曰寿宁禅院。延寿著作,除《宗镜录》外,又有《万善同归集》三卷、《唯心诀》一卷、《神栖安养赋》一卷、《定慧相资歌》一卷、《警世》一卷,而以《宗镜录》对于后世的影响为最大。
《宗镜录》全书约共八十余万言,分为三章,第一卷前半为标宗章,自第一卷后半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为引证章。所谓“标宗”,即“举一心为宗”。此一心宗,“照万法如镜”,《宗镜录》的立名,即自此义而来。据卷三十四所说,教是《华严》,宗是达摩,因《华严》示一心广大之文,达摩标众生心性之旨,其实是发扬了法眼的宗旨。因为法眼有《三界唯心颂》和《华严六相义颂》。《宗镜录》全书在诠释“一心”处,引用《华严经》及贤首宗的理论最多。这是由于贤首宗兴起在天台宗和慈恩宗之后,法藏、澄观博涉教诲而极意谈“圆”,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说教,与禅宗门下经常提举的“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互相呼应。有时禅家宗旨得到《华严》义理的引证而愈益显豁,所以禅宗五家宗派最后一宗的开山祖师法眼及其法孙延寿重视华严,乃是佛教发展史上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由于法眼宗重视华严,所以《宗镜录》卷二十四说:“此宗镜内,无有一法而非佛事。”又卷六十六说:“生老病死之中尽能发觉,行住坐卧之内俱可证真。”这与六祖慧能所说的:“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马祖道一所说的:“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沩山灵祐所说的:“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并无二致。这“情不附物”的一念心行,可以说是禅宗的特色,也是历代禅师们行持的心髓,所以他们之中,有的风标超逸,行谊可风,有的自在解脱,坐亡立化,都是从这种涵养而来的。《宗镜录》全书,虽然问答联绵,引证繁富,而千回百转也是著眼于此,所以《宗镜录》毕竟是借教明宗的著作,而不是混宗于教的书集。因此在九十几卷的问答章里虽然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的教义,而只是一味会通,藉以证明心宗的深妙,并没有料拣异同,解决教理上的问题,这又是《宗镜录》的一大特色。
引证章引证了大乘经一百二十种,诸祖语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种,共三百种。其中保存了一些宝贵的文献。例如: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的两段法语,都未见于《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等书。此外在问答章里所引用的《中论玄枢》、《唯识义镜》等书,现在皆已失传,幸而《宗镜录》保存一点资料,还能从而考见原书的大概。
延寿的教理宗眼,非常明澈,相传他又重视净土法门,未免与六祖惠能所说的:“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有些凿枘,这又是佛教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现象,存而不论可也。(巨 赞)
七一 知礼(960—1028)
知礼,字约言,是宋代天台宗的义学高僧,俗姓金,四明(今浙江鄞县)人,七岁时(966)依汴京太平兴国寺洪选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专研律部。二十岁(979)从天台螺溪传教院义通(927—988)学天台教观。太宗端拱元年(988)义通圆寂。淳化二年(991),受请住四明祥符寺,遂开讲席,学徒云集。既而以堂舍狭隘,于至道元年(995)迁城东南隅保恩院,次年,院主显通舍院与知礼永作十方住持传演天台教法之地。真宗咸平二年(999)以后,专以讲经、修忏为事。六年(1003),日僧寂照等携带其国天台宗学者源信有关天台教义的疑问二十七条来询,他依教答释。其后先后撰《十不二门指要钞》、《别理随缘二十问》、《十义书》及《观心二百问》等,使天台宗蔚然中兴。大中祥符六年(1013),创设念佛施戒会,结合僧俗男女一万人,同修念佛、发菩提心,求生净土。七年,撰《观经融心解》。天禧五年(1021),撰《修忏要旨》、《观音别行玄义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仁宗天圣六年(1028)圆寂。天台宗人尊为第十七祖。一般称为四明尊者。禀法领徒的弟子,有广智尚贤、神照本如、南屏梵臻等三十余人。
知礼的著作,有《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六卷,《金光明经文句记》十二卷,《观音经玄义记》、《观音经义疏记》各四卷及宁宗嘉泰二年(1202)四明宗晓所编《四明尊者教行录》七卷等。
天台宗有山家、山外之分,即起于知礼时代。知礼一派自认为是天台一宗的正统,以山家自称;而把和他们见解不同的晤恩、洪敏、源清、天昭、智圆一派贬称为山外。知礼极力发挥智顗、湛然的宗义,其要点是“别理随缘”说,他在《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下成立此义。认为真如缘起的涵义,别、圆二教所说不同。别教所说的真如,超然在差别的事相之外,就是和事相隔别的理体,所以称为“别理”,或称为“但理”,“一理”。圆教则认为真如理中本来就具有差别的事相,事理相即熔融。其随缘而作一切诸法,乃是举体随缘,举体不变,即不变而随缘,即随缘而不变;所以称为“理具随缘”。如《指要钞》说:“他宗明一理随缘作差别法,差别是无明之相,淳一是真如之相,随缘时则有差别,不随缘时则无差别;故知一性与无明和合方有差别,正是合义,非体不二,以除无明无差别故。……应知不谈理具,单说真如随缘,仍是离义。……故知他宗极圆,只云性起,不云性具,深可思量。”
由于山外派的奉先源清著《十不二门示珠指》二卷,主张真心观,慧光宗昱(与义通同门)著《注十不二门》二卷,又倡灵知心性之说,皆在教理上出入于贤首家言。知礼起而著《指要钞》指出“别理随缘”之义;其用意是在捍卫天台一家宗义,而贬低贤首家性起义的价值。以为他们不说性具三千,单说真如随缘变造诸法,和天台家相望,止是别教隔历之谈,未臻圆极。然而山外诸师反对此说,如梵天庆昭(963—1017)的弟子永嘉继齐作《指滥》,说真如不变随缘正是今家圆教之理,别教岂有随缘?知礼于是作《别理随缘二十问》反破。其时有天台元颖,作《征决》,支援继齐;又有嘉禾子玄,作《随缘补》助之。知礼的弟子净觉仁岳(?—1064)又作《别理随缘十门析难书》,析破诸难,成立知礼之说,其辩难乃渐息。
又智顗的《金光明经玄义》,有广略二本并行于世。义通即曾讲过广本,并对广本著有《金光明玄义赞释》及《金光明文句备急钞》(均佚)。但同时慈光晤恩(912—986)作《金光明玄义发挥记》,专解释略本,说《玄义》已经在教义释一段用十种三法说广示法性圆妙之理,不须更作观心释;广本有此,是后人所擅添;并依略本唱真心观。其弟子奉先源清、灵光洪敏共构难词,非议广本的观心释,辅成师义。知礼应同门善信之请,作《释难扶宗记》,阐明广本观心之义,唱妄心观。说晤恩废除观心,是有教而无观。源清的弟子梵天庆昭(?—1017)、孤山智圆(976—1022)又合作《辩讹》,以破《释难》,知礼继之次第作《问难书》、《诘难书》、《问疑书》、《复问书》诘问,庆昭也先后作《答疑书》、《五义书》、《释难书》答辩,往复五次,绵亘七年,知礼更于景德三年(1006),总括前后十番问答释难集为《十难义书》二卷,更作《观心二百问》,遣弟子神照本如携往钱塘面请庆昭作答。智圆闻知此事,请钱塘太守令他们停止论争,始暂告结束。其后天禧二年(1018),智圆又作《金光明经玄义表微记》一卷,非议广本的观心释。知礼对之也在智圆示寂的次年(1023),作《光明玄义拾遗记》加以破斥。另外,和这些论争相关联的,还有色具心具、三千有相无相、理毒性恶等论争,特别是知礼于《观经疏妙宗钞》卷一中作色心双具说,主张色法也和心法一样,圆具十界三千诸法。庆昭的弟子永福咸润作《指瑕》,固执独头的色法,不具三千等义。仁岳作《抉膜》述心色不二义评破他。然而后来仁岳也不满于知礼约心观佛之谈,先后作《十谏书》等和知礼诤论,其说到知礼示寂后为其再传弟子妙悟希最所破,知礼之说于是大行。(黄忏华)
七二 智圆(976—1022)
智圆,是宋代天台宗山外一派的义学名僧。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
《中国佛教人物(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