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人物(下册)▪P16

  ..续本文上一页王子莲花光摄受为弟子。一年以后,启程赴藏。那时是西元1041年。

  到达阿里的时候,菩提光迎请他住在智光所建的沱庭寺里,在那里讲说多种教法,传授多种灌顶,翻译了多种经论。又应菩提光的启请,造《菩提道灯论》,辟斥违背佛法的异说,开示三士道次第。这部书直到现在还为藏族佛教徒所尊奉。

  那时八十五岁的宝贤译师最初以为自己对显密诸法都已完全通达。虽然有阿底峡来,也不会再有什么可求的法。可是阿底峡既是王族请来的,只好虚与委蛇。但以后逐渐被阿底峡高深的学识、卓越的德行所感动,于是化轻视为崇敬信仰,后来并且帮助他翻译了不少经论。

  阿底峡在阿里住了三年,将要返回本国的时候,西藏一位通晓梵文的居士,后来成为他最大的弟子名叫种敦巴的赶到补让地方谒见他,得他的灌顶加持。种敦巴为了转移他返国的念头,盛赞拉萨、桑耶等地的道场殊胜,僧侣众多。并且说那些僧众都希望他到那里去弘法。他听了很高兴说,“这么多修梵行的,在我的家乡也没有,其中一定有大阿罗汉。”说完向东方顶礼,于是答应了种敦巴。种敦巴恐怕中途生变故,急忙写信给前藏的僧众,使他们秋季以前赶来迎接。那时戒胜译师因为不愿失信于毗讫罗摩尸罗寺的上座,曾经陪同他南下。但走到尼泊尔的时候,路途前面有兵乱,于是中止南返的计划。回到芒宇住了一年,前藏的一些大德不久也赶来迎接,因此启程一齐前往前藏。一路上讲经传法,经过拉多绛、宁措、桑耶等地,最后到达拉萨。在拉多绛时,供敦永仲、迦格瓦、杰吉迦瓦勤波、迦瓦释迦自在、枯敦尊主永仲、善慧六人以五事请他决断:一、方便和慧,单运一支能不能成佛?二、菩萨律仪须要不须要依别解脱戒?三、未得金刚阿缚黎灌顶的,可不可为说续部?四、修梵行的可否受秘密和智慧灌顶?五、未得灌顶可否行密咒行?他回符说:“比这更多的问题菩提光都问过了,都载在《菩提道灯论》中。”在桑耶时,他曾翻阅该寺所收藏的梵文典籍,看到好多在印度已经失传的孤本,他异常惊喜。他于是抄写了《明显中观论》、《华严经》等寄回国。此后他一面讲经弘法,一面与藏地译师合作,翻译了好多经论,最后回到聂塘。这时他体力已渐衰老,西元1054年阴历十月十八日示寂于聂塘,寿七十二岁。

  阿底峡生存的时代,印度佛教的主要宗派中观和瑜伽都很发达。密教此时也早已兴起。尊者驻锡的毗讫罗摩尸罗寺,就是兼弘显密的道场。能上承显密诸师的传统,下启中国西藏地区迦当派的端绪的,即是阿底峡。所谓迦当派的教义,即是把佛所说的经律论三藏都摄在三士道次第中。对于一切佛说都不弃舍,没有一法不是成佛的顺缘。这是阿底峡学说亦即迦当派教义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西藏语系佛学主要特色之一。关于他的学说的详细内容和“迦当派”的源流,可参看全书“菩提道灯论”条和“迦当派”条。这里把他的重要著译列目于后:

  一、著作

  甲、怛特罗部:

  《现观分别论》、《独勇成就法》、《金刚座金刚歌》、《吉祥集密世自在成就法》、《圣观自在成就法》、《大威德遍照现观》、《法界见歌》、《定资粮品》、《超世间七支仪轨》、《不动成就法》、《一切如来三摩耶守护成就法》、《摄一切三摩耶论》。

  乙、般若部:

  《般若波罗蜜多摄义灯》、《般若心经解》。

  丙、中观部:

  《入二谛论》、《一念优波提舍》、《中观优波提舍》、《经集摄义》、《菩提道灯论》、《心要略摄》、《菩萨宝鬘论》、《显示归依论》、《成大乘道方便略录》、《经义集优波提舍》、《业分别论》。

  丁、经疏部:

  《业障清净仪轨疏》。

  二、译籍

  顿毗波著《十真性》,法称祥著《现观庄严论注释难疏》,善观自在称著《金刚手成就法》、《大威德成就法》,圣天著《中观破迷论》,清辨著《中观心要颂》、《中观心要分别燃论》、《摄中观义论》,德光著《菩萨地注》,世亲著《摄大乘论释》,清辨著《异部分派解说》。

  丹珠尔中有一函名为“阿底峡小品集”,专收阿底峡自著的和阿底峡学说所依据的小品著作。但所收的书目都重见于其他各帙,这里所开列的书目已包括其中的主要作品。(张建木)

  七四 净源(1011—1088)

  净源,宋代华严宗学者。先世是泉州晋水(现今福建省晋江县)人,所以学者以晋水称之,也有尊他为华严宗七祖或十祖的。俗姓杨,出家受具足戒后,到处参学,起初从五台承迁学《华严经》,继从横海明覃学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其后回到南方,师事长水子璇,听《楞严经》、《圆觉经》及《大乘起信论》。华严宗在圭峰宗密圆寂后不久,遭遇会昌的法难,经论散佚,和其他各宗一同衰落。宋初,子璇起而兴复,以贤首宗旨作《楞严经疏》十卷行于世。净源继其后,四方的宿学推为“义龙”。先后住持泉州清凉寺、苏州报恩寺、杭州祥符寺,既而迁到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县)青镇的密印宝阁、华亭(又称云间,今江苏省松江县)普照的善住宝阁,盛弘华严宗。时高丽僧统义天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航海来中国问道,上表四次,请传授贤首教,朝廷令主客杨杰送到慧因寺受法于净源。华严一宗久已散佚的疏钞,因义天持来咨决所疑,于是得以复传于中国。义天回国之后,又于元祐二年(1087),遣使者送来金书《华严经》三种译本一百八十卷(晋译本六十卷、唐译本八十卷、又四十卷)。净源特建华严阁安置。三年(1088)三月,依命把慧因禅寺改名为教寺,永远作为弘布《华严》的道场,而慧因寺也有高丽寺之称。净源继子璇之后,振兴华严的宗风,当时称为中兴教主。

  净源的著述,现存有《仁王经疏》(内题《注仁王护国般若经》)四卷、《科》一卷、《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科》一卷、《法界观门助修记》二卷、《科》一卷、《金狮子章云间类解》一卷、《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一卷、《华严原人论发微录》三卷、《科》一卷、《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一卷、《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首楞严坛场修证仪》一卷、《肇论中吴集解》三卷、《科》一卷(依净源的题辞本书原是中吴秘思法师“提疏钞之绳墨,举笺注之权衡”所说,而净源把它集录成书)。此外尚有钞、科、序赞、策门等六种。

  净源的著述大都取材于华严宗诸祖的疏钞,但也有他特殊的见解。他在《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中说:“帝心(杜顺)冥挟《起信》,集三重法界(法界观)于前;贤首显用论(《起信》)文,述六门还源(妄尽还源观)于后。”由此推论到华严宗应当以《起信论》著者的马鸣为初祖。这等于把从杜顺的法界观、法藏的妄尽还源观以来的华严宗学说,都看作《起信论》思想的演绎,可说是他的创见。其次他说还源观六门中的一体,即华严一真法界。二用中海印常住用阐明自性深广,圆明自在用阐明随缘成德。三遍中普周法界遍阐明尘性依真,出生无尽遍阐明依真起用,含容空有遍阐明体用交参。四德中妙用无方德多半显示悲心利他,住持有则德多半说明智体自利,柔和质直德悲智双流自他俱济,代生受苦德只是大悲利他普救群品。五止中照法离缘止正显示法空,观人寂泊止兼阐明人空,性起繁兴止会缘归寂,光定显现止寄功忘照,理事玄通止寂照融泯。六观中摄境从心观显出法身,从心现境观修成报身,心境圆融观法报无碍,智身影现观一智现多,身入境象观多身入一,主伴帝网观一多同时,身智无尽。这些都确实可以补充法藏原著的解释。净源又说这六重观法即是《华严经·贤首品》中阐明普贤的功德周遍一切时处无边大用的十门三昧,而将十门三昧合作六重的观法。一体和二用中海印森罗常住用摄第一圆明海印三昧门;法界圆明自在用摄第二华严妙行三昧门。这是依法藏及澄观所说。二用中所引《华严经》四偈,又摄四种三昧门。三遍摄第三因陀罗网三昧门。四德摄第五现诸法三昧门及第六四摄摄生三昧门。五止摄第十寂用无碍三昧门。六观摄第九主伴严明三昧门。他还说一体是澄观所说一心法界,宗密所说众生万法的根源,即是《起信论》的如来藏。这也是把华严家理论归结于《起信论》之说的。

  其次,净源的《华严普贤行愿修证议》是以华严一宗圆融法界无尽缘起思想为基础来修习普贤十大行愿的。他说,依圆教修行略分二种:其一是了悟毗卢法界,其二是修行普贤行海。毗卢法界即一真无碍法界,亦即一心,其中本来具足三世间、四法界、一切染净诸法。既然了悟一心本来具足无数的相好、无尽的神通功德,便须称自家的毗卢法界,修本有的普贤行海,令无尽的功用得以速疾现前。于中又有帝网无尽观、无障碍法界观二门。帝网无尽观是观想遍法界帝网无尽的三宝前,各各有帝网无尽的自身,每一一身各个礼敬帝网无尽的三宝,乃至供养、忏悔、发愿、持诵等。无障碍法界观是观想一切染净诸法,皆是重重无尽的法界,全此全彼,互无障碍;这就是修习普贤境界。(黄忏华)

  七五 元照(1048—1116)

  元照,字湛然,俗姓唐,浙江余杭人,是北宋时期弘传律宗和净土教的一位高僧。他幼时依钱塘祥符寺慧鉴律师为童行(沙弥候补者),治平二年(1065)遇度僧考试,因通诵《妙法莲华经》得度,时年十八。熙宁元年(1068)和同学择瑛从神悟处谦(1011~1075)习天台教观,同时博究诸宗,而以戒律为主。后览天台《净土十疑论》,始归心净土法门。并依善导之说一意专持阿弥陀佛名号,发愿领众同修念佛,更编成《净业礼忏仪》(只今佚),以自修持。又因神悟劝令“阐明《法华》宗旨,以弘四分戒律”,于是历游温、台二州,从事参学。元丰元年(1078),他从广慈慧才受菩萨戒于西湖雷峰。此后,博究南山一宗律学,搜集道宣著作,撰《南山律师撰集录》。常布衣持…

《中国佛教人物(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