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王子蓮花光攝受爲弟子。一年以後,啓程赴藏。那時是西元1041年。
到達阿裏的時候,菩提光迎請他住在智光所建的沱庭寺裏,在那裏講說多種教法,傳授多種灌頂,翻譯了多種經論。又應菩提光的啓請,造《菩提道燈論》,辟斥違背佛法的異說,開示叁士道次第。這部書直到現在還爲藏族佛教徒所尊奉。
那時八十五歲的寶賢譯師最初以爲自己對顯密諸法都已完全通達。雖然有阿底峽來,也不會再有什麼可求的法。可是阿底峽既是王族請來的,只好虛與委蛇。但以後逐漸被阿底峽高深的學識、卓越的德行所感動,于是化輕視爲崇敬信仰,後來並且幫助他翻譯了不少經論。
阿底峽在阿裏住了叁年,將要返回本國的時候,西藏一位通曉梵文的居士,後來成爲他最大的弟子名叫種敦巴的趕到補讓地方谒見他,得他的灌頂加持。種敦巴爲了轉移他返國的念頭,盛贊拉薩、桑耶等地的道場殊勝,僧侶衆多。並且說那些僧衆都希望他到那裏去弘法。他聽了很高興說,“這麼多修梵行的,在我的家鄉也沒有,其中一定有大阿羅漢。”說完向東方頂禮,于是答應了種敦巴。種敦巴恐怕中途生變故,急忙寫信給前藏的僧衆,使他們秋季以前趕來迎接。那時戒勝譯師因爲不願失信于毗訖羅摩屍羅寺的上座,曾經陪同他南下。但走到尼泊爾的時候,路途前面有兵亂,于是中止南返的計劃。回到芒宇住了一年,前藏的一些大德不久也趕來迎接,因此啓程一齊前往前藏。一路上講經傳法,經過拉多绛、甯措、桑耶等地,最後到達拉薩。在拉多绛時,供敦永仲、迦格瓦、傑吉迦瓦勤波、迦瓦釋迦自在、枯敦尊主永仲、善慧六人以五事請他決斷:一、方便和慧,單運一支能不能成佛?二、菩薩律儀須要不須要依別解脫戒?叁、未得金剛阿縛黎灌頂的,可不可爲說續部?四、修梵行的可否受秘密和智慧灌頂?五、未得灌頂可否行密咒行?他回符說:“比這更多的問題菩提光都問過了,都載在《菩提道燈論》中。”在桑耶時,他曾翻閱該寺所收藏的梵文典籍,看到好多在印度已經失傳的孤本,他異常驚喜。他于是抄寫了《明顯中觀論》、《華嚴經》等寄回國。此後他一面講經弘法,一面與藏地譯師合作,翻譯了好多經論,最後回到聶塘。這時他體力已漸衰老,西元1054年陰曆十月十八日示寂于聶塘,壽七十二歲。
阿底峽生存的時代,印度佛教的主要宗派中觀和瑜伽都很發達。密教此時也早已興起。尊者駐錫的毗訖羅摩屍羅寺,就是兼弘顯密的道場。能上承顯密諸師的傳統,下啓中國西藏地區迦當派的端緒的,即是阿底峽。所謂迦當派的教義,即是把佛所說的經律論叁藏都攝在叁士道次第中。對于一切佛說都不棄舍,沒有一法不是成佛的順緣。這是阿底峽學說亦即迦當派教義的特色,同時也是中國西藏語系佛學主要特色之一。關于他的學說的詳細內容和“迦當派”的源流,可參看全書“菩提道燈論”條和“迦當派”條。這裏把他的重要著譯列目于後:
一、著作
甲、怛特羅部:
《現觀分別論》、《獨勇成就法》、《金剛座金剛歌》、《吉祥集密世自在成就法》、《聖觀自在成就法》、《大威德遍照現觀》、《法界見歌》、《定資糧品》、《超世間七支儀軌》、《不動成就法》、《一切如來叁摩耶守護成就法》、《攝一切叁摩耶論》。
乙、般若部:
《般若波羅蜜多攝義燈》、《般若心經解》。
丙、中觀部:
《入二谛論》、《一念優波提舍》、《中觀優波提舍》、《經集攝義》、《菩提道燈論》、《心要略攝》、《菩薩寶鬘論》、《顯示歸依論》、《成大乘道方便略錄》、《經義集優波提舍》、《業分別論》。
丁、經疏部:
《業障清淨儀軌疏》。
二、譯籍
頓毗波著《十真性》,法稱祥著《現觀莊嚴論注釋難疏》,善觀自在稱著《金剛手成就法》、《大威德成就法》,聖天著《中觀破迷論》,清辨著《中觀心要頌》、《中觀心要分別燃論》、《攝中觀義論》,德光著《菩薩地注》,世親著《攝大乘論釋》,清辨著《異部分派解說》。
丹珠爾中有一函名爲“阿底峽小品集”,專收阿底峽自著的和阿底峽學說所依據的小品著作。但所收的書目都重見于其他各帙,這裏所開列的書目已包括其中的主要作品。(張建木)
七四 淨源(1011—1088)
淨源,宋代華嚴宗學者。先世是泉州晉水(現今福建省晉江縣)人,所以學者以晉水稱之,也有尊他爲華嚴宗七祖或十祖的。俗姓楊,出家受具足戒後,到處參學,起初從五臺承遷學《華嚴經》,繼從橫海明覃學李通玄的新《華嚴經論》,其後回到南方,師事長水子璇,聽《楞嚴經》、《圓覺經》及《大乘起信論》。華嚴宗在圭峰宗密圓寂後不久,遭遇會昌的法難,經論散佚,和其他各宗一同衰落。宋初,子璇起而興複,以賢首宗旨作《楞嚴經疏》十卷行于世。淨源繼其後,四方的宿學推爲“義龍”。先後住持泉州清涼寺、蘇州報恩寺、杭州祥符寺,既而遷到秀水(今浙江省嘉興縣)青鎮的密印寶閣、華亭(又稱雲間,今江蘇省松江縣)普照的善住寶閣,盛弘華嚴宗。時高麗僧統義天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航海來中國問道,上表四次,請傳授賢首教,朝廷令主客楊傑送到慧因寺受法于淨源。華嚴一宗久已散佚的疏鈔,因義天持來咨決所疑,于是得以複傳于中國。義天回國之後,又于元祐二年(1087),遣使者送來金書《華嚴經》叁種譯本一百八十卷(晉譯本六十卷、唐譯本八十卷、又四十卷)。淨源特建華嚴閣安置。叁年(1088)叁月,依命把慧因禅寺改名爲教寺,永遠作爲弘布《華嚴》的道場,而慧因寺也有高麗寺之稱。淨源繼子璇之後,振興華嚴的宗風,當時稱爲中興教主。
淨源的著述,現存有《仁王經疏》(內題《注仁王護國般若經》)四卷、《科》一卷、《佛遺教經論疏節要》一卷、《科》一卷、《法界觀門助修記》二卷、《科》一卷、《金獅子章雲間類解》一卷、《華嚴妄盡還源觀疏鈔補解》一卷、《華嚴原人論發微錄》叁卷、《科》一卷、《華嚴普賢行願修證儀》一卷、《圓覺經道場略本修證儀》一卷、《首楞嚴壇場修證儀》一卷、《肇論中吳集解》叁卷、《科》一卷(依淨源的題辭本書原是中吳秘思法師“提疏鈔之繩墨,舉箋注之權衡”所說,而淨源把它集錄成書)。此外尚有鈔、科、序贊、策門等六種。
淨源的著述大都取材于華嚴宗諸祖的疏鈔,但也有他特殊的見解。他在《妄盡還源觀疏鈔補解》中說:“帝心(杜順)冥挾《起信》,集叁重法界(法界觀)于前;賢首顯用論(《起信》)文,述六門還源(妄盡還源觀)于後。”由此推論到華嚴宗應當以《起信論》著者的馬鳴爲初祖。這等于把從杜順的法界觀、法藏的妄盡還源觀以來的華嚴宗學說,都看作《起信論》思想的演繹,可說是他的創見。其次他說還源觀六門中的一體,即華嚴一真法界。二用中海印常住用闡明自性深廣,圓明自在用闡明隨緣成德。叁遍中普周法界遍闡明塵性依真,出生無盡遍闡明依真起用,含容空有遍闡明體用交參。四德中妙用無方德多半顯示悲心利他,住持有則德多半說明智體自利,柔和質直德悲智雙流自他俱濟,代生受苦德只是大悲利他普救群品。五止中照法離緣止正顯示法空,觀人寂泊止兼闡明人空,性起繁興止會緣歸寂,光定顯現止寄功忘照,理事玄通止寂照融泯。六觀中攝境從心觀顯出法身,從心現境觀修成報身,心境圓融觀法報無礙,智身影現觀一智現多,身入境象觀多身入一,主伴帝網觀一多同時,身智無盡。這些都確實可以補充法藏原著的解釋。淨源又說這六重觀法即是《華嚴經·賢首品》中闡明普賢的功德周遍一切時處無邊大用的十門叁昧,而將十門叁昧合作六重的觀法。一體和二用中海印森羅常住用攝第一圓明海印叁昧門;法界圓明自在用攝第二華嚴妙行叁昧門。這是依法藏及澄觀所說。二用中所引《華嚴經》四偈,又攝四種叁昧門。叁遍攝第叁因陀羅網叁昧門。四德攝第五現諸法叁昧門及第六四攝攝生叁昧門。五止攝第十寂用無礙叁昧門。六觀攝第九主伴嚴明叁昧門。他還說一體是澄觀所說一心法界,宗密所說衆生萬法的根源,即是《起信論》的如來藏。這也是把華嚴家理論歸結于《起信論》之說的。
其次,淨源的《華嚴普賢行願修證議》是以華嚴一宗圓融法界無盡緣起思想爲基礎來修習普賢十大行願的。他說,依圓教修行略分二種:其一是了悟毗盧法界,其二是修行普賢行海。毗盧法界即一真無礙法界,亦即一心,其中本來具足叁世間、四法界、一切染淨諸法。既然了悟一心本來具足無數的相好、無盡的神通功德,便須稱自家的毗盧法界,修本有的普賢行海,令無盡的功用得以速疾現前。于中又有帝網無盡觀、無障礙法界觀二門。帝網無盡觀是觀想遍法界帝網無盡的叁寶前,各各有帝網無盡的自身,每一一身各個禮敬帝網無盡的叁寶,乃至供養、忏悔、發願、持誦等。無障礙法界觀是觀想一切染淨諸法,皆是重重無盡的法界,全此全彼,互無障礙;這就是修習普賢境界。(黃忏華)
七五 元照(1048—1116)
元照,字湛然,俗姓唐,浙江余杭人,是北宋時期弘傳律宗和淨土教的一位高僧。他幼時依錢塘祥符寺慧鑒律師爲童行(沙彌候補者),治平二年(1065)遇度僧考試,因通誦《妙法蓮華經》得度,時年十八。熙甯元年(1068)和同學擇瑛從神悟處謙(1011~1075)習天臺教觀,同時博究諸宗,而以戒律爲主。後覽天臺《淨土十疑論》,始歸心淨土法門。並依善導之說一意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發願領衆同修念佛,更編成《淨業禮忏儀》(只今佚),以自修持。又因神悟勸令“闡明《法華》宗旨,以弘四分戒律”,于是曆遊溫、臺二州,從事參學。元豐元年(1078),他從廣慈慧才受菩薩戒于西湖雷峰。此後,博究南山一宗律學,搜集道宣著作,撰《南山律師撰集錄》。常布衣持…
《中國佛教人物(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