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人物(下册)▪P21

  ..续本文上一页亲教师,在拏塘寺受近圆戒。遵师嘱听讲全部迦当派法类。又依罗敦巴的指示,先学因明论。同时在亲教师前,受欢喜金刚九尊等多种密法灌顶,及幕依怙、药师佛、能仁及十六尊者仪轨等许多随许法,又受中观派的发菩提心的仪轨,并受菩萨戒。还听了迦当派六论等许多教法。

  僧成在二十五岁时(1415)与饶却巴结伴赴前藏。先到茶主寺,后到塘波伽寺,从绒敦释迦幢听讲《现观庄严论》。此时宗喀巴受藏王名称幢邀请,到扎什朵喀讲经。僧成随侍滚桑巴往见,请决《决定量论》之疑义。听讲《辩了不了义论》、《中观论释》、《事师五十颂释》、《根本罪释》等。他智慧聪颖,深得宗喀巴所嘉许,给以一件穿过的五衣作为将来弘扬律学的因缘,继而他从师命,回塘波伽依日幢受学集密不动等、十三尊金刚怖畏、十三尊红大威德、五尊红大威德等密法。后来到噶登寺,仍从宗喀巴闻法。次年(1416)秋,他又到噶登寺从宗喀巴听讲《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胜乐轮根本经》等。并从嘉曹杰听讲因明、《现观庄严论》等法。如是经过三年学法很多。

  1419年宗喀巴到哲蚌寺时,他又从听讲《菩提道次第论》,并受拏热六法,《入中论》等许多法。宗喀巴后到色拉寺会释迦智法王,依著清净戒律为基础,树立讲授集密和胜乐的道场。僧成以随从慧狮子参加。以后到弘扬戒律的根本道场卓萨寺学律。

  1426年三十六岁,随同慧狮子回后藏,先住绛勒寺给僧众讲经。五、六年间,在拏塘寺、绛勒寺、达拏日库等处讲经。四十岁(1430)在拏塘寺造《入中论释善显密意镜论》,这是僧成著书之始。

  次年往拉朵区宏法,朝礼各处胜迹,并参访著名僧侣。又在协迦寺和班禅尊胜的弟子拔敦桑杰巴辩论佛法,以此亲近班禅尊胜。学了“二十一尊度母”、“十七尊度母”等灌顶,和妙音天女、大白伞盖等许多随许法。并回答了班禅所提的许多问题,得到班禅欢喜嘉许,称他为“一切智僧成”。

  1432年开始著《释觉论疏》。以后去萨嘉寺朝礼幕依怙后,到绛绷摩且廓弘法。翌年返回拏塘寺,著《中观论疏宝鬘论》。以后继慧狮子担任日库寺住持。四十七岁那年(1437)十月,他完成了《因明正理庄严论》的撰著。此后自己多次讲说此论,至今仍为西藏三十六寺学习因明时必备的要论。同年把日库寺住持让位于善慧法王,自己暂在格塔寺闭关自修。

  次年,由格塔寺动身赴前藏,在噶登寺从虚空祥法王受大轮加持续的灌顶和教授等,所讲《菩提道次第论》中修菩提心等许多深广法门。又到鄂王寺从妙音宝幢受到时轮的圆满灌顶,六支加行的讲授,续师的广讲并一切支分教授,以后回到噶登寺,又从虚空祥法王学到许多法。这时因应后藏施主的迎请,与慧狮子一同返回后藏。此后多在拏塘和绛勒两寺讲经,并著《毗奈耶因缘起大集》和《别解脱经疏》。后又著《戒学规章》实行布萨、安居、解制的行持,有时闭关静修,并造了许多赞颂和发愿文等。从此即在后藏讲经弘法。

  僧成自从慧狮子圆寂之后,为了纪念恩师,想造佛像安置寺中供养。因此募缘,于1447年夏,铸成小型度母像一座,后又铸释迦坐像,高二十五手。像内装有宗喀巴等的舍利,慧狮子的头盖骨和经像珍宝。为了安置佛像,同年十月,他偕诸施主观察地基,建造扎什伦布寺。此后,他就多在此寺广讲经论,寺僧日增,遂成格鲁派在后藏的唯一大寺,并为西藏格鲁派四大寺之一。

  僧成又想建立集密诸像,树立讲说集密法的规则,命其弟子贤吉祥在寺讲说。同时,铸造集密五部像及白度母像。又在大殿中,塑造教主、无量寿佛、药师佛、八大菩萨和二十五肘高的弥勒像。七十四岁(1464),他邀请各处善书者,抄写经藏一部,并彩绘佛殿的壁画。随后又铸各种尊像。七十九岁(1469)开始著《律经大疏》。

  后又刻贤劫千佛像,历代传承师长、三十五佛、十方诸佛、药师八佛、及诸本尊的石像,并佛名号等很多。

  教化完毕,遂把寺事嘱诸大弟子,于1474年十二月,圆寂于扎什伦布寺,寿八十四岁。

  僧成一生广事弘法,弟子很多,前藏、后藏大小寺院的住持,讲经法师多半是他的弟子。初期最著名的有慧密、祥贤两律师,又有愿祥,班禅贤吉祥、无垢友、施祥等。中期有班禅教理海、名称如意、具力光明等。晚期有庆喜利乐、善慧日、班禅福顶等。

  僧成讲说经论,多依据宗喀巴、嘉曹杰和克主杰的注疏而讲,自己的著述有《毗奈耶因缘大集》、《律经大疏》、《别解脱经注》、《释觉论疏》、《正理庄严论》、《中观论疏》、《入中论疏》,诸佛菩萨的赞颂、愿文等,约数十种。另有《俱舍颂释》,是他的大弟子菩提祥等听他讲说作的笔记。(法 尊)

  八三 袾宏(1535—1615)

  袾宏,杭州人,俗姓沈。他十七岁时补诸生。二十七岁以后,在四年之间,连遭丧父、失儿、悼亡和丧母的刺激,即作《七笔勾》而出家受具,自号莲池。晚年居云栖寺,所以世称莲池大师或云栖大师。他提倡念佛风化被于一代,被推为莲宗第八祖;他又和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高僧。

  隆庆五年(1571)他从外地参访回到杭州,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就在那里结茅安居。由于得到梵村居民的随喜,为他建立禅堂、法堂,不久竟成了著名的丛林。云栖的宗风以净土法门为主,冬季坐禅,余时兼讲经论。这时南北戒坛久被禁止,他令受戒者自备三衣于佛前受戒而为作证明。在律学方面著有《沙弥要略》、《具戒便蒙》、《菩萨戒疏发隐》等,建立了律制的范例。他竭力提倡戒杀放生,同时修订了《瑜伽焰口》、《水陆仪轨》及《朝暮二时课诵》(《诸经日诵》)的仪式。这些仪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云栖的教学是多方面的。他不但是净土宗的大师,也是华严宗的名僧,因此受到两宗学人的崇奉,清守一的《宗教律诸宗演派》以他为华严圭峰下第二十二世。清道光四年(1824)悟开撰《莲宗九祖传略》,列云栖为莲宗第八祖。

  云栖对于华严和禅学的造诣虽都很深,但其思想的归趣则在净土。他认为净土教并非和各宗对立。他的《普劝念佛往生净土》说:“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云栖遗稿》卷三)。但他也同样重视经教。他说:“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劝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也?其参禅者借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是故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竹窗随笔·经教》)。这都说明他极力要把净土思想和各宗教义统一起来。

  云栖提倡的净土法门仍以“持名”为中心。他撰《阿弥陀经疏钞》说:“今此经者,崇简去繁,举约该博,更无他说。单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国,可谓愈简愈约,愈妙愈玄,径中径矣”。他以摄心为学佛的要道,念佛为摄心的捷径,并开“念佛门”、“止观门”、“参禅门”为方便门,而指出“念佛一门止观双备”,从教理上阐明禅净的一致(《云栖遗稿》卷三《答何武峨给谏》)。又说:“念佛一门而分四种:曰持名念佛、曰观像念佛、曰观想念佛、曰实相念佛。虽有四种之殊,究竟归乎实相而已”(《云栖遗稿》卷三《普示持名念佛三昧》)。他又引古德说明观想念佛的困难而强调持名的功德说:“观法理微,众生心杂,杂心修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良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此阐扬持名念佛之功,最为往生净土之要。若其持名深达实相,则与妙观同功”(同上)。

  云栖对《阿弥陀经》的教理判释,是采用华严家的主张。他认为就教相来说,《弥陀经》为顿教所摄,并且兼通前后二教(终与圆)。他说:“此经摄于顿者,盖谓持名即生,疾超速证无迂曲故”(《弥陀疏钞》卷一)。

  云栖对于儒佛两家的看法,虽认为两者根本不同,但却采取调和的态度。从《竹窗随笔》的《儒释和会》和《竹窗二笔》的《儒佛交非》、《儒佛配合》三条看来,可以理解他的思想。他说:“有聪明人以禅宗与儒典和会,不惟慧解圆融,亦引进诸浅识者不复以儒谤释,其意固甚美矣……。若按文析理,穷深极微,则翻成戏论,已入门者又不可不知也”(《儒释和会》)。他又说:“自昔儒者非佛,佛者复非儒,予以为佛法初入中国,崇佛者众,儒者为世道计,非之未为过。儒既非佛,疑佛者众,佛者为出世道计反非之,亦未为过。迨夫傅(奕)、韩(愈)非佛之后,后人又仿效而非则过矣。……迨夫明教(契嵩)、空谷(景隆)非儒之后,后人又仿效而非则过矣”(《儒佛交非》)。他又说:“儒佛二教圣人,其设法各有所主,固不必歧而二之,亦不必强而合之。何也?儒主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儒佛配合》)。他在这里说明儒佛两家应该采取的态度。

  云栖一生虽专弘净土,但也以文字作佛事。他的著述有《菩萨戒疏发隐》五卷、《弥陀疏钞》四卷、《具戒便蒙》一卷、《禅关策进》一卷、《缁门崇行录》一卷、《水陆法会仪轨》六卷、《楞严摸象记》十卷、《竹窗随笔》三卷、《山房杂录》二卷、《云栖遗稿》三卷等三十余种。这些著述于云栖寂后由他的僧俗弟子大贤、邹匡明等搜集编次,分为释经、辑古和手著三类,总称之为《云栖法汇》。崇祯十年(1637)比丘智瑛刊为方册本,现在流行的刻本则是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金陵刻经处所重刻。

  云栖在明末享有盛名,当时信佛的朝野人士如宋应昌、陆光祖、张元、冯梦祯、陶望龄等都受过他感化。他的弟子不下数千人(德清的《莲池大师塔铭》)。其中居士多于僧众,且多为海内知名之士。出家弟子中比较知名的,有广应、广心、大真、…

《中国佛教人物(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