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载和文献甚多;可见他对于佛教艺术的兴趣和修养甚深,曾被当时朝野缁素人士所一致推崇。如《高僧传》卷十一本传载:“祐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故光宅、摄山大像及剡县石佛等,并请祐经始,准画仪则。”其中光宅寺铜像,系梁天监八年(509)僧祐奉敕监造,用铜四万三千斤,铸成丈九佛像,其庄严精美,被称为东方第一(见《高僧传》卷十三《法悦传》)。嗣天监十二年(513),僧祐又奉敕监造剡县(浙江嵊县)石佛,前后雕刻四年,造成极精美的五丈坐佛和十丈立佛,并造龛台、门、阁、殿、堂,以充供养(《高僧传》卷十三《僧护传》)。在这以前摄山大佛和千佛岩,创始于齐仲璋,齐梁时代如豫章王、竟陵王等多发心出资依山造像,僧祐常为之规画并监造。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集》中有《太尉临川王成就摄山龛大石像记》;又陈江总《摄山栖霞寺碑铭》载:临川王就石雕千佛加以莹饰镂刻。临川王是僧祐的虔诚信徒和有力护法,因之这项工程是出自僧祐的规画无疑。可见僧祐在佛教工艺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出色的。
五、教学的风范 僧祐当时以律学和文史著述驰誉江表,而他化导门下,于律部以外,也以经论文史为先。据《续高僧传·明彻传》:“彻因从祐受学《十诵》,随出扬都,住建初寺,自谓律为绳墨,宪章仪体,仍遍研四部,校其兴废。……移业经论,历采众师,备尝深义。”又同传《宝唱传》:唱投僧祐出家,咨禀经律,先后撰集《法宝联壁》、《续*轮论》、《法集》、《华林殿经录》、《经律异相》、《名僧传》等。宝唱自称:“律师释僧祐,道心贞固,高行超邈,著述集记,振发宏要,宝唱不敏,预班二落,礼诵余日,捃拾遗漏。”刘勰也依僧祐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区别部类,广制文记,于定林寺,撰制经证。这都显示僧祐的学风和他门下的文采风度。
他因戒德高严,博学多才,在齐梁两代,备受朝野崇敬。晚年脚疾,梁武帝还请他乘舆入内殿为六宫受戒。他的缁素门徒有智藏、慧廓、宝唱、明彻、临川王宏、南平王伟、刘勰等一万一千余人。梁天监十七年(518)五月圆寂于建初寺,年七十四。葬于钟山定林寺旧墓,弟子正度立碑,刘勰撰文。(高观如)
二○ 慧光(约六世纪)
慧光是南北朝时代的义学高僧。俗姓杨,定州(今河北省定县)人,十三岁时,跟随父亲入洛阳,归依了佛陀扇多,不久,佛陀便度他出家,常为人讲经,有圣沙弥之称。佛陀以戒律为智慧的基本,令他先听讲《四分律》。既而回乡,受具足戒。后到洛阳参学,并贯通了南北方言,从事著述。当时译师有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三家,分别翻译。助译者方言各异,以致传述分歧而发生争执。慧光也列席译场,他既谙习语言,常常为之沟通,完成译业。就在此时,他曾受教于勒那摩提,得其传授。后来撰成《十地经论疏》,发挥经论的奥旨,《地论》学派由此流传。他又注解《华严》、《涅槃》等经,并造《四分律疏》,删定《羯磨戒本》;又著有《玄宗论》《大乘律义章》等。但以上著述现存的只有《华严经义记》卷一的断片(现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其余都散佚了。东魏时(534—550),他任国僧都。北齐时(550—580),应召入邺都,住大觉寺,转任国统。学者称他为光统律师。后来在寺圆寂,年七十岁。
慧光是地论师南道派的开创者。关于《十地经论》的传译,在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间,有不同的见解,从而勒那摩提的弟子慧光和菩提流支的弟子道宠之间,也显出师承的不同。这样《地论》的弘扬,以相州(即邺都)为中心,慧光、道宠南北两道分为两派。后来北道派受了摄论学派的影响,而有变化,南道派保持了纯粹的传统,并且名德辈出,独盛一时。慧光的著作虽多不传,但在他的再传弟子慧远所撰《大乘义章·八识义》中,看得出这派学说的特别主张,是说阿黎耶识即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亦即真如、法性,而为一切法缘起的本源。
慧光的弟子很多,传承他的地论学说的,有法上、僧范、道凭、慧顺、灵询、僧达、道慎、安廪、昙衍、昙遵、昙隐等,其中以法上为上首,道凭四传到智俨,开辟华严立宗的端绪,所以华严宗也可视为南道地论师系统的发展。
慧光又是四分律宗的开祖。《四分律》从北魏道复律师继承法聪,作科文式的《律疏》四卷以后,才打开研习的门径。慧光更根据律家的口传,继续研究,作《四分律疏》一百二十纸,并删定《羯磨戒本》,遂为法侣所传诵。每次开讲常有僧众千人列席,后世推他为四分律宗的开山。慧光弟子中传承四分律学系统的有道云、道晖、洪理以及曾宗奉道复的昙隐等。由道云三传至道宣,律宗乃完全建立。
另外,慧光对于教判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有三教、四宗两种教判说。三教是说渐教、顿教和圆教。他说释迦一代的教法,为根机未熟的先说无常后说常,又先说空后说不空,渐次而说,这是渐教。为根机成熟的,于一法门具足说常与无常、空与不空、更无渐次,这是顿教。又为上达分段佛境的,说如来果德圆满自在的法门,这是圆教,也就是《华严经》所说。这种渐、顿、圆三教说,后来就成为“南三北七”中北七教判的通相。四宗是说因缘宗、假名宗、诳相宗、常宗。慧光以为一代佛教中,第一、萨婆多部的毗昙学说,诸法各有体性,皆从六因四缘而生,可以称为因缘宗。第二、《成实论》说一切法皆无实体,但有假相假名,可以称为假名宗。第三、如《大品》及《三论》说诸法不但无有实体,即假相亦虚诳不实,可以称为诳相宗。第四、《涅槃》、《华严》等,说常住佛性,可以称为常宗。这个四宗教判,是慧光依《地论》南道派的主张对当时盛行的经典和学说所作的判断。(黄忏华)
二一 昙鸾(476—542)
昙鸾,是南北朝时代北魏弘传净土教的一位高僧。他生于今山西大同的雁门(唐迦才《净土论》作并州汶水人),因家近五台山,从小就听了有关文殊菩萨灵异的传说。十余岁时,即登山访寻,备见遗迹,心里非常感动,于是出家,广学内外经典。他对于尤树一系的《智度论》、《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等四部论及佛性义的研究特别有心得。
后来,他读《大集经》,感觉到经中的词义深奥不易悟解,即著手写作注释,写了一半多,忽然得了气疾,暂时停笔。于是出门寻医疗治,到了汾州,气疾忽然好了,又想继续写作;但又感到生命短促,如果不获长年,便难完成一切志愿。听说江南隐士陶弘景(456—536)精研神仙方术,学问渊博,远近推重,即南游相访。当时江南梁朝对于北人入国是不轻易容许的。昙鸾到了梁都建康(今南京)之后,经过官府的勘问并引见梁武帝。武帝知道他并不是北朝的奸细,即请他入重云殿和他谈论佛性的深义,昙鸾的见解很受梁武帝的赞许。
这时陶弘景住在句容的茅山,深受梁武帝的尊敬,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昙鸾在建康先写信给陶弘景说明来意,表示愿从他学习仙术。陶弘景也早慕昙鸾的高名,接信后立即回信表示欢迎。昙鸾到茅山后受到陶弘景殷勤的接待,不久即授与《仙经》十卷。昙鸾即携经辞还北魏,欲往名山如法修炼。
昙鸾回到洛阳时,遇见北印度三藏法师菩提流支,即向流支叙述自己的愿望,并问他佛法中有没有胜过此土《仙经》的长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告以《仙经》比不上佛法,并且仙术也不能长生,即以《观无量寿经》授给他说: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便能解脱生死。昙鸾受了这一番教化,即把随身所带的《仙经》烧掉。从此精修净业,自行化他,逐渐得到广大群众的皈依。魏主尊号他为“神鸾”,并敕住并州大寺(故址在今太原)。他晚年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又时常到介山(今介休县绵山)之阴集众念佛,后人称其处为鸾公岩。东魏兴和四年(542),昙鸾因疾入灭于平遥的山寺,时年六十七岁。魏主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营造砖塔,并为立碑。
关于昙鸾入灭的年代,在唐朝已有异说。迦才《净土论》卷下的《昙鸾传》载“魏末高齐之初犹在”,《续高僧传》卷二十《道绰传》及文谂、少康《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都称他为“齐时昙鸾法师”。此外,据近人罗振玉所藏拓本北齐天保五年二月“敬造太子像铭”中的愿主题“比丘僧昙鸾”的名字看来,昙鸾入灭似应在北齐天保五年(554)以后,但这也还不能作定论。
昙鸾的著述,根据《续高僧传》卷六及《隋书经籍志》卷三十四、《新唐书·艺文志》卷五十九等所记,共有十种。其中,《大集经疏》现已不存。《论气治疗方》、《疗百病杂丸方》、《调气方》、《服气要诀》四种,似乎是同本异名的关于气功之类的医书。据《续高僧传·昙鸾本传》载,他能调心练七,对病识缘,名满魏都。他所著的《调气论》,隋著作郎王邵曾加以注释,可见昙鸾在医学上是有造诣的。他的《大集经注疏》尚未完成,未见行世。但智顗于《法华文句》卷一引用昙鸾的“细科烟扬,杂砺尘飞”的语句,也许是出于他的《大集经注》或其他著作亦未可知。其《礼净土十二偈》似乎即是现存的《赞阿弥陀佛偈》;又《安乐集》也似乎即是现存的《略论安乐净土义》。至于《净土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现存三种,都可以确认是昙鸾的著述。
其中《往生论注》二卷,是印度世亲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注解,上卷解释偈颂,下卷专释长行,其间随处发表他的见解。其特创的见解,有二道二力、名号为体、往还二向等义。这些都体现出昙鸾净土教的思想。
《赞阿弥陀佛偈》,有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是依《无量寿经》赞咏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功德,故一称《无量寿经奉赞》或《大经奉赞》(见迦才《净土论》卷下)。
《略论安乐净土义》是用问答的体裁…
《中国佛教人物(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