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載和文獻甚多;可見他對于佛教藝術的興趣和修養甚深,曾被當時朝野缁素人士所一致推崇。如《高僧傳》卷十一本傳載:“祐爲性巧思,能目准心計,及匠人依標尺寸無爽,故光宅、攝山大像及剡縣石佛等,並請祐經始,准畫儀則。”其中光宅寺銅像,系梁天監八年(509)僧祐奉敕監造,用銅四萬叁千斤,鑄成丈九佛像,其莊嚴精美,被稱爲東方第一(見《高僧傳》卷十叁《法悅傳》)。嗣天監十二年(513),僧祐又奉敕監造剡縣(浙江嵊縣)石佛,前後雕刻四年,造成極精美的五丈坐佛和十丈立佛,並造龛臺、門、閣、殿、堂,以充供養(《高僧傳》卷十叁《僧護傳》)。在這以前攝山大佛和千佛岩,創始于齊仲璋,齊梁時代如豫章王、竟陵王等多發心出資依山造像,僧祐常爲之規畫並監造。據《出叁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集》中有《太尉臨川王成就攝山龛大石像記》;又陳江總《攝山棲霞寺碑銘》載:臨川王就石雕千佛加以瑩飾镂刻。臨川王是僧祐的虔誠信徒和有力護法,因之這項工程是出自僧祐的規畫無疑。可見僧祐在佛教工藝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出色的。
五、教學的風範 僧祐當時以律學和文史著述馳譽江表,而他化導門下,于律部以外,也以經論文史爲先。據《續高僧傳·明徹傳》:“徹因從祐受學《十誦》,隨出揚都,住建初寺,自謂律爲繩墨,憲章儀體,仍遍研四部,校其興廢。……移業經論,曆采衆師,備嘗深義。”又同傳《寶唱傳》:唱投僧祐出家,咨禀經律,先後撰集《法寶聯壁》、《續*輪論》、《法集》、《華林殿經錄》、《經律異相》、《名僧傳》等。寶唱自稱:“律師釋僧祐,道心貞固,高行超邈,著述集記,振發宏要,寶唱不敏,預班二落,禮誦余日,捃拾遺漏。”劉勰也依僧祐居處積十余年,遂博通經論,區別部類,廣製文記,于定林寺,撰製經證。這都顯示僧祐的學風和他門下的文采風度。
他因戒德高嚴,博學多才,在齊梁兩代,備受朝野崇敬。晚年腳疾,梁武帝還請他乘輿入內殿爲六宮受戒。他的缁素門徒有智藏、慧廓、寶唱、明徹、臨川王宏、南平王偉、劉勰等一萬一千余人。梁天監十七年(518)五月圓寂于建初寺,年七十四。葬于鍾山定林寺舊墓,弟子正度立碑,劉勰撰文。(高觀如)
二○ 慧光(約六世紀)
慧光是南北朝時代的義學高僧。俗姓楊,定州(今河北省定縣)人,十叁歲時,跟隨父親入洛陽,歸依了佛陀扇多,不久,佛陀便度他出家,常爲人講經,有聖沙彌之稱。佛陀以戒律爲智慧的基本,令他先聽講《四分律》。既而回鄉,受具足戒。後到洛陽參學,並貫通了南北方言,從事著述。當時譯師有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叁家,分別翻譯。助譯者方言各異,以致傳述分歧而發生爭執。慧光也列席譯場,他既谙習語言,常常爲之溝通,完成譯業。就在此時,他曾受教于勒那摩提,得其傳授。後來撰成《十地經論疏》,發揮經論的奧旨,《地論》學派由此流傳。他又注解《華嚴》、《涅槃》等經,並造《四分律疏》,刪定《羯磨戒本》;又著有《玄宗論》《大乘律義章》等。但以上著述現存的只有《華嚴經義記》卷一的斷片(現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其余都散佚了。東魏時(534—550),他任國僧都。北齊時(550—580),應召入邺都,住大覺寺,轉任國統。學者稱他爲光統律師。後來在寺圓寂,年七十歲。
慧光是地論師南道派的開創者。關于《十地經論》的傳譯,在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間,有不同的見解,從而勒那摩提的弟子慧光和菩提流支的弟子道寵之間,也顯出師承的不同。這樣《地論》的弘揚,以相州(即邺都)爲中心,慧光、道寵南北兩道分爲兩派。後來北道派受了攝論學派的影響,而有變化,南道派保持了純粹的傳統,並且名德輩出,獨盛一時。慧光的著作雖多不傳,但在他的再傳弟子慧遠所撰《大乘義章·八識義》中,看得出這派學說的特別主張,是說阿黎耶識即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亦即真如、法性,而爲一切法緣起的本源。
慧光的弟子很多,傳承他的地論學說的,有法上、僧範、道憑、慧順、靈詢、僧達、道慎、安廪、昙衍、昙遵、昙隱等,其中以法上爲上首,道憑四傳到智俨,開辟華嚴立宗的端緒,所以華嚴宗也可視爲南道地論師系統的發展。
慧光又是四分律宗的開祖。《四分律》從北魏道複律師繼承法聰,作科文式的《律疏》四卷以後,才打開研習的門徑。慧光更根據律家的口傳,繼續研究,作《四分律疏》一百二十紙,並刪定《羯磨戒本》,遂爲法侶所傳誦。每次開講常有僧衆千人列席,後世推他爲四分律宗的開山。慧光弟子中傳承四分律學系統的有道雲、道晖、洪理以及曾宗奉道複的昙隱等。由道雲叁傳至道宣,律宗乃完全建立。
另外,慧光對于教判也有獨到的見解。他有叁教、四宗兩種教判說。叁教是說漸教、頓教和圓教。他說釋迦一代的教法,爲根機未熟的先說無常後說常,又先說空後說不空,漸次而說,這是漸教。爲根機成熟的,于一法門具足說常與無常、空與不空、更無漸次,這是頓教。又爲上達分段佛境的,說如來果德圓滿自在的法門,這是圓教,也就是《華嚴經》所說。這種漸、頓、圓叁教說,後來就成爲“南叁北七”中北七教判的通相。四宗是說因緣宗、假名宗、诳相宗、常宗。慧光以爲一代佛教中,第一、薩婆多部的毗昙學說,諸法各有體性,皆從六因四緣而生,可以稱爲因緣宗。第二、《成實論》說一切法皆無實體,但有假相假名,可以稱爲假名宗。第叁、如《大品》及《叁論》說諸法不但無有實體,即假相亦虛诳不實,可以稱爲诳相宗。第四、《涅槃》、《華嚴》等,說常住佛性,可以稱爲常宗。這個四宗教判,是慧光依《地論》南道派的主張對當時盛行的經典和學說所作的判斷。(黃忏華)
二一 昙鸾(476—542)
昙鸾,是南北朝時代北魏弘傳淨土教的一位高僧。他生于今山西大同的雁門(唐迦才《淨土論》作並州汶水人),因家近五臺山,從小就聽了有關文殊菩薩靈異的傳說。十余歲時,即登山訪尋,備見遺迹,心裏非常感動,于是出家,廣學內外經典。他對于尤樹一系的《智度論》、《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等四部論及佛性義的研究特別有心得。
後來,他讀《大集經》,感覺到經中的詞義深奧不易悟解,即著手寫作注釋,寫了一半多,忽然得了氣疾,暫時停筆。于是出門尋醫療治,到了汾州,氣疾忽然好了,又想繼續寫作;但又感到生命短促,如果不獲長年,便難完成一切志願。聽說江南隱士陶弘景(456—536)精研神仙方術,學問淵博,遠近推重,即南遊相訪。當時江南梁朝對于北人入國是不輕易容許的。昙鸾到了梁都建康(今南京)之後,經過官府的勘問並引見梁武帝。武帝知道他並不是北朝的奸細,即請他入重雲殿和他談論佛性的深義,昙鸾的見解很受梁武帝的贊許。
這時陶弘景住在句容的茅山,深受梁武帝的尊敬,時人稱他爲山中宰相。昙鸾在建康先寫信給陶弘景說明來意,表示願從他學習仙術。陶弘景也早慕昙鸾的高名,接信後立即回信表示歡迎。昙鸾到茅山後受到陶弘景殷勤的接待,不久即授與《仙經》十卷。昙鸾即攜經辭還北魏,欲往名山如法修煉。
昙鸾回到洛陽時,遇見北印度叁藏法師菩提流支,即向流支敘述自己的願望,並問他佛法中有沒有勝過此土《仙經》的長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告以《仙經》比不上佛法,並且仙術也不能長生,即以《觀無量壽經》授給他說: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便能解脫生死。昙鸾受了這一番教化,即把隨身所帶的《仙經》燒掉。從此精修淨業,自行化他,逐漸得到廣大群衆的皈依。魏主尊號他爲“神鸾”,並敕住並州大寺(故址在今太原)。他晚年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又時常到介山(今介休縣綿山)之陰集衆念佛,後人稱其處爲鸾公岩。東魏興和四年(542),昙鸾因疾入滅于平遙的山寺,時年六十七歲。魏主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營造磚塔,並爲立碑。
關于昙鸾入滅的年代,在唐朝已有異說。迦才《淨土論》卷下的《昙鸾傳》載“魏末高齊之初猶在”,《續高僧傳》卷二十《道綽傳》及文谂、少康《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都稱他爲“齊時昙鸾法師”。此外,據近人羅振玉所藏拓本北齊天保五年二月“敬造太子像銘”中的願主題“比丘僧昙鸾”的名字看來,昙鸾入滅似應在北齊天保五年(554)以後,但這也還不能作定論。
昙鸾的著述,根據《續高僧傳》卷六及《隋書經籍志》卷叁十四、《新唐書·藝文志》卷五十九等所記,共有十種。其中,《大集經疏》現已不存。《論氣治療方》、《療百病雜丸方》、《調氣方》、《服氣要訣》四種,似乎是同本異名的關于氣功之類的醫書。據《續高僧傳·昙鸾本傳》載,他能調心練七,對病識緣,名滿魏都。他所著的《調氣論》,隋著作郎王邵曾加以注釋,可見昙鸾在醫學上是有造詣的。他的《大集經注疏》尚未完成,未見行世。但智顗于《法華文句》卷一引用昙鸾的“細科煙揚,雜砺塵飛”的語句,也許是出于他的《大集經注》或其他著作亦未可知。其《禮淨土十二偈》似乎即是現存的《贊阿彌陀佛偈》;又《安樂集》也似乎即是現存的《略論安樂淨土義》。至于《淨土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淨土義》現存叁種,都可以確認是昙鸾的著述。
其中《往生論注》二卷,是印度世親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注解,上卷解釋偈頌,下卷專釋長行,其間隨處發表他的見解。其特創的見解,有二道二力、名號爲體、往還二向等義。這些都體現出昙鸾淨土教的思想。
《贊阿彌陀佛偈》,有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是依《無量壽經》贊詠阿彌陀佛及其淨土的功德,故一稱《無量壽經奉贊》或《大經奉贊》(見迦才《淨土論》卷下)。
《略論安樂淨土義》是用問答的體裁…
《中國佛教人物(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