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堂讲话 第二辑 一、念佛与礼敬诸佛

  佛堂讲话(第二辑)

  —在八堵正道山海会寺讲—净土宗道源上人讲述

  比丘尼弟子仁光记录

  总题:念佛与十大愿王

  一、念佛与礼敬诸佛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时光快得很,自从创建海会寺以来,每年冬季举行念佛七,今年已是第八次了。往年的佛七,都是从农历十一月十一日起七,至弥陀圣诞日圆满。可是今年因为要到大岗山,参加慈舟大师的舍利塔落成典礼,所以把念佛七提早几天,自今日(初八日)起七,至十四日圆满。因十五日还有「消灾会」,十六日就要乘火车往南部去了。

  本来在打七期中,只须一心念佛,不须讲话,所谓「行起解绝」。然而在这念佛堂中,有初发心的人,倘若不听听开示,以启发道心,恐怕念不了几天,便懈怠下来了。又有「一番提撕一番新」的好处,老修行也须要听听。因此就得讲讲说说,以作助道之缘。既然在佛堂中讲的话,是为启发道心而讲,那就不是平常随便讲的话了。所讲的都是很重要的道话,希望诸位注意听着!

  在这次念佛七中,准备与诸位讲一讲「念佛与十大愿王」的道理。为甚么要讲这种道理呢?因为这种道理,可以启发诸位的道心,可以帮助诸位的功行,是非常重要的。诸位一定要谛听谛听!

  十大愿王,出在《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出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有三种译本,第一次翻译的有六十卷,即所谓《六十华严》。第二次翻译的有八十卷,即所谓《八十华严》。第三次翻译的有四十卷,即所谓《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即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也就是全部《华严经》的最后一卷。

  《华严经》是「经中之王」,乃世尊成佛之后,将他自己所证得的境界,说与圆顿大根众生听的。经中具有无量法门,无量义理,圆顿大教,都在这部经里。我们读了《华严经》,方知佛位之高,法义之广。所谓「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现在影印的《大藏经》,三种《华严经都有,希望诸位发心读一读,便知我佛法王是如何的大富大贵了。

  《华严经》是对圆顿大根众生说的,但圆顿大根亦应分为三等:上等者:因深缘熟,智利德厚,一闻便悟,一见便证,如华严法会中,诸大菩萨。中等者:随闻随悟,即修即证,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生办道。下等者:虽闻圆顿大教,未能即生悟证,谨依十大行愿,念佛求生西方。《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即徧收此类众生。由此观之,方知《行愿品》在全部《华严经》中之重要性!《华严经》倘若没有《行愿品》,则摄机不普。假使不能普摄群机,则《华严经》亦不得谓之「圆教」了。有志华严者,其注意及之!

  以上所讲的是《行愿品》的经文,现在再讲《行愿品》的注解,我国古代高僧,对于《华严经》,不但有精深研究,而又能发扬光大,创建一个专宗。华严宗共有五位祖师:初祖杜顺和尚,二祖智俨尊者,三祖贤首国师,四祖清凉国师,五祖圭峰大师。清凉国师着有《华严疏钞》,是解释八十卷华严的。迨四十卷华严译出后,复作疏十卷释之。而于最后一卷之《行愿品》,更作《别行疏》释之。又得圭峰大师作「钞」以解其「疏」,解释得最为详尽。此《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载在《卍字续藏经》第七套第五册,台北市善导寺太虚图书馆,存有一部,志愿研究者,可往阅之。

  我们应当注意:清凉四祖于《大疏》之外,特为行愿品作一部《别行疏》。而圭峰五祖更复作「钞」以解释之。这两位大祖师,何以特别重视这部《行愿品》呢?大概有三种原因:第一、《行愿品》是全部《华严经》的纲领!设无此品,则研究华严者即不易得其纲领。第二、《行愿品》能摄受尚未成熟的圆顿大根众生!设无此品,则摄机不广,而「圆教」亦不得谓之圆了。第三、《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设无此品,则末法时代的众生,实在没有办法「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由此可知:古代祖师之重视此品,而特加疏钞,近代祖师又将此品,列入净土五经之内,实在有其必要了。(净土五经:《阿弥陀经》、《十六观经》、《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全部佛法在于《华严经》,而《华严经》之纲要,在于《行愿品》。《行愿品》之纲要,在于十大愿王,我们能了解十大愿王,即等于了解全部佛法。因此这十种大愿,方得称为「愿中之王」!

  现在开始讲十大愿王,先讲第一大愿「礼敬诸佛」,诸位留心听着!下面分三段来讲:

  1.礼敬诸佛的释义

  「礼」是礼拜,「敬」是恭敬,「诸佛」是尽虚空,徧法界,剎中尘,尘中剎,重重无尽的诸佛。

  印度有一位三藏法师,梵名勒那摩提,华名宝意。在元魏时代,来至洛京,住永宁寺,讲说七种礼佛。清凉国师更加三种,成为十种礼佛。

  一、我慢礼:如碓上下,无恭敬心。身体虽在礼佛,心中毫无恭敬,只有身形在那里一上一下的礼拜,恰如舂米的石碓一样,这是不对的。

  二、求名礼:欲得修行之名,见有人来,即诈现威仪,口唱佛名,身行礼拜,而内心实驰求于外境,这亦是不对的。

  三、恭敬礼:五体投地,两手接足,心存殷重,方成礼佛之仪。五体投地,即是倒身下拜,把全身投在地上,这在印度是第一种敬礼。可是我们中国人没有见惯,一般不信佛者,常常讥谤我们,因此古德们,就倡行「曲身礼」。这在印度是第二种敬礼。虽然曲身,亦必五体投地,五体即是两手、两膝、一头顶。至于我们拜佛时,为甚么要把两手掌翻向上呢?这即是「接足礼」,表示最敬之意的。我们的身体上,最尊最贵的莫过于头顶,最卑最下的莫过于两足。佛在世时,弟子们礼佛,必须将自己的头,碰在佛脚上。即是以自己最尊之头,礼佛的最下之足,方称最敬之礼。佛涅槃之后,我们所拜的佛像,是高高坐在金刚台莲花座之上,虽欲以头碰佛之足而不可能。于是心存殷重之观想,把两手掌翻过来,接捧着佛的双足,以自己的头顶礼拜之,真是恭敬之至了!

  四、无相礼:以智慧观想着佛的境界,远离「能礼」「所礼」之相,而不起「礼佛」之执着。须知「所礼之佛」是真空无相的,而「能礼之智」亦是真空无相的,如是观想,方能深入法性,而获得礼佛的真实利益。我们知道:第一种「我慢礼」,第二种「求名礼」,都是不对的,第三种「恭敬礼」才是对的。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假若礼佛之时,只有「恭敬」之心,而不进修「无相」之观,则将会引生「新的我慢」「新的求名」之念的!因为我们但求精进礼佛,不修真空观想,自然而然会「着相」的。一有「着相」之心,就会觉着自己能修行,肯用功,每天每天都在拜许多拜。由是又会觉着他人皆不修行,不肯用功,都不如我。我们想想看: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不是「我慢」吗?又因为自己觉得了不起,逢人便要表示一下,我天天在拜多少拜的佛,这不是「求名」吗?拜佛有拜佛的功德,能作「无相观」更有无量的功德!设若不进修「无相观」,而只知恭敬拜佛,则恐将引生我慢求名之心。如是则将功德翻成烦恼,岂不是太冤枉了吗?

  五、起用礼:由于以前所修之「无相观」,而悟到诸法无「能」无「所」,这是得到了「真空理体」。须知「真空不空」,从体起用,观想到能礼之人,所礼之佛,犹如影像,普徧一切,才能达到「妙有」的境界哩!

  六、内观礼:前面的「依体起用」「从空入假」,是很高深了,但是应当再进一步的观想:自己具有的觉性,便是法身真佛,一一礼拜,只是自己礼拜自己的法身佛,不必向外求佛。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就是这种道理。

  七、实相礼:上来所讲的第三种礼,乃至第六种礼,虽然一步比一步深奥,但仍存有自他内外之差别相。今此一礼,观入「实相」。实相平等,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不住于法,而常礼诸佛,真是玄之又玄了。

  以上七种礼,乃勒那三藏所定。以下三种礼,是清凉国师所加。

  八、大悲礼:以前之礼,虽然观智圆明,尚未显示大悲利生。故此一礼,以明「同体大悲」之心,随一一礼,皆普代众生礼,方堪称为菩萨之礼。

  九、总摄礼:谓融摄前六门由浅至深之礼,以为一种观想。前面所讲的八种礼,为甚么只融摄六门呢?因为第一第二,不合礼仪,所以除去不用。现在将第三至第八,总为融摄起来:谓凡欲礼敬者,先须五体投地,殷重接足──即是第三恭敬礼。继之深入法性,离能礼、所礼之相──即是第四无相礼。再继之以普运身心,礼不可礼之佛──即是第五起用礼。进一步观想:但礼内佛,不向外求──即是第六内观礼。更进一步观想:若内若外,同一实相──即是第七实相礼。若能随一一礼,普代众生──即是第八大悲礼。将这六种礼,融为一种观想,便谓之「总摄礼」了。

  十、无尽礼:观入「帝网珠」的境界,能礼之自身,与所礼之佛,皆重重无尽。若依此礼,则一一礼,皆有无尽的功德。倘若不修此种观想,虽终日礼佛,实徒自疲劳而已!

  2.礼敬诸佛的利益

  有人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何必一定要礼敬诸佛呢?

  这话说得是不错,不过我们须要细心的研究一下,既然每一种法门,都可以入道,那么世尊只要说一种法门,令我们入道就好了,又何必广说八万四千法门呢?这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故。烦恼如病,法门如药,有了何种病,即用何种药对治,把病治好了,即是得到了药的利益。修行佛法,也是这样的,有了甚么烦恼,即用甚么法门对治。把烦恼治好了,即是得到了法门的利益。

  礼敬诸佛,是对治「我慢障」,令得尊贵身。因为众生执着有「我」,故于他人生起高慢之心。「慢」因「我」起,故名「我慢」。我慢能障佛道,故名「我慢障」。《唯识论》说:「云何为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

《佛堂讲话 第二辑 一、念佛与礼敬诸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