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51-55卷▪P10

  ..续本文上一页。问无房舍。即发三千金。仍遣前使送至。以修庵居。及至。予力止之曰。我茅屋数椽。有余乐矣。何用多为。使者强之。不敢覆 命。予曰。古人有矫诏济饥之事。今山东岁凶。何不广 圣慈于饥民乎。乃令僧领来使遍散各府之僧道孤老狱囚。各取所司印册缴报 圣情大悦。感叹不已。及后予罹难下镇抚。鞫予数用内帑金。予对以请查内库支籍 上查止此济饥一事。余无一毫 上意竟解。

   十三年乙酉。

   予年四十。东人从来不知僧。予居山中。则黄氏族最大。诸子渐渐亲近。方今所云外道罗清者。乃山下之城阳人。外道生长地。故其教遍行东方。绝不知有三宝。予居此。渐渐摄化。久之凡为彼师长者。率众来归。自此始知有佛法。乃予开创之始也。

   十四年丙戌。

   予年四十一。是年颁藏经。先 国初刻藏。有此方撰述诸经未入藏者 今上圣母命补入之。刻完 皇上敕颁十五藏。散施天下名山。首以四部施四边境。东海牢山。南海普陀。西蜀峨嵋。北边芦芽。时 圣母以台山因缘。且数召。予不知。赐亦不受。乃以藏经一部。首送东海。初未知也。及至牢山。无可安顿。抚按行所在有司供奉。予见有 敕命。乃诣京谢 恩。比蒙 圣慈。命合眷各出布施修寺安供。请 命名曰海印寺。予在京闻达观。禅师访予于海上。即趋归。兼程追之。值师出山。寻即同回。盘桓两旬。赠予诗。有闲来居海上。名误落山东之句。是年冬十一月。予自辛巳以来。率多劳动。未得宁止。故多疲倦。至今禅室初就。始得安居。身心放下。其乐无喻。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壹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即归室中。取楞严印正。开卷即见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则全经观境。了然心目。随命笔述楞严悬镜一卷。烛才半枝。已就。时禅堂方开静。即唤维那入室。为予读之。自亦如闻梦语也。

   十五年丁亥。

   予年四十二。是年修造殿宇。始开堂为众说戒。自是四方衲子日益至。为居士作心经直说。是年秋。胡中丞公。请告归田。携其亲之子。送出家为侍者。命名福善。

   十六年戊子。

   予年四十三。时学人读予楞严悬镜。请曰。此经心观具明。第未全消文字。恐后学不易入。愿字字消归观心。则莫大之法施也。予始创意述通议。已立大旨。然犹未属稿。

   十七年己丑。

   予年四十四。是年阅藏。为众讲法华经起信论。予自别五台。时有省亲之心。且恐落世谛也。姑自验之。一夕静坐。忽开眼有偈曰。烟波日日浸寒空。鱼鸟同游一镜中。昨夜忽沈天外月。孤明应自混骊龙。乃急呼侍者曰。吾今可归故乡见二老矣。先是为报恩寺乞请大藏经一部。冬十月至京请藏 上即命送赍行。十一月至龙江本寺。宝塔放光连日。及迎经之日。塔光如桥。向北迎经。僧自光中行。及安经建道场。光相日日不绝。瞻礼者。曰万余人。以为希有之瑞。老母闻予至。先遣人候问何日到家。予曰。我为 朝廷事。非为家也。若老母能相见。欢喜如未别时。止可信宿。否则我不归矣。老母闻之曰。再生相见。欢喜不了。那更有悲。一面即可。况两宿耶。及予归。老母相见。欣然绝倒。予大以为异。及夜坐。族中长者。问从船来陆来。老母应声曰。何问从船来陆来。问者曰。从何处来。老母曰。从空中来。予惊曰。怪得当时老婆子能舍我也。因问老母曰。别后想我否。母曰安得不想。予曰母何以自遣。母曰。始而不知。既知尔在五台。因问师家。五台在何处。曰在北斗之下。即令郎住处也。我自此夜礼北斗。称菩萨名。则不复想矣。今谓你死。则不拜亦绝想矣。今见尔。乃化身来也。予明日祭祖茔为二亲卜得葬穴。时老父已八十。予戏曰。今日活埋老子。省他日又来也。予把钁斫地。老母夺之曰。老婆婆自埋。又何烦人。连斫数十下。三日告别。老母欢然如故。未尝蹙眉。予始知老母非寻常也。即墨有黄生纳善字子光者。乃今大司公之弟也。初予至海上时。年十九岁。即归依请益。授以楞严。二月成诵。从此斋素。虽父母责之。不异其心。切志参究。胁不至席。时予南归。光私念曰。吾生边地。长劫不闻三宝名。今幸遇大善知识。为不请友。倘不回。吾辈失依怙矣。乃对观音大士。破臂然灯供养。求大士保予早归。自后火疮发痛。日夜危坐。持观音大士名号。三月乃愈。愈时见疮痕结一大士像。眉目身衣。宛然如画。即其母妻亦未知也。恒求出家。予绝不听。乃曰。弟子打个筋斗来。师又何能止我乎。是知篾戾车地。未尝断佛种也。初予以重修本寺志居台山。事已有机。但以动至数十万计未易言。故待时于海上。至是机将熟。乃借送大藏因缘回南都。具得本寺始末回。覆命具奏 圣母。且云。工大费钜难轻举。愿乞 圣母日减膳羞百两。积之三年事可举。十年工可成 圣情大悦。即 命于是年十二月储积始。

   十八年庚寅。

   予年四十五。是年殿宇成。春为 圣母代书法华经。时有乡宦欲谋道场者。乃构方外黄冠。假称占彼道院。聚集多人讼于抚院。开府李公。先具悉其事。痛恨之。下送莱州府。穷治其状。予亲听理。力救之。无赖数百众作哄于府城。有匡人之围。时有随侍二人。予斥之他往。乃独徐行其中。为首一人。持铜牌。有利刃出其鞘。鼓舞予前。欲杀予。予笑视之曰。尔杀人何以自处。其人气索。即收牌刀。围行城外二里许。将分路。狂众疑彼为首者。有利于予。即欲殴之。予默计彼众一鼓。则其人危矣。奈何。乃踌躇将别。即拉住首者。同至寓处。闭门解衣磅礴。谈笑自若。取瓜果共啖之。时满市喧云。方士杀僧矣。太守闻之。即遣多役并捕之。彼众惶惧。皆叩首求解免。予曰。勿惧亦勿辩。第听予言何如耳。及至。太守问曰。狂徒杀僧耶。予曰。未也。来捕时。僧方与彼为首者同食瓜果耳。守曰。何以作哄。予曰。市暄耳太守欲枷彼。予曰将欲散之。枷则固拘之也。太守悟。乃令地方尽驱之。狂众不三日尽行解散。由是此事遂宁。是岁作观老庄影响论。

   十九年辛卯。

   予年四十六岁。是年 圣母造檀香毗卢佛像。建大殿。是年秋。门人黄子光坐脱。

   二十年壬辰。

   予年四十七。是年秋七月。予至京访达观禅师于上方。晋时有琬公。虑三灾坏劫无佛法。乃刻石经藏石室。其塔院为僧所卖。师赎之。欲得予作记。予适至。师大喜。及见。即同过石经山。乃为作琬公塔院记。及重藏舍利记。并前所作有海印稿。时与达师相对盘桓四十昼夜。为生平之奇。

   二十一年癸巳。

   予年四十八。是年山东大饥。死者载道。山中所储斋粮。尽分赈近山之民。不足。又乘便舟至辽东籴豆数百石以济之。由是边山。四社之民。无一饥死者。

   二十二年甲午。

   予年四十九。是年春三月。山东开府郑昆崖公。入山见访问法。为说方便语。冬十月。入贺 圣节。至京留过岁。请说戒于慈寿寺。时予以修本寺因缘。知 圣母储已厚。乃请举事。时 上以倭犯朝鲜。方议往讨。姑徐徐。乃寝。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五十四

   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下

   二十三年乙未。

   予年五十。春正月予从京师回海上。即罹难。初为钦颁藏经。遣内使四送之。其人先至东海。先是 上惜财。素恶内使。以佛事请用太烦。时内庭偶以他故触 圣怒。将及 圣母。左右大臣危之。适内权责有忌送经使者。欲死之。因乘之以发难。遂假前方士流言。令东厂番役扮道士。击登闻鼓以进 上览之大怒下逮。以有送经因缘。故并及之。予闻报乃谓众曰。佛为一众生。不舍三途。今东海蔑戾车地。素不闻三宝名。今予教化十二年。三岁赤子。皆知念佛。至若舍邪归正者。比乡比户也。予愿足矣。死复何憾。第以重修本寺志未酬。可痛心耳。乃离即墨。城中士民老小。倾城而出。涕泣追送。足见人心之感化也。及至京。奉 旨下镇抚司打问。执事者先受 风旨。欲尽招追。向 圣母所出诸名山施资。不下数十万计。苦刑拷讯。予曰。某愧为僧。无以报 国恩。今安惜一死。以伤 皇上之大孝乎。即曲意妄招网利。奉 上意以损纲常。殊非臣子所以爱君之心也。其如青史何。以死力抵之。止招前众布施七百余金 上查内支簿。及前山东代赈之册籍 上意遂解。由是母子如初。乃拟上。蒙 圣恩矜察。坐以私创寺院。遣戍雷州。予以是年三月下狱。京城诸刹。皆为诵经礼忏保护。衲子中有然香炼臂。水斋持咒。以加护之者。安肃郑大司马。范溪公子。在金吾。素未相识。特设燕。会在朝缙绅请救。以至涕泣。诉其无妄。一时人心之为法如此。在狱八阅月。供馈者。唯侍者福善一人。冬十月。发遣南行。朝士大夫。多亵服策蹇相送以津济者。出都日。福善同衲子二三人随行。十一月至南京。江上别老母。作母子铭。携孤侄可久往。初与达观师。于石经山。因思禅门寥落。谓曹溪。禅源也。必源头壅阏。乃志同往以浚之。达师先往侯于匡山。予被难时。师正居天池。闻报大惊曰。憨公已矣。则曹溪之愿未了也。师遂先至曹溪。回至聊城。闻予将出。遂回金陵以待。予至。则相别于江中旅泊庵中。师意欲力为白其枉。予曰。君父之命。臣子之事无异也。况定业乎。师幸勿言。临岐把臂曰。在天池闻师难。即对佛许诵法华经百部。以保无虞。我之心。师之舌也。予唯唯谢别。师为作逐客说。

   二十四年丙申。

   予年五十一。春正月过文江。访邹南皋给谏。庐陵大行王性海。礼予江上。请注楞伽。二月度庾岭。至岭头。观惠明夺袈裟处。诗吊之。有翻思昔日宵行者。何似今朝度岭心。因见道路崎岖。行人汗血。乃属一行者。立舍茶庵于岭头。一道者劝修路。不数年为坦途。至韶阳入山礼祖。饮曹溪水。偈曰。曹溪滴水自灵源。…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51-55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宗法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