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問無房舍。即發叁千金。仍遣前使送至。以修庵居。及至。予力止之曰。我茅屋數椽。有余樂矣。何用多爲。使者強之。不敢覆 命。予曰。古人有矯诏濟饑之事。今山東歲凶。何不廣 聖慈于饑民乎。乃令僧領來使遍散各府之僧道孤老獄囚。各取所司印冊繳報 聖情大悅。感歎不已。及後予罹難下鎮撫。鞫予數用內帑金。予對以請查內庫支籍 上查止此濟饑一事。余無一毫 上意竟解。
十叁年乙酉。
予年四十。東人從來不知僧。予居山中。則黃氏族最大。諸子漸漸親近。方今所雲外道羅清者。乃山下之城陽人。外道生長地。故其教遍行東方。絕不知有叁寶。予居此。漸漸攝化。久之凡爲彼師長者。率衆來歸。自此始知有佛法。乃予開創之始也。
十四年丙戌。
予年四十一。是年頒藏經。先 國初刻藏。有此方撰述諸經未入藏者 今上聖母命補入之。刻完 皇上敕頒十五藏。散施天下名山。首以四部施四邊境。東海牢山。南海普陀。西蜀峨嵋。北邊蘆芽。時 聖母以臺山因緣。且數召。予不知。賜亦不受。乃以藏經一部。首送東海。初未知也。及至牢山。無可安頓。撫按行所在有司供奉。予見有 敕命。乃詣京謝 恩。比蒙 聖慈。命合眷各出布施修寺安供。請 命名曰海印寺。予在京聞達觀。禅師訪予于海上。即趨歸。兼程追之。值師出山。尋即同回。盤桓兩旬。贈予詩。有閑來居海上。名誤落山東之句。是年冬十一月。予自辛巳以來。率多勞動。未得甯止。故多疲倦。至今禅室初就。始得安居。身心放下。其樂無喻。一夕靜坐夜起。見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當下平沈。如空華影落。洞然壹大光明藏。了無一物。即說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聖絕行藏。金剛眼突空華落。大地都歸寂滅場。即歸室中。取楞嚴印正。開卷即見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則全經觀境。了然心目。隨命筆述楞嚴懸鏡一卷。燭才半枝。已就。時禅堂方開靜。即喚維那入室。爲予讀之。自亦如聞夢語也。
十五年丁亥。
予年四十二。是年修造殿宇。始開堂爲衆說戒。自是四方衲子日益至。爲居士作心經直說。是年秋。胡中丞公。請告歸田。攜其親之子。送出家爲侍者。命名福善。
十六年戊子。
予年四十叁。時學人讀予楞嚴懸鏡。請曰。此經心觀具明。第未全消文字。恐後學不易入。願字字消歸觀心。則莫大之法施也。予始創意述通議。已立大旨。然猶未屬稿。
十七年己醜。
予年四十四。是年閱藏。爲衆講法華經起信論。予自別五臺。時有省親之心。且恐落世谛也。姑自驗之。一夕靜坐。忽開眼有偈曰。煙波日日浸寒空。魚鳥同遊一鏡中。昨夜忽沈天外月。孤明應自混骊龍。乃急呼侍者曰。吾今可歸故鄉見二老矣。先是爲報恩寺乞請大藏經一部。冬十月至京請藏 上即命送赍行。十一月至龍江本寺。寶塔放光連日。及迎經之日。塔光如橋。向北迎經。僧自光中行。及安經建道場。光相日日不絕。瞻禮者。曰萬余人。以爲希有之瑞。老母聞予至。先遣人候問何日到家。予曰。我爲 朝廷事。非爲家也。若老母能相見。歡喜如未別時。止可信宿。否則我不歸矣。老母聞之曰。再生相見。歡喜不了。那更有悲。一面即可。況兩宿耶。及予歸。老母相見。欣然絕倒。予大以爲異。及夜坐。族中長者。問從船來陸來。老母應聲曰。何問從船來陸來。問者曰。從何處來。老母曰。從空中來。予驚曰。怪得當時老婆子能舍我也。因問老母曰。別後想我否。母曰安得不想。予曰母何以自遣。母曰。始而不知。既知爾在五臺。因問師家。五臺在何處。曰在北鬥之下。即令郎住處也。我自此夜禮北鬥。稱菩薩名。則不複想矣。今謂你死。則不拜亦絕想矣。今見爾。乃化身來也。予明日祭祖茔爲二親蔔得葬穴。時老父已八十。予戲曰。今日活埋老子。省他日又來也。予把钁斫地。老母奪之曰。老婆婆自埋。又何煩人。連斫數十下。叁日告別。老母歡然如故。未嘗蹙眉。予始知老母非尋常也。即墨有黃生納善字子光者。乃今大司公之弟也。初予至海上時。年十九歲。即歸依請益。授以楞嚴。二月成誦。從此齋素。雖父母責之。不異其心。切志參究。脅不至席。時予南歸。光私念曰。吾生邊地。長劫不聞叁寶名。今幸遇大善知識。爲不請友。倘不回。吾輩失依怙矣。乃對觀音大士。破臂然燈供養。求大士保予早歸。自後火瘡發痛。日夜危坐。持觀音大士名號。叁月乃愈。愈時見瘡痕結一大士像。眉目身衣。宛然如畫。即其母妻亦未知也。恒求出家。予絕不聽。乃曰。弟子打個筋鬥來。師又何能止我乎。是知篾戾車地。未嘗斷佛種也。初予以重修本寺志居臺山。事已有機。但以動至數十萬計未易言。故待時于海上。至是機將熟。乃借送大藏因緣回南都。具得本寺始末回。覆命具奏 聖母。且雲。工大費钜難輕舉。願乞 聖母日減膳羞百兩。積之叁年事可舉。十年工可成 聖情大悅。即 命于是年十二月儲積始。
十八年庚寅。
予年四十五。是年殿宇成。春爲 聖母代書法華經。時有鄉宦欲謀道場者。乃構方外黃冠。假稱占彼道院。聚集多人訟于撫院。開府李公。先具悉其事。痛恨之。下送萊州府。窮治其狀。予親聽理。力救之。無賴數百衆作哄于府城。有匡人之圍。時有隨侍二人。予斥之他往。乃獨徐行其中。爲首一人。持銅牌。有利刃出其鞘。鼓舞予前。欲殺予。予笑視之曰。爾殺人何以自處。其人氣索。即收牌刀。圍行城外二裏許。將分路。狂衆疑彼爲首者。有利于予。即欲毆之。予默計彼衆一鼓。則其人危矣。奈何。乃躊躇將別。即拉住首者。同至寓處。閉門解衣磅礴。談笑自若。取瓜果共啖之。時滿市喧雲。方士殺僧矣。太守聞之。即遣多役並捕之。彼衆惶懼。皆叩首求解免。予曰。勿懼亦勿辯。第聽予言何如耳。及至。太守問曰。狂徒殺僧耶。予曰。未也。來捕時。僧方與彼爲首者同食瓜果耳。守曰。何以作哄。予曰。市暄耳太守欲枷彼。予曰將欲散之。枷則固拘之也。太守悟。乃令地方盡驅之。狂衆不叁日盡行解散。由是此事遂甯。是歲作觀老莊影響論。
十九年辛卯。
予年四十六歲。是年 聖母造檀香毗盧佛像。建大殿。是年秋。門人黃子光坐脫。
二十年壬辰。
予年四十七。是年秋七月。予至京訪達觀禅師于上方。晉時有琬公。慮叁災壞劫無佛法。乃刻石經藏石室。其塔院爲僧所賣。師贖之。欲得予作記。予適至。師大喜。及見。即同過石經山。乃爲作琬公塔院記。及重藏舍利記。並前所作有海印稿。時與達師相對盤桓四十晝夜。爲生平之奇。
二十一年癸巳。
予年四十八。是年山東大饑。死者載道。山中所儲齋糧。盡分赈近山之民。不足。又乘便舟至遼東籴豆數百石以濟之。由是邊山。四社之民。無一饑死者。
二十二年甲午。
予年四十九。是年春叁月。山東開府鄭昆崖公。入山見訪問法。爲說方便語。冬十月。入賀 聖節。至京留過歲。請說戒于慈壽寺。時予以修本寺因緣。知 聖母儲已厚。乃請舉事。時 上以倭犯朝鮮。方議往討。姑徐徐。乃寢。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四
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下
二十叁年乙未。
予年五十。春正月予從京師回海上。即罹難。初爲欽頒藏經。遣內使四送之。其人先至東海。先是 上惜財。素惡內使。以佛事請用太煩。時內庭偶以他故觸 聖怒。將及 聖母。左右大臣危之。適內權責有忌送經使者。欲死之。因乘之以發難。遂假前方士流言。令東廠番役扮道士。擊登聞鼓以進 上覽之大怒下逮。以有送經因緣。故並及之。予聞報乃謂衆曰。佛爲一衆生。不舍叁途。今東海蔑戾車地。素不聞叁寶名。今予教化十二年。叁歲赤子。皆知念佛。至若舍邪歸正者。比鄉比戶也。予願足矣。死複何憾。第以重修本寺志未酬。可痛心耳。乃離即墨。城中士民老小。傾城而出。涕泣追送。足見人心之感化也。及至京。奉 旨下鎮撫司打問。執事者先受 風旨。欲盡招追。向 聖母所出諸名山施資。不下數十萬計。苦刑拷訊。予曰。某愧爲僧。無以報 國恩。今安惜一死。以傷 皇上之大孝乎。即曲意妄招網利。奉 上意以損綱常。殊非臣子所以愛君之心也。其如青史何。以死力抵之。止招前衆布施七百余金 上查內支簿。及前山東代赈之冊籍 上意遂解。由是母子如初。乃擬上。蒙 聖恩矜察。坐以私創寺院。遣戍雷州。予以是年叁月下獄。京城諸刹。皆爲誦經禮忏保護。衲子中有然香煉臂。水齋持咒。以加護之者。安肅鄭大司馬。範溪公子。在金吾。素未相識。特設燕。會在朝缙紳請救。以至涕泣。訴其無妄。一時人心之爲法如此。在獄八閱月。供饋者。唯侍者福善一人。冬十月。發遣南行。朝士大夫。多亵服策蹇相送以津濟者。出都日。福善同衲子二叁人隨行。十一月至南京。江上別老母。作母子銘。攜孤侄可久往。初與達觀師。于石經山。因思禅門寥落。謂曹溪。禅源也。必源頭壅阏。乃志同往以浚之。達師先往侯于匡山。予被難時。師正居天池。聞報大驚曰。憨公已矣。則曹溪之願未了也。師遂先至曹溪。回至聊城。聞予將出。遂回金陵以待。予至。則相別于江中旅泊庵中。師意欲力爲白其枉。予曰。君父之命。臣子之事無異也。況定業乎。師幸勿言。臨岐把臂曰。在天池聞師難。即對佛許誦法華經百部。以保無虞。我之心。師之舌也。予唯唯謝別。師爲作逐客說。
二十四年丙申。
予年五十一。春正月過文江。訪鄒南臯給谏。廬陵大行王性海。禮予江上。請注楞伽。二月度庾嶺。至嶺頭。觀惠明奪袈裟處。詩吊之。有翻思昔日宵行者。何似今朝度嶺心。因見道路崎岖。行人汗血。乃屬一行者。立舍茶庵于嶺頭。一道者勸修路。不數年爲坦途。至韶陽入山禮祖。飲曹溪水。偈曰。曹溪滴水自靈源。…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51-55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