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51-55卷▪P12

  ..续本文上一页曹溪大殿。春二月。冯元成公。任岭西道。因访予入山宿。夜梦大士现身有感。诘朝殿礼佛。至大士前见两栋摧朽。惊谓予曰。何不修此。予曰。工大费多。力不及耳。问费几何。予应以若干。公曰。无难也。吾试为之。归白制府戴公。公曰殆哉。见孺子将入井。必匍匐往救之。况佛菩萨。处此危地。不动心非人也。乃诘所费。即以予言告。公曰。犹未也。即属南韶道。往勘估计。且令请予面议。予往见之。公慨然欲独为鼎建。予告曰。若劳公家之费。恐不便。苟依法门故事。请以募众为之。公属岭西道。为疏十二簿。三司道府。各置一扇。随意施舍。总会于府。解归于一。无庸归僧。如此。则不劳而易集。公从之。不期月。而集将千金。予躬往西粤。采大木至端州。制府留修宝月台。乃别委官采办。冬宝月台成。予作记。材木俱积于端江之浒。次第运之。冬十一月初。安南贼破钦州。戴公请王师远讨。因核论罢。

   三十七年己酉。

   予年六十四。春二月。予自端江运木回。阻风于羚羊峡。游端溪。有梦游端溪记。木运至蒙江。予回寺。方集众经营。众中一二不肖者。遂作孽抵牾。因鼓众为乱如叛民。予见而叹曰。此予重违佛教。乃著相之过也。众方鼓噪。予独坐堂上。焚香诵金刚般若。以前但诵文。实不解义。至是恍然有悟。乃注金刚决疑。稿成。众寂然。不肖者不信。予心益危惧。遂讼于按院。准行司理。予是时即飘然出山听理。船居于芙蓉江上者二年。资斧已竭。别驾项公楚东。抱关于浛洸。邀予往。江行。遭风破舟。及至。复大病几死。公延医力救之。及回郡。乃卧病于旅邸。将期年。

   三十八年庚戌。

   予年六十五。是年卧病旅邸。秋七月。直指按部。至郡讯及予。司理闻之方为理。反坐予罪。直指大不然。驳之。云某有大功于六祖。向所舍为常住计者。今奸僧得利。而反罪之。是谓平等法门乎。复行本道严究之。由是本府亲诣山中。按僧之所开状。逐款审之。尽妄言无当。所诬侵常住八千余金。予初立常住库司清规。置有号票。凡一应钱谷收支。有监寺书记。秋毫出入。皆执号票为据。不妄发也。至是当官研核查算。以号票为准。无分毫及予者。时上下内外。方信予之不妄也。事乃白。当道重怒其僧。再三请予留住山中。予心已厌倦。力辞之。寓五羊之长春庵。

   三十九年辛亥。

   予年六十六。春三月。居端州鼎湖山养疴。初奉 赦。候 题。向无按院覆 命。故延至今。复奉重勘明。始注销听自便。时诸士子。相依请益。述大学决疑。

   四十年壬子。

   予年六十七。居长春庵。为弟子讲起信论。八识规矩。乃述百法直解。以法华击节文义。联络不分。学者难会。乃著品节。

   四十一年癸丑。

   予年六十八。居长春庵。夏为诸弟子。讲圆觉经方半。即发背疽。医不能治。几危。大将军汉冲王公。业为予治后事。粤人梁杏山者。酒人也。素以医疡名。偶至视之。曰甚矣。少迟则莫救矣。幸安心无伤也。乃纯采草药以敷之。随手奏效。犹如弄丸。刻期取效。至冬乃痊。予为文以谢之。此疽盖自初坐禅时所发。知是冤债。以诵华严经。告假者。每向于书写。读诵华严则窃发。随祷而止。即至粤中。已两举不成。患在身四十八年矣。初起时偶忘之。且不知为疽。遂成大疾。其冤业酬偿。盖以身试之不爽也。十月疾愈。初与衡阳曾仪部金简。有南岳休老之盟。书以十数。未能也。今以书来请。遂杖策而往。乃去粤。初予至粤时。法性弟子。相从者数十。久之渐零落。唯通炯。超逸。风波患难疾病相从。未离左右。今将行。皆不舍。愿从之。炯尚有羁。少迟之。担簦以从。是年十一月至湖东。先是弟子福善。携侍者深光。北归探亲。至是不数日。亦追至。

   四十二年甲寅。

   予年六十九。春正月。游德山礼祖。有诗四首。访冯元成公于武陵。会龙参知朱陵。受荣王斋。大善寺众僧请受戒。冯公与诸同道。各捐资修昙华精舍。夏四月还湖东。闻 圣母宾天。随建报恩道场。有 恩诏。乃对灵龛披剃谢恩。还僧服。因痛哭曰。悲哉。檀越往矣。本寺之愿已矣。岂待再来耶。楞严经。自东海立意著通议。久蕴于怀。未暇述。今夏五月方落笔。五十日稿遂成。十一月精舍成。有山居诗。度侍者慈力。

   四十三年乙卯。

   予年七十。春为众讲楞严通议。夏四月著法华通义。以虽有二节。全文尚未融贯。故重述之。五十日稿成。纂起信略疏。秋八月游南岳。中秋日登祝融。秋九日。冯公自武陵移守湖南。陪游方广寺回。巡道吴公生白。过访湖东。谈及楞严。吴公大喜。即与诸属捐资刻之。礼八十八祖道影。吴公大赞叹。乃命画士临小像册。请予各为传赞。冯公赴任未几。即请予游九疑。冬十月至零陵。留过冬于愚溪。

   四十四年丙辰。

   予年七十一。春正月。归自零陵。方遗民从宦游归。依于湖东。命名福心更。初达观禅师。入灭之次年。予弟子大义。请灵龛回南。缁白弟子。奉供于径山之寂照庵。今一纪矣。予难忘法门之义。向欲亲往一吊。故香亦未遣也。适闻葬。必欲一往。将行。华药寺众僧请斋。为续法系。游梅雪堂。吊逊庵宗师。夏四月离湖东。有去南岳解嘲诗。邝慕一。方遗民。何仲益。诸子。送至樟木市。五月至武昌。会段给谏幻然。礼大佛。游九峰。六月至浔阳。游东林。有怀古诗。登匡庐。吊彻空禅师。避暑于金竹坪。注肇论。因见其山幽胜。有归隐之意。遍览无可居者。七月游归宗。登金轮峰。礼舍利塔。有诗。有僧以五乳相送为静室。予登览观其地不广。而其境颇幽。遂受之。江州邢来慈居士。达师之弟子也。愿为布金檀越。故予有投老之意焉。浮梁陈大参赤石公。至山相访。闻予有意匡山。亦愿为护法。秋八月。出山至黄梅。礼四五祖。访汪司马公。入紫云山留旬日。汪公愿作匡山建造檀越。别去相城。访吴太史观我。吴中丞本如。欲建如意庵以留。游浮山。截江登九华。十月初抵金沙。于王合族。与东禅浪崖耀公迎之居。顷即之双径。石门颜生之居士。候迎于吴江。乃过其家。士备斋资以随行。长至月望至寂照。十九日。为达大师作茶毗佛事。先为文以祭之。预定是日无爽。识者异之。二十五日。手拾灵骨。藏于文殊台。弟子法铠随建塔。予为塔上之铭。以尽生平法门之义焉。遂留度岁。时为禅堂衲子小参。有参禅切要。铠公请益相宗。为述性相通说。诸请益者。各说有法语。作担板歌。粤弟子通岸先别。独超益同诸子福善。法孙深光广益广摄慈伴行。

   四十五年丁巳。

   予年七十二岁。春正月。下双径吊云栖。时缁白弟子千余人。久候于山中留二旬。每夜小参闻法。各各欢喜。发挥莲池大师生平密行。弟子闻之。至有涕泣。谓予发人所不知者。乃请作塔铭。回时。玄津法师壑公。同通郡宰官居士。金中丞。虞吏部。翁大参诸公。请留净慈之宗镜堂。日绕数千指。为说大戒。作宗镜堂记。诸山各路名德法师。俱集于湖上问法。各申诘难。时谓东南法会之最胜。昔所未见也。乃游灵隐三竺西山诸名胜。赞扬放生三池。乃行。城中宰官居士。具舟放生饯别于湖上。且具状请留云栖。乃有三年之约。遂行。凡一过所经诸作。玄津壑公谭生孟[火*旬]。汇为东游集四卷刻之。回至吴门。巢松一雨二法师。请入华山。游天池玄墓铁山诸胜。寒山赵凡夫。严天池。徐仲容。姚孟长。文文起。徐清之。诸居士。设供于山中。冯元成。申玄渚。二宰官斋于家。将行。弟子洞闻汉月久候。钱太史受之。亲迎至常熟。遂至虞山信宿。太史送至曲河。贺知忍父子侄。候于奔牛之三里庵。请留园中结夏。力辞之。送至京口。受三山缁白斋罢。即返匡山。五月一日。过白下江上一宿。见一二故人。即扬帆而西。五日至芜湖。刘缮部玉受款留。作异梦记说。崔吏部鹤楼。追晤江上。五月十六日。舟次星渚。抵归宗。寓居未几。时汪司马公。业先具资。为予修静室。六月十五日。弟子福善。经营五乳开土。于十月终始成一室。乃得安居。为众讲楞严起。弟子超逸。闭死关于金轮峰。

   四十六年戊午。

   予年七十三。是年修佛殿禅堂。三月浮梁陈赤石公入山。结中素鲍公。我斋夏公。为十友。助修造资。冬十二月殿堂成。

   四十七年己未。

   予年七十四。春正月。粤弟子通炯至。遂开堂启讽华严。长期为众讲法华。楞严。金刚。起信。唯识。诸经论。命炯首众。秋七月。以五乳为十方养老常住。八月望。予闭关谢事。效远公六时刻香代漏。专心净业。每念华严一宗将失传。清凉疏钞。皆惧其繁广。心智不及。故世多置之。但宗合论。因思清凉。乃此方撰述之祖。苟弃之则失其宗矣。志欲但明疏文。提挈大旨。使观者易了。题曰纲要。于关中批阅笔削始。冬于关中。为众讲楞伽起信。

   四十八年庚申(即泰昌元年)。

   予年七十五。春课余。侍者广益。请重述起信。圆觉。直解。庄子内七篇注。夏病足痛。前任分巡衡阳吴公。转粤臬。入曹溪礼祖。托山中弟子。寄乞诸祖传赞。予病中为纂传七十一首。各系以赞。亲为书之。初予去曹溪之南岳。住匡山业已八年。而曹溪众僧深思予归。堂主本昂等。往来问讯十数。欲请之而未能也。吴公赴任。便道入山。见予重兴之功。嗟叹久之。众僧因具白所以。思予归请不能之状。吴公欣然为作护法。即具书往请。合山大众。及本省乡缙绅居士。同具状。昂同二三耆旧。至匡山哀乞。予时以病谢。

   天启元年辛酉。

   予年七十六。春。弟子侍御王安舜。入山问讯。夏。为众请讲楞伽。时前任本道祝公。亦转粤海道。同吴公具书再至。予又以病谢。是年冬。又为众讲楞伽。肇论。起信。

   天启二年壬戌。

   予年七十七。春正月。粤弟子孝廉刘起相。陈迪祥陈迪纯。梁四相。入山问讯。起相与四相。相伴山中住半载。为讲楞严起信金刚。二月。东吴弟子方…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51-55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宗法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