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善、中善、后亦善——《阿含经》的修行论▪P4

  ..续本文上一页质的五蕴之中。如实正观并非一蹴可几,必须要不断地修行,但不要老是期盼“马上看到效果”,你必须耐烦、坚持、贯彻始终,那么有一天,修行能量累积的量变,必然会导致开悟的质变。

  

处相应教的基础教法──守护根门

  

紧接着向大家讲“处相应教”。处,即“所在”。什么所在?六个所在——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这六处是关键性的所在,是生命与境界作讯息与物质交流的六个介面。任何一个密闭空间,都要有适度的门窗,作为里外流通的介面。生命因为自我爱的缘故,把自己认为的“我”抓紧。所认为的“我”,不外乎色、受、想、行、识综合的五蕴。生命把五蕴抓牢,企图在安全的范围内,把自我封闭,隔绝那些危险或不可知的境界。然而自我封闭有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因为讯息与物质都必须有所交流,这才能构成生命的内容。于是谨慎张开了六个管道,来与外界作适切的互动,这六个管道就是六处。

  

谈到这六处,我们不能只着眼于物质上的里外流通,其实六处的输送内容,还包含了心理的内容。输送讯息与物质的不只是九孔七窍,还包含每一个毛细孔与每一刹那的意念。

  

境界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要善用六个介面把好的讯息与物质纳进来,把不好的讯息与物质排除出去,或是一开始就挡在六处门口。我们要善用六个介面来传递出良善、光明、清净、喜乐的讯息与物质,这将感应到别人同样从六处散发这些善的内容,从而形成善的循环,因此“处相应教”是非常重要的。

  

刚才我们说要观蕴无常、无我,而且要专注修观;但倘若大家成天都眼观鼻、鼻观心,坐进禅堂就不肯出来,试问谁来打扫环境、烹煮食物?生活的真实面绝对不只是在禅堂,而是平铺在吃喝拉撒睡与工作的细节之中。所以,佛陀开导的“处相应教”是非常重要的,“处相应教”提醒我们:修行就在生活当中。但这句话绝不能流于口号。如果没有把握处相应教,你根本就不知道在生活琐事之中如何修行,甚至会将禅坐、经行、闻法以外所面对的生活事项,都当作是在浪费时间。修行不能光靠林间树下,独一静处,专心思惟,平时就要对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做到适度的管控。

  

处相应教中最基础的教法就是“守护根门”,这要有很大的精进力。不要以为对不喜欢的事物产生厌离,就是守护根门。佛陀对阿难说到“贤圣无上修根”的要领,是对于可意事(顺心事)生厌离,对于不可意事不生厌离,那才是可以成圣成贤的守护根门。赏心悦目的事物,容易让人耽恋不舍,这时要学着厌离;但是对于那些会让我们本能排斥的事物,也要学会面对它来解决它,那时必须修不厌离,不可顺着自己的毛摸,这才是无上修根。

  

话说回来,脏、乱、丑、臭,经常伴随着痛苦,有时候是自己在受苦,有时是别人受苦,我们应该要帮助自己或他人拔除脏乱,离苦得乐。每个人总有一天会老、会病,老病之后行动不便,把屎把尿都要有人,把屎把尿的事你能做吗?你总不能说:“我好厌离,我在守护根门”吧?我们的鼻子都是敏感的,可是当孝心或对苦难生命的无限疼惜之情生起之时,你我就都可以修不厌离,趋近侍候老人、病患;所以“无上修诸根”的内涵是很深刻的,它帮我们架接了一条平坦的菩萨道。

  

生活中只要是有益的事情,对他人、对自己的身心有益,即使是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都要迎上去面对它、妥善处理它;生活中所接触到令人赏心悦目的内容,如果没有意义,甚至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欲染、祸患,那你就要修厌离。

  

正观六处的无常

  

“守护根门”若只停留在不看、不听、不接触那些负面的讯息与物质,在处相应教虽然非常重要,但那还算是浅层功课。处相应教还有深层功课,即是在六处之中同样正观“无常”。在六处中要怎么正观无常呢?正观五蕴的无常,是观见五蕴如泡沫、阳焰、芭蕉、幻法般的瞬息变化。正观六处的无常,则必须观见根、境、识三和合触,每一个接触受限于三个面向而变化万端的无常。

  

六处跟六境相应,生起了辨识境界的六种心识。依于眼根生起了眼识来缘对色境;依于耳根生起了耳识来缘对声境;依于鼻根生起了鼻识来缘对香境,以此类推。我们要在六根门头即时观见无常,根境识三和合叫做“触”;一刹那、一刹那地不断接触,一接触就有感受,一有感受就会有爱有不爱,有取有舍,有取有舍的运作就会产生业的痕迹。业痕就是将来轮回生死的老本。因此经上说:根境识三和合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乃至老病死,纯大苦聚集。每一刹那的接触串成了生命的流转,在每一刹那的接触中,我们也看到了无常的法则!

  

这真是不简单!我们怎么能够在每一次的接触当中觉知它们的无常呢?我们生活中不断接触着许许多多的人事物,我们即使是身在道场之中,也很可能喜欢张三、讨厌李四,千万不要以为:尽管与张三接触而极力避开李四,就叫作修行,那么修行将变得十分空洞,难道你面对李四就不能构成修行吗?这时你就要把处相应教中习得的修行功力拿出来!你要正观,依我的眼根、耳根乃至意根等等而触对着李四这个境界,生起了六识,在根、境、识三和合触的过程中,我接受了不愉悦的内容,因此会讨厌他、排斥他,这就构成了“触、受、爱、取、有”的完整流程。你要清楚明白,是什么原因使你讨厌他;接下来,你要注意这些都是无常的,他的心念、言行都是在因缘会遇中无常变化的。在每个生命接触的当下体验无常,这才能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否则把你所讨厌的“他”,停留在你的心里加以定格,抓住“他”不放,那等于是不放过自己,让自己被你所讨厌的“他”捆绑住了。

  

根、境、识三和合触的变化是无穷的。他即使可恶,你要不要释给他一份善意?这个善意的境相进入了他的眼根,形成了他的眼识,根、境、识三和合的时候,会不会形成善的循环?生活在根、境、识三和合的无数接触中,倘若能体会无常,那么你就永远留给自己一个机会,因为你可以体验到伴随根、境、识三和合的这些触对,都是无常而可改变的。

  

我常向学生说,我们要习惯性地将与人的互动记录归零。为什么呢?倘若你不归零,你就拖着前面的许多印象,累积成为你心里的梦魇,到了某个临界点,就会来个“宇宙大爆炸”。于是你又看到了根、境、识三和合的无常性,这些触对的内容,可以让人向上提升,也可以让人向下沉沦,那我们又何苦让他向下沉沦呢?为什么不抛给他一个善意,让他向上提升呢?既然一切无常,过去的不愉快就放掉它,让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从零开始,每一个会遇的时刻,都尽量制造良好的机会给自己与别人,比如说,愉悦的神情、和蔼的言词、温暖的动作,这在无常法则的运转中,都将散发出正向的讯息。正向的讯息散发出去之后,别人接收到了,也会跟着酝酿出正向的讯息。这就是在无常法则下,无限的可能性与可塑性。我们只有在触对境界时掌握无限可塑性的无常法则,才有可能突破自我的局限与自他互动的负面惯性。

  

处相应教的最高教法──第一义空

  

处相应教的最高教法是“第一义空”。“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即灭。”这还不只是在触对中观照根门、情境与心念的无常,而是在眼等根门触境系心的当下,观见它的“不来不去”。眼根产生了某个“看见”的作用,这不是因为它从哪里来了,而是因为依于它而某个色境被辨识了。反之它的某个“看见”作用消失了,这并不意味着眼根去到哪里了,而是因为依于其他诸根而某个声、香、味、触境被辨识了。眼根就是这样不实地生起,并且必趋于灭,这就是所谓的“第一义空”。

  

如来离于二边——不说实有,也不说虚无,只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整个来说,瞬间的眼根、眼识跟情境加在一起,三种组合而非独立运作,这使得眼根“不实而生”;由于“看见”一事无法片面掌握在眼根上,而须配合情境才能生起辨识,它的组合是非常脆弱的,所以眼根又是“生已即灭”的。佛陀所说的空,不是虚无,而是根、境、识三的“不实而生,生已即灭”。这就是佛陀所讲处相应教中,最高深的修行层次。

  

简述因缘相应

  

剩下的时间无多,最后简单叙述佛陀的第三大类教法——“因缘相应”。为何只须“简述”?因为前面讲到蕴、处相应教时,已经就同步讲述“因缘”了;五蕴、六处看似空间上的色心组合及情境交会,其实它的进行,一定是落在时间的纵轴上。当前的果报,是从过去的因缘会合而生,依于果报现况而产生的身心运作,也会成为未来果报的因缘,生命之流是这样因果串连的。

  

佛陀告诉我们:要观见当前的五蕴、六处是无常的,并且要有能力、够精准地看到过去、未来的五蕴、六处无常,因此佛陀说,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这一切五蕴(六处)皆是无常。

  

以色蕴的观照为例,我们最在意的是自己的肉体,所以要先观内身。行有余力,也要观于外身(他人的色身),观其无常、无我,消极方面减除对他人的恋着,积极而言也要适度地关心他人、帮助别人;从内而观到外,从麤而观到细。一开始要看到很细密的色聚哪有可能?但即使是麤分的观照,也有麤分的受用;观身如此,观佛亦然。我们不可能一开始修念佛观,就观到佛像的每个肌理与每根毛孔,一开始只能大略观见他的轮廓,由麤到细渐次作观。对色身也要从麤观照到细。我们的身体其实传递着许多讯号,各位现在只要闭起眼睛,往内观照,身体就会浮现很多讯号出来,哪里酸、哪里痛、哪里紧、哪里松,诸如此类。接着越观越细,才有可能见到宛如“聚沫”般的色法。色聚有时呈现好色,有时呈现破败的丑色,无论是好、是丑,都要观照。但是要记得:于好色修厌离,于不好色修不厌离。接下来,无论是远方还是近身的色聚,都要观见它们的无常。

  

心要专注到这样的程度,才有可能从色观照到心,也才有可能从现在色,跨越时间的轴线,而观照到过去与未来的色法。因此虽然一开始就点出“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但是起修时反倒是要依现在色作观照的起点。当你已观见到了心念的无常,这时才能如实知见“名色”。当你已能观见到过去名色与未来名色,这时你才有能力如实正观因缘。也就是说,修行的次第还是必须先观色法再观名法。观到了名法的刹那变化,方能从心念刹那生灭的时间纵轴中,往上翻转而见到过往的变化,往下延伸而见到未来的趋势,这就是“因缘相应”的教法。

  

“因缘相应”教法有十二缘起、四食、四谛、诸界、诸受,但时间已到,我就在此打住,不多说了。

  

两位菩萨典范──慧理、常光法师

  

非常感谢上慧下理法师(大师父)与上常下光法师(二师父),两位都是我的长辈。我年轻时到福严佛学院教书,大师父就非常疼惜我,来上课时,总不忘带来些水果、点心,放到我的寮房;法师对后学的爱护,点滴都在我的心头。我后来又认识了二师父,在二师父身上,我看到了坚毅不拔的无比耐力,还有“尽其所有而奉献三宝,归功不必在我”的心境。我看到了大师父、二师父的恢宏度量,特别是在这次妙云兰若重建过程中,经过了众多的挫折,买地、借贷、奔走募化、点滴建设。从一开始看到两位师父都身患重病,内心不免暗自着急,非常不忍又非常不舍;没有想到十年也就一眨眼过去了。两位师父虽然重病在身,可是永远都把快乐与美好留给大家,自己默默承担痛苦,这让我非常感动,那正是我们修道应该学习的菩萨典范!

  

两位师父以无比的毅力与耐力,竟然在全台湾留下唯一印顺导师曾经住过的关房,一砖一瓦,所有摆设,保留了关房的全貌。妙云兰若成为拥有印顺导师故居原貌的唯一道场,这真的是无价之宝!我们在此可以看到两位师父的远见,对于导师曾经留下的身影是如此地珍惜,宁可自己窝在铁皮屋里受热、受冻,就是不要将旧房舍打掉全部重建。但他们又十分慈悲,舍不得看到徒弟们在铁皮屋里受苦,终于在十多年的奔走奋斗中,创建了这么美好的一片园地。

  

我从两位师父身上印证到无私、无我的“心生色法”,弘法愿力竟奇迹般地支撑住了衰朽的色身!我相信仁者必然嵩寿。而兰若有了完善的场地,未来还要展开人间佛教的种种志业。此时两位师父的入室弟子、护法居士,都非常需要两位师父的精神领导。因此如果今天弘法、闻法有任何功德,我们都回向给两位师父,祝愿她们嵩寿连绵,为正法而久住世间!

  

《初善、中善、后亦善——《阿含经》的修行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