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善、中善、後亦善——《阿含經》的修行論▪P4

  ..續本文上一頁質的五蘊之中。如實正觀並非一蹴可幾,必須要不斷地修行,但不要老是期盼“馬上看到效果”,你必須耐煩、堅持、貫徹始終,那麼有一天,修行能量累積的量變,必然會導致開悟的質變。

  

處相應教的基礎教法──守護根門

  

緊接著向大家講“處相應教”。處,即“所在”。什麼所在?六個所在——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這六處是關鍵性的所在,是生命與境界作訊息與物質交流的六個介面。任何一個密閉空間,都要有適度的門窗,作爲裏外流通的介面。生命因爲自我愛的緣故,把自己認爲的“我”抓緊。所認爲的“我”,不外乎色、受、想、行、識綜合的五蘊。生命把五蘊抓牢,企圖在安全的範圍內,把自我封閉,隔絕那些危險或不可知的境界。然而自我封閉有可能嗎?當然不可能,因爲訊息與物質都必須有所交流,這才能構成生命的內容。于是謹慎張開了六個管道,來與外界作適切的互動,這六個管道就是六處。

  

談到這六處,我們不能只著眼于物質上的裏外流通,其實六處的輸送內容,還包含了心理的內容。輸送訊息與物質的不只是九孔七竅,還包含每一個毛細孔與每一刹那的意念。

  

境界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要善用六個介面把好的訊息與物質納進來,把不好的訊息與物質排除出去,或是一開始就擋在六處門口。我們要善用六個介面來傳遞出良善、光明、清淨、喜樂的訊息與物質,這將感應到別人同樣從六處散發這些善的內容,從而形成善的循環,因此“處相應教”是非常重要的。

  

剛才我們說要觀蘊無常、無我,而且要專注修觀;但倘若大家成天都眼觀鼻、鼻觀心,坐進禅堂就不肯出來,試問誰來打掃環境、烹煮食物?生活的真實面絕對不只是在禅堂,而是平鋪在吃喝拉撒睡與工作的細節之中。所以,佛陀開導的“處相應教”是非常重要的,“處相應教”提醒我們:修行就在生活當中。但這句話絕不能流于口號。如果沒有把握處相應教,你根本就不知道在生活瑣事之中如何修行,甚至會將禅坐、經行、聞法以外所面對的生活事項,都當作是在浪費時間。修行不能光靠林間樹下,獨一靜處,專心思惟,平時就要對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處,做到適度的管控。

  

處相應教中最基礎的教法就是“守護根門”,這要有很大的精進力。不要以爲對不喜歡的事物産生厭離,就是守護根門。佛陀對阿難說到“賢聖無上修根”的要領,是對于可意事(順心事)生厭離,對于不可意事不生厭離,那才是可以成聖成賢的守護根門。賞心悅目的事物,容易讓人耽戀不舍,這時要學著厭離;但是對于那些會讓我們本能排斥的事物,也要學會面對它來解決它,那時必須修不厭離,不可順著自己的毛摸,這才是無上修根。

  

話說回來,髒、亂、醜、臭,經常伴隨著痛苦,有時候是自己在受苦,有時是別人受苦,我們應該要幫助自己或他人拔除髒亂,離苦得樂。每個人總有一天會老、會病,老病之後行動不便,把屎把尿都要有人,把屎把尿的事你能做嗎?你總不能說:“我好厭離,我在守護根門”吧?我們的鼻子都是敏感的,可是當孝心或對苦難生命的無限疼惜之情生起之時,你我就都可以修不厭離,趨近侍候老人、病患;所以“無上修諸根”的內涵是很深刻的,它幫我們架接了一條平坦的菩薩道。

  

生活中只要是有益的事情,對他人、對自己的身心有益,即使是會讓我們覺得不舒服,都要迎上去面對它、妥善處理它;生活中所接觸到令人賞心悅目的內容,如果沒有意義,甚至會給自己或他人帶來欲染、禍患,那你就要修厭離。

  

正觀六處的無常

  

“守護根門”若只停留在不看、不聽、不接觸那些負面的訊息與物質,在處相應教雖然非常重要,但那還算是淺層功課。處相應教還有深層功課,即是在六處之中同樣正觀“無常”。在六處中要怎麼正觀無常呢?正觀五蘊的無常,是觀見五蘊如泡沫、陽焰、芭蕉、幻法般的瞬息變化。正觀六處的無常,則必須觀見根、境、識叁和合觸,每一個接觸受限于叁個面向而變化萬端的無常。

  

六處跟六境相應,生起了辨識境界的六種心識。依于眼根生起了眼識來緣對色境;依于耳根生起了耳識來緣對聲境;依于鼻根生起了鼻識來緣對香境,以此類推。我們要在六根門頭即時觀見無常,根境識叁和合叫做“觸”;一刹那、一刹那地不斷接觸,一接觸就有感受,一有感受就會有愛有不愛,有取有舍,有取有舍的運作就會産生業的痕迹。業痕就是將來輪回生死的老本。因此經上說:根境識叁和合生觸,觸生受,受生愛,愛生取,取生有……乃至老病死,純大苦聚集。每一刹那的接觸串成了生命的流轉,在每一刹那的接觸中,我們也看到了無常的法則!

  

這真是不簡單!我們怎麼能夠在每一次的接觸當中覺知它們的無常呢?我們生活中不斷接觸著許許多多的人事物,我們即使是身在道場之中,也很可能喜歡張叁、討厭李四,千萬不要以爲:盡管與張叁接觸而極力避開李四,就叫作修行,那麼修行將變得十分空洞,難道你面對李四就不能構成修行嗎?這時你就要把處相應教中習得的修行功力拿出來!你要正觀,依我的眼根、耳根乃至意根等等而觸對著李四這個境界,生起了六識,在根、境、識叁和合觸的過程中,我接受了不愉悅的內容,因此會討厭他、排斥他,這就構成了“觸、受、愛、取、有”的完整流程。你要清楚明白,是什麼原因使你討厭他;接下來,你要注意這些都是無常的,他的心念、言行都是在因緣會遇中無常變化的。在每個生命接觸的當下體驗無常,這才能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否則把你所討厭的“他”,停留在你的心裏加以定格,抓住“他”不放,那等于是不放過自己,讓自己被你所討厭的“他”捆綁住了。

  

根、境、識叁和合觸的變化是無窮的。他即使可惡,你要不要釋給他一份善意?這個善意的境相進入了他的眼根,形成了他的眼識,根、境、識叁和合的時候,會不會形成善的循環?生活在根、境、識叁和合的無數接觸中,倘若能體會無常,那麼你就永遠留給自己一個機會,因爲你可以體驗到伴隨根、境、識叁和合的這些觸對,都是無常而可改變的。

  

我常向學生說,我們要習慣性地將與人的互動記錄歸零。爲什麼呢?倘若你不歸零,你就拖著前面的許多印象,累積成爲你心裏的夢魇,到了某個臨界點,就會來個“宇宙大爆炸”。于是你又看到了根、境、識叁和合的無常性,這些觸對的內容,可以讓人向上提升,也可以讓人向下沈淪,那我們又何苦讓他向下沈淪呢?爲什麼不抛給他一個善意,讓他向上提升呢?既然一切無常,過去的不愉快就放掉它,讓自己與他人的互動從零開始,每一個會遇的時刻,都盡量製造良好的機會給自己與別人,比如說,愉悅的神情、和藹的言詞、溫暖的動作,這在無常法則的運轉中,都將散發出正向的訊息。正向的訊息散發出去之後,別人接收到了,也會跟著醞釀出正向的訊息。這就是在無常法則下,無限的可能性與可塑性。我們只有在觸對境界時掌握無限可塑性的無常法則,才有可能突破自我的局限與自他互動的負面慣性。

  

處相應教的最高教法──第一義空

  

處相應教的最高教法是“第一義空”。“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即滅。”這還不只是在觸對中觀照根門、情境與心念的無常,而是在眼等根門觸境系心的當下,觀見它的“不來不去”。眼根産生了某個“看見”的作用,這不是因爲它從哪裏來了,而是因爲依于它而某個色境被辨識了。反之它的某個“看見”作用消失了,這並不意味著眼根去到哪裏了,而是因爲依于其他諸根而某個聲、香、味、觸境被辨識了。眼根就是這樣不實地生起,並且必趨于滅,這就是所謂的“第一義空”。

  

如來離于二邊——不說實有,也不說虛無,只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整個來說,瞬間的眼根、眼識跟情境加在一起,叁種組合而非獨立運作,這使得眼根“不實而生”;由于“看見”一事無法片面掌握在眼根上,而須配合情境才能生起辨識,它的組合是非常脆弱的,所以眼根又是“生已即滅”的。佛陀所說的空,不是虛無,而是根、境、識叁的“不實而生,生已即滅”。這就是佛陀所講處相應教中,最高深的修行層次。

  

簡述因緣相應

  

剩下的時間無多,最後簡單敘述佛陀的第叁大類教法——“因緣相應”。爲何只須“簡述”?因爲前面講到蘊、處相應教時,已經就同步講述“因緣”了;五蘊、六處看似空間上的色心組合及情境交會,其實它的進行,一定是落在時間的縱軸上。當前的果報,是從過去的因緣會合而生,依于果報現況而産生的身心運作,也會成爲未來果報的因緣,生命之流是這樣因果串連的。

  

佛陀告訴我們:要觀見當前的五蘊、六處是無常的,並且要有能力、夠精准地看到過去、未來的五蘊、六處無常,因此佛陀說,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這一切五蘊(六處)皆是無常。

  

以色蘊的觀照爲例,我們最在意的是自己的肉體,所以要先觀內身。行有余力,也要觀于外身(他人的色身),觀其無常、無我,消極方面減除對他人的戀著,積極而言也要適度地關心他人、幫助別人;從內而觀到外,從麤而觀到細。一開始要看到很細密的色聚哪有可能?但即使是麤分的觀照,也有麤分的受用;觀身如此,觀佛亦然。我們不可能一開始修念佛觀,就觀到佛像的每個肌理與每根毛孔,一開始只能大略觀見他的輪廓,由麤到細漸次作觀。對色身也要從麤觀照到細。我們的身體其實傳遞著許多訊號,各位現在只要閉起眼睛,往內觀照,身體就會浮現很多訊號出來,哪裏酸、哪裏痛、哪裏緊、哪裏松,諸如此類。接著越觀越細,才有可能見到宛如“聚沫”般的色法。色聚有時呈現好色,有時呈現破敗的醜色,無論是好、是醜,都要觀照。但是要記得:于好色修厭離,于不好色修不厭離。接下來,無論是遠方還是近身的色聚,都要觀見它們的無常。

  

心要專注到這樣的程度,才有可能從色觀照到心,也才有可能從現在色,跨越時間的軸線,而觀照到過去與未來的色法。因此雖然一開始就點出“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但是起修時反倒是要依現在色作觀照的起點。當你已觀見到了心念的無常,這時才能如實知見“名色”。當你已能觀見到過去名色與未來名色,這時你才有能力如實正觀因緣。也就是說,修行的次第還是必須先觀色法再觀名法。觀到了名法的刹那變化,方能從心念刹那生滅的時間縱軸中,往上翻轉而見到過往的變化,往下延伸而見到未來的趨勢,這就是“因緣相應”的教法。

  

“因緣相應”教法有十二緣起、四食、四谛、諸界、諸受,但時間已到,我就在此打住,不多說了。

  

兩位菩薩典範──慧理、常光法師

  

非常感謝上慧下理法師(大師父)與上常下光法師(二師父),兩位都是我的長輩。我年輕時到福嚴佛學院教書,大師父就非常疼惜我,來上課時,總不忘帶來些水果、點心,放到我的寮房;法師對後學的愛護,點滴都在我的心頭。我後來又認識了二師父,在二師父身上,我看到了堅毅不拔的無比耐力,還有“盡其所有而奉獻叁寶,歸功不必在我”的心境。我看到了大師父、二師父的恢宏度量,特別是在這次妙雲蘭若重建過程中,經過了衆多的挫折,買地、借貸、奔走募化、點滴建設。從一開始看到兩位師父都身患重病,內心不免暗自著急,非常不忍又非常不舍;沒有想到十年也就一眨眼過去了。兩位師父雖然重病在身,可是永遠都把快樂與美好留給大家,自己默默承擔痛苦,這讓我非常感動,那正是我們修道應該學習的菩薩典範!

  

兩位師父以無比的毅力與耐力,竟然在全臺灣留下唯一印順導師曾經住過的關房,一磚一瓦,所有擺設,保留了關房的全貌。妙雲蘭若成爲擁有印順導師故居原貌的唯一道場,這真的是無價之寶!我們在此可以看到兩位師父的遠見,對于導師曾經留下的身影是如此地珍惜,甯可自己窩在鐵皮屋裏受熱、受凍,就是不要將舊房舍打掉全部重建。但他們又十分慈悲,舍不得看到徒弟們在鐵皮屋裏受苦,終于在十多年的奔走奮鬥中,創建了這麼美好的一片園地。

  

我從兩位師父身上印證到無私、無我的“心生色法”,弘法願力竟奇迹般地支撐住了衰朽的色身!我相信仁者必然嵩壽。而蘭若有了完善的場地,未來還要展開人間佛教的種種志業。此時兩位師父的入室弟子、護法居士,都非常需要兩位師父的精神領導。因此如果今天弘法、聞法有任何功德,我們都回向給兩位師父,祝願她們嵩壽連綿,爲正法而久住世間!

  

《初善、中善、後亦善——《阿含經》的修行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