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n="left">随着四念处的修习,紧接着必须生起的道品,就是四正断。我们要养成善良、光明的心念,远离邪恶、黑暗的念头。也许食物、环境等各方面有所局限,但是心念最直接影响肉体,也是我们最庞大的资源。想住好的房子、吃好的食物,我们就要拼命赚钱,唯独心念是源源不绝且不用借贷、不用赚取的,我们随时都可以给自己提供源源不绝的善念,作为生命中最为丰厚的资源。当心念维持着善良、光明、喜乐时,色法将可维持良好、稳定的运转状况。
蕴相应教的重点固然是“诸行无常”,但绝非要我们因此而糟蹋色身。既然此生已生出了这套色身,或许得维持个几十寒暑。这时健康就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与社会的负担。而且维持有用的色身,也才可帮助更多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把自己的色身照顾好。佛陀有病也会看病,毕竟在无常之中,维持着相对稳定而健康的色身,才能拿来利己利人。
色法之所以不稳定,原因如上。我们要从这里理解容易,若要因此而放下对色身的系着,也还是不简单,所以还是要“如实正观”。怎么作观呢?我们的感官一向都接收外境讯息,习惯于缘对外境,这时要反其道而行,那就是“内观”——用专注有力的心来观照肉体的变化。必须具足非常专注、坚定的心力,才能将肉体的瞬息万变,观得一清二楚。
专注力当然需要培养,这也是修行人为什么要学种种禅法的原因。禅法训练我们让心专注于唯一所缘。我常用水来作比喻:当一堆水缓缓流出时,并没有很大的力道,如果收束在小口径的水管中,加压让水管瞬间流出等量的水,这时就叫做“水枪”,再加压而产生更巨大的力量,就叫作“水刀”,连钢筋水泥都可被切割开来。
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涣散就没有力量,专注就有力量,专注到一个定点,瞬间的爆发力十分惊人。把心训练到如此专注,拿来做什么呢?这就可打造一台全世界最精密的扫描机,拿来扫描自己的色身。它可以看到五脏六腑、肌肤骨胳等三十六物,乃至可以将每一颗细胞、每一颗粒子的变化看得一清二楚。这就会察觉佛陀在蕴相应教中对五蕴的譬喻,十分贴切!
“观色如聚沫”,我们的肉体原来像一堆聚在一起的泡沫。泡沫是不稳定的,才生即灭。能够这样观照色,就看不到哪一点是恒常不变、独立自存的“我”,只见到每一刹那无常闪灭如同泡沫般的颗粒。因此在《杂阿含经》二六二经中,阐陀经阿难开导后,表白自己的证境,说他已“但见于法,不见于我”,这时候他也真正体会到了“无常”,“无常”不再是他脑袋中的概念,而已经变成他生命中所有组成分子的运作法则。这样观照下来,可以完全超越于苦的觉受。这不是指没有痛觉,但是却找不到一个承受痛觉的“我”,非我,非我所,于是清凉、自在、安稳、解脱。
肉体就在我们身上,每个人自我训练,就可以架设出一台超级精密的扫瞄机,拿来对自己的五蕴作出如实正观,这是佛陀在蕴相应中所教导我们的修行要领。
而且不只是自己修学,还要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就像佛陀对罗睺罗所说的,让他在这套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的“利他”过程中逐渐酝酿,而不是一天到晚只顾自己的修行,别人的死活都不放在眼里;要不断地与人作佛法上的互动,在互动当中,把自己的界限打破,把正向能量放射出去。一方面在广化的过程当中,把“自我”稀释;另一方面在深化的过程当中,酝酿出更绵密的观照力。至关键的时刻到来,罗睺罗就此大彻大悟。
一则故事、三个譬喻
在蕴相应教里还有类似的故事,一位比丘名为差摩,差摩还没证得阿罗汉果,当他身罹重病之时,看护者陀娑比丘有一天到另一处精舍拜会上座比丘。上座比丘问他:差摩比丘的病情还好吗?陀娑回来把上座的关怀带给了差摩。差摩说:“非常不好,就像几个大力士用绳子在对我绞首般地痛不可忍;就像屠夫将牛体活生生地剖开,挖出它的内脏般地痛不可忍;就像几个大力士把我架起来给火烧烤般地痛不可忍。”
陀娑据实回报上座,上座又向陀娑说:“陀娑啊,你回去问问差摩比丘,他能不能于色见非我、非我所,于受想行识见非我非我所呢?”陀娑就去问差摩,差摩说:“可以的,我确实已于色见非我、非我所,于受想行识见非我、非我所。”这位差摩比丘能够于五蕴作此正观,他的观力是很强的,他那一台扫描机已经够精密了;可是苦还是苦,痛还是痛,痛觉是如此强烈地扑面而来。
陀娑又去见了上座,据实回报。这回上座又叫陀娑回去问差摩:“你既然能够于五蕴见其非我、非我所,那你是不是已成了漏尽阿罗汉呢?”
陀娑又回去询问差摩,差摩告诉陀娑:“我虽然见五蕴非我、非我所,但我不是漏尽阿罗汉。”
于是陀娑向上座据实回报,上座又叫陀娑问差摩:“如果你能够于五蕴见非我、非我所,为什么不是漏尽阿罗汉?”于是差摩说:“去告诉他,我虽然于五蕴见非我、非我所,但我不是漏尽阿罗汉,为什么呢?因为我还有我慢、我欲、我使。”也就是说,见地上都已经清楚了,可是还是有把我看得重要的“我慢”;贪爱渴求满足自我的“我欲”;情感上深爱自己,意志上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重要,这就产生了“我使”——驱策着自己产生种种烦恼。
这时差摩还是决定自己亲自前去,向上座比丘们“讲清楚,说明白”。毕竟光为了上座问候差摩,陀娑已来来去去走四、五趟了。差摩说:“你拿拐杖过来,我亲自去跟他们解说。”
上座一看到他过来,赶紧迎请他入座,接着依然问他:“你如果果真见到了五蕴非我、非我所,那你为什么还没有成为漏尽阿罗汉呢?”差摩说:“我确实见到了五蕴非我、非我所,但是我慢、我欲、我使都还未尽、未断、未舍,所以我现在还不是漏尽阿罗汉。”他用了两个譬喻来说明这种境界:
譬喻一、就像各式各样清香的莲花,是它们的根香吗?好像不是,是它们的的茎、枝、叶、香吗?好像不是;但离开了根、茎、枝、叶,会有香吗?没有。那是什么香?是花香。根、茎、枝、叶既不是香,离了根、茎、枝、叶也没有香,但是我们会说那叫做“花香”。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原来,离开了色、受、想、行、识就没有我,在色、受、想、行、识之中也找不到我,可是“我”的感觉还是存在的。差摩现在的情形就是如此:虽然能够在见地上体会到即五蕴非我,离五蕴也非我,但是,就如同花香这个幻影依然存在一般;差摩的情感与意志依然随着“我”的幻影而产生我慢、我欲、我使。
譬喻二、就像奶妈因挤奶汁喂食婴孩,奶汁难免会渗出来,经过洗涤之后,依然还是会留下一些奶腥味;因此光是洗涤还不够,必须再用熏香,熏到奶气散尽。差摩的见地已经十分清晰,就像衣服已经洗干净了一般,但是剩下“我慢、我欲、我使”的余气,依然要慢慢熏除,那是必经的酝酿过程。
当差摩比丘一讲完这两段譬喻,他本人竟然就此大彻大悟,证得了阿罗汉果!而且当下他的法喜猛利,瞬间竟然驱出病气,身体康复如初。病重到奄奄一息的差摩证得了阿罗汉果,在座的上座比丘反倒只证得初果。
我以这一则故事拿来跟大家分享,就是要让大家知道“酝酿”过程的重要。只要按部就班用功,蕴积能量,关键时刻是会瞬间爆发的。我们看到的是他的“顿悟”,其实不是,那是酝酿若干时劫后的瞬间爆发力。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期许我们“按部就班用功以蕴积能量”而一口气举了三个生动的譬喻。他说:比丘们,要好好修学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三十七道品。
譬喻一、就像母鸡孵小鸡,今天孵、明天孵、后天孵,天天在孵,却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耐烦孵下去,总有一天小鸡成熟,就会破壳而出;可是鸡妈妈倘若不尽守母职,爱孵就去孵,不爱孵就四处游荡,那将永远没有小鸡破壳而出的一天。我们修行就要像母鸡孵小鸡一样,不要计较为什么天天这么用功,都没有即刻看到效果,你只要一路坚持,总有一天可以看到修道的成果。
譬喻二、就像木匠与他的徒弟拿着斧头,握着斧柄,今天握、明天握、后天握、天天握着斧柄,于是手印渐渐就留在斧柄上了。天天握着没有感觉,可是有朝一日换了一把斧头,你就会突然发现触感不同。
譬喻三、就像夏六月时,舟船停靠在岸边,藤编的缆绳把它拴绑住,今天、明天、后天,天天风吹日晒,藤绳就渐渐风化了;天天看着藤绳,似乎不见其变化,可是它的质地越来越脆,有天也许只不过是飘来一阵风,缆绳竟然“啪”一声断了。修行也是如此,今天、明天、后天,天天持久不懈,有一天就会突然开悟,达到解脱的境地。
蕴相应教的修行重点如上:要觉知“苦”的情状,探索“苦”的根源,如实正观五蕴的“无常故苦,苦故非我、非我所”,这样才不会系着在“苦”为本…
《初善、中善、后亦善——《阿含经》的修行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