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善、中善、后亦善——《阿含经》的修行论▪P2

  ..续本文上一页,亟欲分享并教导我们的答案。蕴相应教谈“苦”,其重点是让我们觉察苦的根源问题。原来,所有的苦都是因于无常变化的法则,色无常,无常故苦,受、想、行、识无常,无常故苦。因为身心与情境都在无常变化,不能符合我们“让身心永远舒适安乐”的期待,所以我们会有苦的觉受。

  

那么,无常变化是不是可以避免的呢?不可能。因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条件组合而成的,那么多的因缘条件组合而成的任何现象,即使看似稳定,其实依然是很脆弱的,它必然会随着因缘条件的变化而跟着变化不已。

  

凡夫无法对无常变化所带来的痛苦看得开,这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对于境界的稳定有一种“可以持久”的错觉,从而产生错误期待,希望快乐永远留在身边,痛苦永远不会来临;对于境界往不好的方向变化时,会有一种强烈的排斥;对于境界的稳定喜乐,会有强烈的耽恋,对于还没有到来的喜乐,会有一种强烈的渴求,这使得“苦”不但来自身体的痛楚讯息,而且还来自种种排斥、耽恋与渴求的心理。因此在蕴相应教中,佛陀将教法的重点放在“苦”的觉知与“苦”的根源性探索。

  

在在处处,佛陀都要我们观察五蕴的无常变化,初步总是要我们先觉知我们所最在意的,特别是肉体的无常变化。虽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但是我们最在意的毕竟就是色法,特别是我们的肉体。我们倘若不能觉知肉体的无常变化,就会对它产生耽恋与渴求,一旦它朝不符期待的方向变化,我们就不免产生排斥并感觉痛苦了。一旦对身体这么喜爱,注定就得拥抱痛苦;一旦对受、想、行、识这么喜爱,注定就得拥抱痛苦。相对来说,若我们可以觉察到肉体的瞬息万变,就可以逐渐超越对它的耽恋与渴求之情;若我们可以觉察到受、想、行、识的瞬息万变,就不再对受、想、行、识耽恋不舍、渴求不止。

  

这就是佛陀的谆谆教导:“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因此圣者佛陀、阿罗汉等同样会衰老、会患病、会死亡,但是他们对于五蕴不再爱喜,宛如一个旁观的第三者,在看待自己五蕴的结构与解构;这时他不再有对无常身心的耽恋与渴求,因此身心尽管变化,他都能在无常法则的印证下,安然不动而解脱自在。这就是漏尽阿罗汉,或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

  

就一般凡夫的经验而言,我们追求离苦得乐;这可不是罪恶,佛陀也教我们离苦得乐之道。对于那些必然在无常法则下产生的衰败,包括我们最在意的肉体,我们要觉知到它的无常,才能真正将它衰败时所产生的恐惧感彻底销解。如果你能够觉知它的变化无常,你在其中就可以发现,根本就找不到哪个片段是永恒不变而独立自宰的。在我们的肉体找不到,在我们的心理找不到,在我们的身心之外依然找不到。

  

这就从“无常”之教延伸到了“无我”之教。我们没有办法让自己不生病、不死亡、不痛苦;所以在五蕴里找不到可以自主的事物(非我)、可以宰制的情境(非我所),这才是真的看开、看穿、看透。凡夫俗子没有办法这样做,我们第一个想到我,肉体——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有了我,就有我所。我们总是在期待着满意又安全的周遭环境与周边配备,因此企图宰控环境,宰控的范围就叫做“我所”。

  

“我所”有两种,一种是“我所有的”,例如我的房子、我的儿子、我的车子,就是我所拥有的,我很爱它们。别人的房子、车子、儿子我就不爱。但我既然爱他、就要宰控他,要他跟我一鼻孔出气。另一种是“我所属的”,我属于这个团体、我属于这个家庭、我属于这个国家,把“我”扩大成为这个大团体,爱它至极,甚至为这个大团体受苦都很值得;于是标举了“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美德。由于大我是在这个小我的基础上扩大出来的范畴,因此大我依然是一个局限,人既然将自己局限在大我之中,就不能以平等心看待大我之外的人事物。因此即使把大我之外的生命拿来牺牲、垫底,用以成就大我,往往也心安理得。有些国家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往往是其他国家人民心目中的恶魔,其原因就在于此。所以佛家不说“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佛家是说“无我”、“无量”,要超越自我乃至我所,让疼惜之情穿透我或我所的藩篱,扩延到无量无边的生命。

  

五蕴明明是我,但又不能主宰它们,明明是我所拥有或归属的(我所),却又无法宰制它们。于是痛苦失落,到最后有人甚至痛恨、厌恶自己。反之,能够洞观无我、无我所,就不会被这些负面情绪掌控。

  

“无我、我所”的洞观,可以来自“无常观”的基础。当你从身心的无常变化,看到了根本无法自我宰控的内容,我的肉体、心理在瞬息变化中无法宰控,我所拥有与隶属的内容亦复如是。于是你将无法对那些刹那生灭的色聚、念头,产生耽恋、爱染、渴求,就不会为了拥有它或宰控它,而产生心理与行为的不当运作(烦恼与业),于是你就在清明的观照中,逐渐远离于错误期待幻灭的“苦”,而将无常看作理所当然的法则,“但见于法,不见于我”,这时你就可以达致漏尽,成为圣者。

  

如实正观五蕴

  

蕴相应的理论是不难的,难在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对于色、受、想、行、识不生“爱喜”。我们在概念上已知道无常了,可是难道只要知道,就可以做到吗?虽然理论上我们知道身体的细胞不断地坏死再更新,可是在座哪个人不爱喜自己的身体呢?所以对身体的爱喜这件事,是很本能、很坚固、很顽强的,不光是在概念上理解“无常”就可以放掉。在蕴相应教中的修行理论,就是要提醒我们:要正观。

  

但是要如何观呢?你必须观照五蕴,它们是在如何无常变化的。举色蕴为例,我们的肉体是无常的,为何无常呢?原来肉体受到几种因缘的影响而变化不休。

  

第一个是“业生色”,生命投生时,往往依过去业行的基础,而组合出了相应的基因,产生了色身的形状与质地。无始以来有许许多多业;有哪些业产生现在这段生命的色法,那当然还要依于业系的排列组合。在《成佛之道》里,导师特别提到:随重、随习、随念。

  

重大的善恶业先发生力量,因为它们最强大;稳定的习性,产生其次的作用;最后在死亡前的念头也可尽量把握。念头放在光明或是黑暗,足以结集光明的业系到光明处,或是结集黑暗的业系到黑暗处。业的资料库里有很多资料,但是会提取什么资料,依的是“随重、随习、随念”这三大要领。经过死亡而业系再作结构之后,生命产生了这一期的命根,组合出这期肉体加心理的五蕴。过去的业会带来这一期生命的色身。

  

因此什么叫作“基因决定”?唯物论者往往相信基因决定一切;可是从洞观三世来说,生命之所以会寻求父母亲的基因,那也是因为跟父母亲的业力相当,投生的识才会像磁石吸铁一般,结合父亲、母亲的基因,从而形成此生性别、肤色、身高、颜貌、体型等等色身的内容。总之,并非基因单独决定生命的形成,必须往前追溯其业力资料库的识。“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心识抓住了父母基因,就构成了这一期生命的“名色”,由受精卵、胚胎而逐渐孕育出感官完备的“六处”。

  

除了业会影响色法之外,心也会影响色法,是为“心生色”。我们举心动念都会影响肉体。像尊敬的慧理法师与常光法师,因重病而导致色身衰弱,如风中烛,却依强大的愿力支撑着,竟然撑到兰若建设十年完工,依然屹立不摇,还精神奕奕地带领着大家筹备落成大典,规画兰若未来的弘法事业,这就是愿力不可思议的明证。心念非常重要,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即使是摆在心里的念头,身体已先接受到了讯号。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是会交相映照而产生反应的,中医的理论说,心理如果有结,身体就容易有结。透过刹那、刹那念头的变化,在身体中会留下许许多多的痕迹,这些痕迹都在细胞里留下记忆,甚至影响着整个身体的健康。

  

还有什么会影响我们的肉体呢?那就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是为“食生色”。食物的质素会影响你我。我们吃什么就会像什么。因此要尽量吃得干净、简单,而且不要伤害众生。

  

最后是“时节生色”。冷、热、寒、暑、湿度等种种节气,也会在我们的身体中产生变化。

  

以上四项影响色法变化的要素,从业以下,加上心念、食物、空气,在在处处影响着我们的肉体,请问肉体如何可能恒久不变呢?不可能!

  

那么面对这些变化的因素,我们该怎么做呢?第一,既然心念影响色法,那么,四正断就显得无比重要。未生之恶一定不可令它生起,已生之恶一定要加以断除;未生之善一定要生起,已生之善一定要增长。为什么呢?既然业生色法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追悔也都没有用,只有承受它并努力地改进它。食物虽然尽量求其干净、营养,不伤害众生;但是限于经济能力,我们不可能都吃到如此合格的食品。而大环境的时节、气候,就更不是我们所可掌控的。我们能够调控的内容,的确相当有限。还有什么是关键性的,而且人人可以做到的改造因素呢?那就是心念。

  

《初善、中善、后亦善——《阿含经》的修行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