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亟欲分享並教導我們的答案。蘊相應教談“苦”,其重點是讓我們覺察苦的根源問題。原來,所有的苦都是因于無常變化的法則,色無常,無常故苦,受、想、行、識無常,無常故苦。因爲身心與情境都在無常變化,不能符合我們“讓身心永遠舒適安樂”的期待,所以我們會有苦的覺受。
那麼,無常變化是不是可以避免的呢?不可能。因爲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條件組合而成的,那麼多的因緣條件組合而成的任何現象,即使看似穩定,其實依然是很脆弱的,它必然會隨著因緣條件的變化而跟著變化不已。
凡夫無法對無常變化所帶來的痛苦看得開,這是必然的,因爲我們對于境界的穩定有一種“可以持久”的錯覺,從而産生錯誤期待,希望快樂永遠留在身邊,痛苦永遠不會來臨;對于境界往不好的方向變化時,會有一種強烈的排斥;對于境界的穩定喜樂,會有強烈的耽戀,對于還沒有到來的喜樂,會有一種強烈的渴求,這使得“苦”不但來自身體的痛楚訊息,而且還來自種種排斥、耽戀與渴求的心理。因此在蘊相應教中,佛陀將教法的重點放在“苦”的覺知與“苦”的根源性探索。
在在處處,佛陀都要我們觀察五蘊的無常變化,初步總是要我們先覺知我們所最在意的,特別是肉體的無常變化。雖說“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但是我們最在意的畢竟就是色法,特別是我們的肉體。我們倘若不能覺知肉體的無常變化,就會對它産生耽戀與渴求,一旦它朝不符期待的方向變化,我們就不免産生排斥並感覺痛苦了。一旦對身體這麼喜愛,注定就得擁抱痛苦;一旦對受、想、行、識這麼喜愛,注定就得擁抱痛苦。相對來說,若我們可以覺察到肉體的瞬息萬變,就可以逐漸超越對它的耽戀與渴求之情;若我們可以覺察到受、想、行、識的瞬息萬變,就不再對受、想、行、識耽戀不舍、渴求不止。
這就是佛陀的諄諄教導:“于色愛喜者,則于苦愛喜;于苦愛喜者,則于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于色不愛喜者,則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則于苦得解脫。”因此聖者佛陀、阿羅漢等同樣會衰老、會患病、會死亡,但是他們對于五蘊不再愛喜,宛如一個旁觀的第叁者,在看待自己五蘊的結構與解構;這時他不再有對無常身心的耽戀與渴求,因此身心盡管變化,他都能在無常法則的印證下,安然不動而解脫自在。這就是漏盡阿羅漢,或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
就一般凡夫的經驗而言,我們追求離苦得樂;這可不是罪惡,佛陀也教我們離苦得樂之道。對于那些必然在無常法則下産生的衰敗,包括我們最在意的肉體,我們要覺知到它的無常,才能真正將它衰敗時所産生的恐懼感徹底銷解。如果你能夠覺知它的變化無常,你在其中就可以發現,根本就找不到哪個片段是永恒不變而獨立自宰的。在我們的肉體找不到,在我們的心理找不到,在我們的身心之外依然找不到。
這就從“無常”之教延伸到了“無我”之教。我們沒有辦法讓自己不生病、不死亡、不痛苦;所以在五蘊裏找不到可以自主的事物(非我)、可以宰製的情境(非我所),這才是真的看開、看穿、看透。凡夫俗子沒有辦法這樣做,我們第一個想到我,肉體——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有了我,就有我所。我們總是在期待著滿意又安全的周遭環境與周邊配備,因此企圖宰控環境,宰控的範圍就叫做“我所”。
“我所”有兩種,一種是“我所有的”,例如我的房子、我的兒子、我的車子,就是我所擁有的,我很愛它們。別人的房子、車子、兒子我就不愛。但我既然愛他、就要宰控他,要他跟我一鼻孔出氣。另一種是“我所屬的”,我屬于這個團體、我屬于這個家庭、我屬于這個國家,把“我”擴大成爲這個大團體,愛它至極,甚至爲這個大團體受苦都很值得;于是標舉了“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美德。由于大我是在這個小我的基礎上擴大出來的範疇,因此大我依然是一個局限,人既然將自己局限在大我之中,就不能以平等心看待大我之外的人事物。因此即使把大我之外的生命拿來犧牲、墊底,用以成就大我,往往也心安理得。有些國家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往往是其他國家人民心目中的惡魔,其原因就在于此。所以佛家不說“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佛家是說“無我”、“無量”,要超越自我乃至我所,讓疼惜之情穿透我或我所的藩籬,擴延到無量無邊的生命。
五蘊明明是我,但又不能主宰它們,明明是我所擁有或歸屬的(我所),卻又無法宰製它們。于是痛苦失落,到最後有人甚至痛恨、厭惡自己。反之,能夠洞觀無我、無我所,就不會被這些負面情緒掌控。
“無我、我所”的洞觀,可以來自“無常觀”的基礎。當你從身心的無常變化,看到了根本無法自我宰控的內容,我的肉體、心理在瞬息變化中無法宰控,我所擁有與隸屬的內容亦複如是。于是你將無法對那些刹那生滅的色聚、念頭,産生耽戀、愛染、渴求,就不會爲了擁有它或宰控它,而産生心理與行爲的不當運作(煩惱與業),于是你就在清明的觀照中,逐漸遠離于錯誤期待幻滅的“苦”,而將無常看作理所當然的法則,“但見于法,不見于我”,這時你就可以達致漏盡,成爲聖者。
如實正觀五蘊
蘊相應的理論是不難的,難在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對于色、受、想、行、識不生“愛喜”。我們在概念上已知道無常了,可是難道只要知道,就可以做到嗎?雖然理論上我們知道身體的細胞不斷地壞死再更新,可是在座哪個人不愛喜自己的身體呢?所以對身體的愛喜這件事,是很本能、很堅固、很頑強的,不光是在概念上理解“無常”就可以放掉。在蘊相應教中的修行理論,就是要提醒我們:要正觀。
但是要如何觀呢?你必須觀照五蘊,它們是在如何無常變化的。舉色蘊爲例,我們的肉體是無常的,爲何無常呢?原來肉體受到幾種因緣的影響而變化不休。
第一個是“業生色”,生命投生時,往往依過去業行的基礎,而組合出了相應的基因,産生了色身的形狀與質地。無始以來有許許多多業;有哪些業産生現在這段生命的色法,那當然還要依于業系的排列組合。在《成佛之道》裏,導師特別提到:隨重、隨習、隨念。
重大的善惡業先發生力量,因爲它們最強大;穩定的習性,産生其次的作用;最後在死亡前的念頭也可盡量把握。念頭放在光明或是黑暗,足以結集光明的業系到光明處,或是結集黑暗的業系到黑暗處。業的資料庫裏有很多資料,但是會提取什麼資料,依的是“隨重、隨習、隨念”這叁大要領。經過死亡而業系再作結構之後,生命産生了這一期的命根,組合出這期肉體加心理的五蘊。過去的業會帶來這一期生命的色身。
因此什麼叫作“基因決定”?唯物論者往往相信基因決定一切;可是從洞觀叁世來說,生命之所以會尋求父母親的基因,那也是因爲跟父母親的業力相當,投生的識才會像磁石吸鐵一般,結合父親、母親的基因,從而形成此生性別、膚色、身高、顔貌、體型等等色身的內容。總之,並非基因單獨決定生命的形成,必須往前追溯其業力資料庫的識。“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心識抓住了父母基因,就構成了這一期生命的“名色”,由受精卵、胚胎而逐漸孕育出感官完備的“六處”。
除了業會影響色法之外,心也會影響色法,是爲“心生色”。我們舉心動念都會影響肉體。像尊敬的慧理法師與常光法師,因重病而導致色身衰弱,如風中燭,卻依強大的願力支撐著,竟然撐到蘭若建設十年完工,依然屹立不搖,還精神奕奕地帶領著大家籌備落成大典,規畫蘭若未來的弘法事業,這就是願力不可思議的明證。心念非常重要,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迹,即使是擺在心裏的念頭,身體已先接受到了訊號。我們的身體和心理是會交相映照而産生反應的,中醫的理論說,心理如果有結,身體就容易有結。透過刹那、刹那念頭的變化,在身體中會留下許許多多的痕迹,這些痕迹都在細胞裏留下記憶,甚至影響著整個身體的健康。
還有什麼會影響我們的肉體呢?那就是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是爲“食生色”。食物的質素會影響你我。我們吃什麼就會像什麼。因此要盡量吃得幹淨、簡單,而且不要傷害衆生。
最後是“時節生色”。冷、熱、寒、暑、濕度等種種節氣,也會在我們的身體中産生變化。
以上四項影響色法變化的要素,從業以下,加上心念、食物、空氣,在在處處影響著我們的肉體,請問肉體如何可能恒久不變呢?不可能!
那麼面對這些變化的因素,我們該怎麼做呢?第一,既然心念影響色法,那麼,四正斷就顯得無比重要。未生之惡一定不可令它生起,已生之惡一定要加以斷除;未生之善一定要生起,已生之善一定要增長。爲什麼呢?既然業生色法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追悔也都沒有用,只有承受它並努力地改進它。食物雖然盡量求其幹淨、營養,不傷害衆生;但是限于經濟能力,我們不可能都吃到如此合格的食品。而大環境的時節、氣候,就更不是我們所可掌控的。我們能夠調控的內容,的確相當有限。還有什麼是關鍵性的,而且人人可以做到的改造因素呢?那就是心念。
《初善、中善、後亦善——《阿含經》的修行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