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善、中善、后亦善——《阿含经》的修行论

  

初善、中善、后亦善——《阿含经》的修行论

  

主讲:昭慧法师

  

誊稿:昀蓉

  

整理:德晟

  

时间:100年11月6日

  

地点:嘉义妙云兰若

  

从民国七十三年踏入佛教教育圈子,一转眼快三十年了。受到印顺导师的恩泽,所以一路走来,踏踏实实地研读佛教经论。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三系,到最后天台、华严,可说是走了一大圈。

  

近年来,最大的喜悦就是讲《阿含经》,觉得真的是繁华落尽,反璞归真,这真是一套“初善、中善、后亦善”,“纯一满净,梵行清白”的完整教法。《阿含经》就个人而言,是我生命中巨大且正面的力道;不只是思维的内容,而是整个生命的内涵。

  

其次,来到兰若演讲,这是印顺导师传承下来的道场;印顺导师人间佛教的思想,是在阿含与初期大乘的基础上。初期大乘经论若没有《阿含经》做为基础是不行的,它们都是源自阿含本教;印顺导师常说:要回归佛陀本怀,什么是佛陀本怀呢?我们可从《阿含经》获得充分理解。导师也非常注重《阿含经》,甚至将他的《阿含讲要》,直接定名为“佛法概论”,所以我便以这个讲题跟导师的思想做个连结,遵照导师“回归佛陀本怀”的意旨,直接切入《阿含经》的修行论。

  

三大要领:蕴相应、处相应、因缘相应

  

先从一则故事开始,佛陀在还没有出家以前,娶耶输陀罗为妻,生下了罗睺罗。佛陀成道之后,度化他的父亲、姨妈、妻子与儿子,以及所有有缘的释迦族人。他的儿子罗睺罗后来也出家了,佛陀要他拜座下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师。从小沙弥时代开始,罗睺罗便跟着舍利佛学习佛法。虽然佛陀是他的父亲,但是他受教于舍利弗的座下。佛陀把最亲的儿子交给舍利弗教导,倒也不是跟罗睺罗之间毫无交集。在《阿含经》中,可以见到几则罗睺罗向佛陀请益、或佛陀垂询罗睺罗对法义了解程度的经文,从其字里行间,可以亲切地看到父子之间的对话。

  

今天要谈的一则经典,是罗睺罗向佛陀说:“佛陀,您能不能用扼要的方式,教我您的教法。让我能够独一静处,专精修习,希望能够不辜负自己出家一回,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问罗睺罗:“我所说的“五蕴”教法,你有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吗?”他说:“没有。”佛陀说:“那你就把蕴相应教——五蕴相关的教法好好复习,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过一阵子,罗睺罗再过来同样地求教佛陀。佛陀问他:“我说的“六处”教法(处相应教),你有没有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他说:“没有。”佛陀说:“那你就把我所教授的六处教法,拿来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他又依教奉行了。

  

再过一阵子,罗睺罗又过来找佛陀了,他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佛陀又再垂询:“你有没有把我所讲的因缘教法,拿来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罗睺罗说:“没有。”佛陀说:“那你就把因缘教法,拿来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最后,当罗睺罗第四度求见佛陀,提出同样要求时,佛陀就说了:“你就把五蕴、六处、因缘教法,好好地受持体会,专精思维。”于是罗睺罗依教奉行,独一静处,专精思维蕴、处、因缘相应教法,即此证得阿罗汉果。

  

为什么用这部经的故事做开场白?因为大家可以藉助本经,看到《阿含经》中修行的三大要领,那就是蕴相应、处相应、还有因缘相应。

  

接下来从蕴相应、处相应、因缘相应,向大家作扼要的分享。大家有没有发现到呢?罗睺罗对这三大教法做深入的读诵、受持,还有一点:“为人演说”。佛陀教他要为人演说。各位注意:后来大乘经典中常讲到,佛陀的教法要读诵、受持、为人解说,这显然是从《阿含经》而来的一贯传统。

  

“为人演说”这件事是重要的,它不但能荷担如来家业、帮助众生、令正法久住,这还只是“利他”的部分;就“自利”而言,为人演说也非常地重要。印顺导师曾告诉我,听一遍就不如讲一遍,讲一遍就不如写一遍,因为当你想得清楚,才能讲得清楚;当你讲得清楚,别人才能听得清楚。这个酝酿过程,对自己的脑力激荡是很大的;待到要落笔写的时候,思维又更加精密了。而这种激荡出来的能量,足以把根深蒂固的我执,作一层一层的突破。

  

五蕴教法的内容、次序

  

以下从“蕴相应教”开始讲起。蕴为“积聚”义。凡是物质的聚集,即可名为色蕴。就我们的生命而言,色蕴就是肉体。识蕴,就是心理乃至深层的心灵;心理分辨情境的能力,一念一念串在一起,便是识蕴。心理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分辨情境,在这个总功能之外,还有许多附属功能,一般叫做“心所”。在众多的心所里,五蕴中就含摄三类——受、想、行蕴;受心所是情感、情绪的作用,想心所是理智、理性的作用;行蕴可含一切心所的运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思心所的运转,也就是意志运行的作用。情感的领纳名为受,理智的构思名为想,意志的推动名为行。

  

《杂阿含经》开宗明义先从五蕴讲起,可见蕴相应教是很重要的教法环节,亲闻佛陀教法的弟子们,是有意识地把它汇集而放在第一大类,第二大类汇集的是处相应教,第三大类才汇集因缘相应教法。

  

从蕴相应教这一区块的教法中,各位可以看到,蕴的五类(色、受、想、行、识)之中,色(物质)只占五分之一,受、想、行、识的心理运作,占了五分之四。但倘若你研读《阿含经》便会发现:在蕴相应的部分,它是先讲述色法——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从色开始作分析,然后才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呼应了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

  

我们的心念要安放在四处。第一处就是身——觉知我们的肢体动作乃至肉体变化的现状,是为“身念处”;第二处是受,对身体的苦乐受了了分明,是为“受念处”;然后才将心念安放在对心理状态的觉知,是为“心念处”;最后从这些身心现象的觉知中,提炼、归纳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念念生灭、灭灭不已的“寂灭”法则,并将心安住在对这法则的印证上,是为“法念处”。四念处中,“身念处”居先,一定要把“身”放在前面来作观照,以此训练自己专注且敏锐的心念,强而有力地导引出解脱智慧,进而圣证解脱。

  

念力的培训,为什么要从身开始?佛法不是很重视心吗?不错,佛法很重视心,心念可以居于主导地位。可是我们对于自己的肉体有着最大的执着,对自己的心念内容,尚且可以说放下就放下,可是对肉体却没有那么洒脱。身体的任何部位倘若产生了痛楚,我们都有痛切的感受,这种神经传导的敏锐功能,使得我们对身体的处境最为关切,容易系着不放。因此印顺导师说,擒贼先擒王,要从身体去打破执着。

  

其次,从禅修的学习次第来说,我们也一定得把色蕴放在前面来加以观照,其次才观照受、想、行、识。原因是心念闪动得太快,宛如电光石火,刹那刹那生灭不息,因此以心追心并不容易。凡夫俗子为什么对身会有深固执着?因为身体比起心念,有相对的稳定性。你我今天与明天的长相是差不多的,或许三年后相见时,感觉彼此的长相还是差不多;虽说同样是无常变化,但是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稳定。对于一个心念不够细微、不够专注的凡夫而言,还是要从相对稳定的身体而作观照。此即为何佛陀讲授蕴相应教时,总是要先讲色,例如:“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一定是从色法的观照开始教导,然后才加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原因是要先扎稳基础,修行基础扎在观照色蕴,扎在观身;进而才有可能观受、想、行、识,从这里看到无常、无我、空性的法则。

  

苦、无常、无我

  

以上把五蕴教法的内容、次序作了简要的说明。其次跟大家谈谈佛陀在“蕴相应教”里,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这就得抓住一个要领:到底我们这套身心组合,会带给我们什么?何种经验是我们感觉深刻,那就是苦与乐的经验;我们的身心活在情境之中,承受外在境界的转换,承受自己身心的变化,除了苦与乐的感觉之外,还有一些是不苦不乐的觉受,佛经把它叫做“舍受”。

  

我们是在经验的觉知之中存活着,快乐的内容当然让我们喜悦;可是痛苦的内容就很不好过!若能透过外在力量来加以解决,那也不是问题,佛陀不会多管闲事。然而佛陀何以贵为王储,竟不是靠外在的政经力量来解决,竟然还要亲身修道、悟道,并且引领我们修道?原来,有一些痛苦是其他方法无法解决的,例如生老病死苦,这终究是要透过修道去寻求答案的。

  

佛陀在“蕴相应教”里,告诉我们:问题的症结就是“苦”。当有一些痛苦,无法靠外在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力量来解决时,这种痛苦要如何处理呢?这是佛陀在修道中亟欲寻得的答案,也是佛陀在证道之后…

《初善、中善、后亦善——《阿含经》的修行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