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善、中善、後亦善——《阿含經》的修行論

  

初善、中善、後亦善——《阿含經》的修行論

  

主講:昭慧法師

  

謄稿:昀蓉

  

整理:德晟

  

時間:100年11月6日

  

地點:嘉義妙雲蘭若

  

從民國七十叁年踏入佛教教育圈子,一轉眼快叁十年了。受到印順導師的恩澤,所以一路走來,踏踏實實地研讀佛教經論。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叁系,到最後天臺、華嚴,可說是走了一大圈。

  

近年來,最大的喜悅就是講《阿含經》,覺得真的是繁華落盡,反璞歸真,這真是一套“初善、中善、後亦善”,“純一滿淨,梵行清白”的完整教法。《阿含經》就個人而言,是我生命中巨大且正面的力道;不只是思維的內容,而是整個生命的內涵。

  

其次,來到蘭若演講,這是印順導師傳承下來的道場;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思想,是在阿含與初期大乘的基礎上。初期大乘經論若沒有《阿含經》做爲基礎是不行的,它們都是源自阿含本教;印順導師常說:要回歸佛陀本懷,什麼是佛陀本懷呢?我們可從《阿含經》獲得充分理解。導師也非常注重《阿含經》,甚至將他的《阿含講要》,直接定名爲“佛法概論”,所以我便以這個講題跟導師的思想做個連結,遵照導師“回歸佛陀本懷”的意旨,直接切入《阿含經》的修行論。

  

叁大要領:蘊相應、處相應、因緣相應

  

先從一則故事開始,佛陀在還沒有出家以前,娶耶輸陀羅爲妻,生下了羅睺羅。佛陀成道之後,度化他的父親、姨媽、妻子與兒子,以及所有有緣的釋迦族人。他的兒子羅睺羅後來也出家了,佛陀要他拜座下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爲師。從小沙彌時代開始,羅睺羅便跟著舍利佛學習佛法。雖然佛陀是他的父親,但是他受教于舍利弗的座下。佛陀把最親的兒子交給舍利弗教導,倒也不是跟羅睺羅之間毫無交集。在《阿含經》中,可以見到幾則羅睺羅向佛陀請益、或佛陀垂詢羅睺羅對法義了解程度的經文,從其字裏行間,可以親切地看到父子之間的對話。

  

今天要談的一則經典,是羅睺羅向佛陀說:“佛陀,您能不能用扼要的方式,教我您的教法。讓我能夠獨一靜處,專精修習,希望能夠不辜負自己出家一回,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問羅睺羅:“我所說的“五蘊”教法,你有受持讀誦,爲人解說嗎?”他說:“沒有。”佛陀說:“那你就把蘊相應教——五蘊相關的教法好好複習,受持讀誦,爲人解說”。

  

過一陣子,羅睺羅再過來同樣地求教佛陀。佛陀問他:“我說的“六處”教法(處相應教),你有沒有受持讀誦,爲人解說?”他說:“沒有。”佛陀說:“那你就把我所教授的六處教法,拿來受持讀誦,爲人解說。”他又依教奉行了。

  

再過一陣子,羅睺羅又過來找佛陀了,他提出了同樣的要求,佛陀又再垂詢:“你有沒有把我所講的因緣教法,拿來受持讀誦,爲人解說?”羅睺羅說:“沒有。”佛陀說:“那你就把因緣教法,拿來受持讀誦,爲人解說。”

  

最後,當羅睺羅第四度求見佛陀,提出同樣要求時,佛陀就說了:“你就把五蘊、六處、因緣教法,好好地受持體會,專精思維。”于是羅睺羅依教奉行,獨一靜處,專精思維蘊、處、因緣相應教法,即此證得阿羅漢果。

  

爲什麼用這部經的故事做開場白?因爲大家可以藉助本經,看到《阿含經》中修行的叁大要領,那就是蘊相應、處相應、還有因緣相應。

  

接下來從蘊相應、處相應、因緣相應,向大家作扼要的分享。大家有沒有發現到呢?羅睺羅對這叁大教法做深入的讀誦、受持,還有一點:“爲人演說”。佛陀教他要爲人演說。各位注意:後來大乘經典中常講到,佛陀的教法要讀誦、受持、爲人解說,這顯然是從《阿含經》而來的一貫傳統。

  

“爲人演說”這件事是重要的,它不但能荷擔如來家業、幫助衆生、令正法久住,這還只是“利他”的部分;就“自利”而言,爲人演說也非常地重要。印順導師曾告訴我,聽一遍就不如講一遍,講一遍就不如寫一遍,因爲當你想得清楚,才能講得清楚;當你講得清楚,別人才能聽得清楚。這個醞釀過程,對自己的腦力激蕩是很大的;待到要落筆寫的時候,思維又更加精密了。而這種激蕩出來的能量,足以把根深蒂固的我執,作一層一層的突破。

  

五蘊教法的內容、次序

  

以下從“蘊相應教”開始講起。蘊爲“積聚”義。凡是物質的聚集,即可名爲色蘊。就我們的生命而言,色蘊就是肉體。識蘊,就是心理乃至深層的心靈;心理分辨情境的能力,一念一念串在一起,便是識蘊。心理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分辨情境,在這個總功能之外,還有許多附屬功能,一般叫做“心所”。在衆多的心所裏,五蘊中就含攝叁類——受、想、行蘊;受心所是情感、情緒的作用,想心所是理智、理性的作用;行蘊可含一切心所的運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思心所的運轉,也就是意志運行的作用。情感的領納名爲受,理智的構思名爲想,意志的推動名爲行。

  

《雜阿含經》開宗明義先從五蘊講起,可見蘊相應教是很重要的教法環節,親聞佛陀教法的弟子們,是有意識地把它彙集而放在第一大類,第二大類彙集的是處相應教,第叁大類才彙集因緣相應教法。

  

從蘊相應教這一區塊的教法中,各位可以看到,蘊的五類(色、受、想、行、識)之中,色(物質)只占五分之一,受、想、行、識的心理運作,占了五分之四。但倘若你研讀《阿含經》便會發現:在蘊相應的部分,它是先講述色法——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從色開始作分析,然後才說“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這就呼應了叁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

  

我們的心念要安放在四處。第一處就是身——覺知我們的肢體動作乃至肉體變化的現狀,是爲“身念處”;第二處是受,對身體的苦樂受了了分明,是爲“受念處”;然後才將心念安放在對心理狀態的覺知,是爲“心念處”;最後從這些身心現象的覺知中,提煉、歸納出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以及念念生滅、滅滅不已的“寂滅”法則,並將心安住在對這法則的印證上,是爲“法念處”。四念處中,“身念處”居先,一定要把“身”放在前面來作觀照,以此訓練自己專注且敏銳的心念,強而有力地導引出解脫智慧,進而聖證解脫。

  

念力的培訓,爲什麼要從身開始?佛法不是很重視心嗎?不錯,佛法很重視心,心念可以居于主導地位。可是我們對于自己的肉體有著最大的執著,對自己的心念內容,尚且可以說放下就放下,可是對肉體卻沒有那麼灑脫。身體的任何部位倘若産生了痛楚,我們都有痛切的感受,這種神經傳導的敏銳功能,使得我們對身體的處境最爲關切,容易系著不放。因此印順導師說,擒賊先擒王,要從身體去打破執著。

  

其次,從禅修的學習次第來說,我們也一定得把色蘊放在前面來加以觀照,其次才觀照受、想、行、識。原因是心念閃動得太快,宛如電光石火,刹那刹那生滅不息,因此以心追心並不容易。凡夫俗子爲什麼對身會有深固執著?因爲身體比起心念,有相對的穩定性。你我今天與明天的長相是差不多的,或許叁年後相見時,感覺彼此的長相還是差不多;雖說同樣是無常變化,但是相對而言還是比較穩定。對于一個心念不夠細微、不夠專注的凡夫而言,還是要從相對穩定的身體而作觀照。此即爲何佛陀講授蘊相應教時,總是要先講色,例如:“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一定是從色法的觀照開始教導,然後才加一句:“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原因是要先紮穩基礎,修行基礎紮在觀照色蘊,紮在觀身;進而才有可能觀受、想、行、識,從這裏看到無常、無我、空性的法則。

  

苦、無常、無我

  

以上把五蘊教法的內容、次序作了簡要的說明。其次跟大家談談佛陀在“蘊相應教”裏,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這就得抓住一個要領:到底我們這套身心組合,會帶給我們什麼?何種經驗是我們感覺深刻,那就是苦與樂的經驗;我們的身心活在情境之中,承受外在境界的轉換,承受自己身心的變化,除了苦與樂的感覺之外,還有一些是不苦不樂的覺受,佛經把它叫做“舍受”。

  

我們是在經驗的覺知之中存活著,快樂的內容當然讓我們喜悅;可是痛苦的內容就很不好過!若能透過外在力量來加以解決,那也不是問題,佛陀不會多管閑事。然而佛陀何以貴爲王儲,竟不是靠外在的政經力量來解決,竟然還要親身修道、悟道,並且引領我們修道?原來,有一些痛苦是其他方法無法解決的,例如生老病死苦,這終究是要透過修道去尋求答案的。

  

佛陀在“蘊相應教”裏,告訴我們:問題的症結就是“苦”。當有一些痛苦,無法靠外在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力量來解決時,這種痛苦要如何處理呢?這是佛陀在修道中亟欲尋得的答案,也是佛陀在證道之後…

《初善、中善、後亦善——《阿含經》的修行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