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十七年冬,梁漱溟氏来山,自述其学佛中止之机曰:“此时、此地、此人。”吾闻而思之,深觉不特梁氏之为然,宋明理学之出佛归儒,亦未尝不缘此一念也。……吾心疑甚,殊不安。时治唯识学,探其源于“阿含经”,读得“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句,有所入。释尊之为教,有十方世界而详此土,立三世而重现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类为本。释尊之本教,初不与末流之圆融者同,动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也,吾为之喜极而泪。”(页1~2)但梁漱溟晚年在西方学者Guy Alitto访谈时告诉他,佛家的境界比儒家更高,令Guy大为震惊。详见Guy(艾恺),〈中国文化形成的要素及其特征〉,《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张申府、梁漱溟、汤用彤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页 271。
[9] 1963年,印顺导师曾撰〈上帝爱世人〉、〈上帝与耶和华之间〉、〈上帝爱世人的再讨论〉等笔锋犀利的文章,回应基督宗教之挑战。
[10] 释性广亦于〈禅观路上,幸遇明师〉一文之中,比较了上一世代与新世代“人间佛教”运动之不同情境:“殊堪安慰的是,如今在台湾,不只是“寺院办道”的观念深植人心,连带的,慈善、教育、文化,这些利人益世的事业,已从过去“不得不然”的佛教救命圈,成为今时菩萨学人“当仁不让”的普贤行愿。相信这正是印顺导师提倡“人间佛教”的初衷,因为本位主义的消极自保,绝非人菩萨行的目的。”《弘誓双月刊》第75期,桃园:弘誓文教基金会, 2005年7月,页81。
[11] 1928年四月二十一日,太虚大师作〈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大师计划之佛教革命方案,〈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曾略述谓:“最根本者,为革命僧团之能有健全的组织。其宗旨为:一、革除:甲、君相利用神道设教的迷信;乙、家族化剃派法派的私传产制。二、革改:甲、遯隐改精进修习,化导社会;乙、度死奉事鬼神,改资生服务人群。三、建设:甲、依三民主义文化,建由人而菩萨的人生佛教;乙、以人生佛教,建中国僧寺制;丙、收新化旧成中国大乘人生的信众制;丁、以人生佛教,成十善风化的国俗及人世。”(参见印顺导师:《太虚大师年谱》,页253~254)
[12] 印顺导师在其自传《平凡的一生》提及家乡浙江海宁县的佛教情形:“我一直生活在五十几华里的小天地里,在这一区域内,没有庄严的寺院,没有著名的法师。有的是香火道场,有的是经忏应赴。”(增订本,页4)
又他晚年于《游心法海六十年》中说:“我的故乡,寺庙中的出家人(没有女众),没有讲经说法的,有的是为别人诵经、礼忏;生活与俗人没有太多的差别。在家信佛的,只是求平安,求死后的幸福。少数带发的女众,是“先天”、“无为”等道门,在寺庙里修行,也说他是佛教。理解到的佛法,与现实佛教界差距太大,这是我学佛以来,引起严重关切的问题。这到底是佛法传来中国,年代久远,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变质?还是在印度就是这样──高深的法义,与通俗的迷妄行为相结合呢!我总是这样想:乡村佛法衰落,一定有佛法兴盛的地方。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愿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学。将来修学好了,宣扬纯正的佛法。”(【华雨香云】第五册,页5~6)
[13] 参见李筱峰:《台湾革命僧林秋梧:证峰法师》,台北:自立报系初版,1991;望春风出版社再版,2004。
[14] 参见释昭慧:〈印顺导师“大乘三系”学说引起之师资论辩〉,《如是我思(二)》,(台北市:法界,民82年),页55。
[15] 印顺导师于《太虚大师年谱》记述:“一月十九日(“腊月十八日”),大师四十八岁满,说偈回向外祖母及母氏(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堕世年复年,忽满四十八。众苦方沸煎,遍救怀明达!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页426)
[16] 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北京:《法音》,1983年第6期,页1;http://www.buddhism.com.cn/zcfg/china/g83fx30n.htm。
[17] 详见蓝吉富:〈玄奘以来,一人而已〉,《弘誓双月刊》第75期,桃园:弘誓文教基金会,2005年7月,页44~46。
[18] 已知任教于台湾大学校院,而有助理教授以上职位之比丘,有圣严长老、释惠敏、释慧开等五人,比丘尼有释恒清、释慧严、释依空、释昭慧、释依法、释依昱、释仁朗、释若学、释道昱、释见咸、释见锄、释智学、释性一等十二人。其中圣严、恒清、惠敏与昭慧四人系教授。但本处所列大学任教僧尼仅就笔者记忆所及,名单仍未齐备,假以时日,将另增补之。
[19] 详参“慈济全球资讯网”,http://www2.tzuchi.org.tw/tc-brief/index.htm,2005.8.3查索。
[20] 有关“一摊血事件”之风波,当日媒体均有大幅报导,《弘誓双月刊》则两度刊载相关新闻与昭慧法师之声援文章,详见《弘誓双月刊》第六十一期,2003年2月;第六十五期,2003年10月。
[2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七,大正五,页36下。
[22] “泛蓝”指中国国民党、亲民党与新党,“泛绿”指民主进步党与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联”)。
[23] 释昭慧:《佛教伦理学》,1998年三版,页59~60。
[24] “护观音运动”的始末,详见释昭慧:《悲情观音》(台北:法界出版社,1995初版),兹不赘述。
[25] 国民政府举行“行宪国民大会第三次会议”时,天主教的于斌枢机主教有鉴于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节为普世庆祝的日子,三度发言建议圣诞放假,国民政府乃采纳其议,将是日当作“行宪纪念日”(张哲民:〈圣诞节与行宪纪念日〉,http://www.fxsh.tyc.edu.tw/fxsh08/images/7-31.htm)。1963年(民国五十二年),行政院正式决定以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为行宪纪念日。故推算起来,于斌枢机主教之建议,应是在1951年。
《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发展之回顾与前瞻(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