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代臺灣“人間佛教”發展之回顧與前瞻(上)▪P6

  ..續本文上一頁:“二十七年冬,梁漱溟氏來山,自述其學佛中止之機曰:“此時、此地、此人。”吾聞而思之,深覺不特梁氏之爲然,宋明理學之出佛歸儒,亦未嘗不緣此一念也。……吾心疑甚,殊不安。時治唯識學,探其源于“阿含經”,讀得“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句,有所入。釋尊之爲教,有十方世界而詳此土,立叁世而重現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類爲本。釋尊之本教,初不與末流之圓融者同,動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也,吾爲之喜極而淚。”(頁1~2)但梁漱溟晚年在西方學者Guy Alitto訪談時告訴他,佛家的境界比儒家更高,令Guy大爲震驚。詳見Guy(艾恺),〈中國文化形成的要素及其特征〉,《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張申府、梁漱溟、湯用彤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頁 271。

  [9] 1963年,印順導師曾撰〈上帝愛世人〉、〈上帝與耶和華之間〉、〈上帝愛世人的再討論〉等筆鋒犀利的文章,回應基督宗教之挑戰。

  [10] 釋性廣亦于〈禅觀路上,幸遇明師〉一文之中,比較了上一世代與新世代“人間佛教”運動之不同情境:“殊堪安慰的是,如今在臺灣,不只是“寺院辦道”的觀念深植人心,連帶的,慈善、教育、文化,這些利人益世的事業,已從過去“不得不然”的佛教救命圈,成爲今時菩薩學人“當仁不讓”的普賢行願。相信這正是印順導師提倡“人間佛教”的初衷,因爲本位主義的消極自保,絕非人菩薩行的目的。”《弘誓雙月刊》第75期,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2005年7月,頁81。

  [11] 1928年四月二十一日,太虛大師作〈對于中國佛教革命僧的訓詞〉。大師計劃之佛教革命方案,〈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曾略述謂:“最根本者,爲革命僧團之能有健全的組織。其宗旨爲:一、革除:甲、君相利用神道設教的迷信;乙、家族化剃派法派的私傳産製。二、革改:甲、遯隱改精進修習,化導社會;乙、度死奉事鬼神,改資生服務人群。叁、建設:甲、依叁民主義文化,建由人而菩薩的人生佛教;乙、以人生佛教,建中國僧寺製;丙、收新化舊成中國大乘人生的信衆製;丁、以人生佛教,成十善風化的國俗及人世。”(參見印順導師:《太虛大師年譜》,頁253~254)

  [12] 印順導師在其自傳《平凡的一生》提及家鄉浙江海甯縣的佛教情形:“我一直生活在五十幾華裏的小天地裏,在這一區域內,沒有莊嚴的寺院,沒有著名的法師。有的是香火道場,有的是經忏應赴。”(增訂本,頁4)

  又他晚年于《遊心法海六十年》中說:“我的故鄉,寺廟中的出家人(沒有女衆),沒有講經說法的,有的是爲別人誦經、禮忏;生活與俗人沒有太多的差別。在家信佛的,只是求平安,求死後的幸福。少數帶發的女衆,是“先天”、“無爲”等道門,在寺廟裏修行,也說他是佛教。理解到的佛法,與現實佛教界差距太大,這是我學佛以來,引起嚴重關切的問題。這到底是佛法傳來中國,年代久遠,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變質?還是在印度就是這樣──高深的法義,與通俗的迷妄行爲相結合呢!我總是這樣想:鄉村佛法衰落,一定有佛法興盛的地方。爲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願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學。將來修學好了,宣揚純正的佛法。”(【華雨香雲】第五冊,頁5~6)

  [13] 參見李筱峰:《臺灣革命僧林秋梧:證峰法師》,臺北:自立報系初版,1991;望春風出版社再版,2004。

  [14] 參見釋昭慧:〈印順導師“大乘叁系”學說引起之師資論辯〉,《如是我思(二)》,(臺北市:法界,民82年),頁55。

  [15] 印順導師于《太虛大師年譜》記述:“一月十九日(“臘月十八日”),大師四十八歲滿,說偈回向外祖母及母氏(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墮世年複年,忽滿四十八。衆苦方沸煎,遍救懷明達!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頁426)

  [16] 趙樸初:《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北京:《法音》,1983年第6期,頁1;http://www.buddhism.com.cn/zcfg/china/g83fx30n.htm。

  [17] 詳見藍吉富:〈玄奘以來,一人而已〉,《弘誓雙月刊》第75期,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2005年7月,頁44~46。

  [18] 已知任教于臺灣大學校院,而有助理教授以上職位之比丘,有聖嚴長老、釋惠敏、釋慧開等五人,比丘尼有釋恒清、釋慧嚴、釋依空、釋昭慧、釋依法、釋依昱、釋仁朗、釋若學、釋道昱、釋見鹹、釋見鋤、釋智學、釋性一等十二人。其中聖嚴、恒清、惠敏與昭慧四人系教授。但本處所列大學任教僧尼僅就筆者記憶所及,名單仍未齊備,假以時日,將另增補之。

  [19] 詳參“慈濟全球資訊網”,http://www2.tzuchi.org.tw/tc-brief/index.htm,2005.8.3查索。

  [20] 有關“一攤血事件”之風波,當日媒體均有大幅報導,《弘誓雙月刊》則兩度刊載相關新聞與昭慧法師之聲援文章,詳見《弘誓雙月刊》第六十一期,2003年2月;第六十五期,2003年10月。

  [2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七,大正五,頁36下。

  [22] “泛藍”指中國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泛綠”指民主進步黨與臺灣團結聯盟(簡稱“臺聯”)。

  [23] 釋昭慧:《佛教倫理學》,1998年叁版,頁59~60。

  [24] “護觀音運動”的始末,詳見釋昭慧:《悲情觀音》(臺北:法界出版社,1995初版),茲不贅述。

  [25] 國民政府舉行“行憲國民大會第叁次會議”時,天主教的于斌樞機主教有鑒于十二月二十五日聖誕節爲普世慶祝的日子,叁度發言建議聖誕放假,國民政府乃采納其議,將是日當作“行憲紀念日”(張哲民:〈聖誕節與行憲紀念日〉,http://www.fxsh.tyc.edu.tw/fxsh08/images/7-31.htm)。1963年(民國五十二年),行政院正式決定以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爲行憲紀念日。故推算起來,于斌樞機主教之建議,應是在1951年。

  

《當代臺灣“人間佛教”發展之回顧與前瞻(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