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对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许
(The Buddha”s Wishes for His Disciples and His Teachings)
□缅甸 帕奥禅师(Venerable Sayadaw Pha-Auk)开示
□能融法师中译 · 净法、开恩、善戒等法师修订
佛陀在竹林村(BeluvagAma)渡过他最后一次的夏安居。那个时候,佛陀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病。在夏安居的月圆日,佛陀因过去的业而感受到非常刺骨、难于忍受的背痛。
在其中一个过去生中,这位将成为释迦牟尼佛的菩萨是位摔角者。那时,菩萨将对手摔在地上,使对方背脊断裂。当时机成熟时,也就是佛陀般涅槃前的十个月,这个不善行为的果报现前了。这个痛苦是因业而来。此业力量非常强猛,它一直产生影响力,直到死亡为止。所以这个病叫maranatika vedanA。这痛苦必须至死才能结束。
佛陀以他的决意(adhiTThAna)来制止这病痛的生起。这不是一种普通的决意。首先,佛陀依色七法(rUpa sattaka)及非色七法(arUpa sattaka)的观照1[1],进入阿罗汉果等至(arahatta phala samApatti[三摩钵底=正受或等至]2[2])。阿罗汉果等至指以涅槃为所缘,持续长时间生起的阿罗汉果心。修了这些观法之后,佛陀进入阿罗汉果等至。由于观照功夫的强与有力,佛陀所得的阿罗汉果等至也强而有力。从阿罗汉果等至出来后,佛陀下决意:“愿从今日乃至涅槃,此病不再生起。”佛陀每天都发如此的决意(决心)。
这种果等至称为寿行果等至(AyusaNkhAra phala samApatti)、护寿果等至(Ayu pAlaka phala samApatti)、或命行果等至(jIvita saNkhAra phala samApatti)。3[3]寿行果等至指维持寿命的果等至。护寿果等至指保护寿命的果等至。命行果等至指维持命根的果等至。佛陀每天都如此的修习。
夏安居后,佛陀四处游方,最后到达毗舍离。在毗舍迦月(VisAkhA)月圆日之前的三个月,也就是阳历(国历)二月的月圆日,在遮波罗支提(遮波罗塔Chapala Cetiya),佛陀决定舍弃生存的意愿,此称为舍寿行(AyusaNkhAra Ossajjana)。这是甚么意思呢?在那天,佛陀作了如此的决定:“从今日至毗舍迦月的月圆日,我将修习此果等至。月圆日后,我将不再进入这果等至。”这个决定称为舍寿行,即舍弃生存的意愿。
在同一天,当众比丘聚集在大林精舍(MahAvana)的讲堂时,佛陀向大众宣布他欲舍弃寿命的意愿。佛陀向会中的众比丘僧说:“诸比丘,我已告诉你们我所透视的真理。在彻底学习这些教法后,你们应该实践它们,长养(开发)它们,勤习它们。”佛陀如此的教导比丘们他亲身所体验的法。在此,佛陀也说明他对他的教法以及僧伽的期许:
第一、僧众应将佛法透彻地学习及牢记(背)起来。但是,单靠学习及背诵是不足够的。
第二、佛陀指示僧众应实践法。在巴利文这叫asevitabba。asevitabba的意思是,我们应尝试从实践中一再的了解法的意义。这翻译成“实践”。这是佛陀对法与僧伽的第二个期许。
第三、佛陀的第三个叮嘱是bhAvetabba,即长养或开发。实践法之后,我们应该继续成长与进步。这是甚么意思呢?当我们修习法,我们内在的思维过程将只有善法的持续,换句话说,它们是戒善法、定善法及智慧(般若)善法。这些善法必须持续不断直到成就阿罗汉果为止。如果一位声闻修行者(佛陀的弟子)证得阿罗汉果,那么,他的修习即已完成。因此,佛陀的弟子应不断的修习直到阿罗汉的果位。这是佛陀的第三个期许。要达成阿罗汉的境界,我们必须一再的学习。所以,佛陀开示bahuli-kAtabba,即“勤习”,教导我们应该常常修习。
为什么这些期许会出现在佛陀的思维中呢?“这是为了使纯净的教法(梵行)能够久住。”换句话说,这是为了保护纯净的教法,使它能源远流长。每位佛教徒都应尽力保护此正法,使它不断失。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做呢?
首先,我们应透彻的将佛法牢记在心(学习及背起来)。
第二,我们应修持,透过亲身体验来了解佛法。
第三,我们应不断的修持,直到成就阿罗汉果为止。
这是每位佛教徒的责任。一位真正的佛教徒,必须尝试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一位不尝试此三阶段修习的人,只能称为名誉上的佛教徒(挂名的佛教徒),而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彻底学习此三阶段的修行者,才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因此,今天我们决定成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应发如此的誓愿:
一、我们将尝试学习牢记(学习及背诵)佛陀的教法。
二、我们将尝试透过实际的体验来了解佛陀的教法。
三、我们将一直修习,直到成就阿罗汉果为止。
如果我们有如此的誓愿,那么,我们才可说是活在佛陀的教法中(依佛的教法而呼吸)。为什么我们要如此的做呢?这是为了大众的福利与快乐。基于对世界众生的慈悲,为了天神、人的福利与快乐,我们应如此的学习。如果我们依照佛陀的教法而学习,我们将能使佛法传递后世。我们也将能教导天人及人以下教法:
一、牢记(学习及背诵)佛陀的教法。
二、修习佛法,透过亲身的体会来了解佛法。
三、长养、开发这些法,直到成就阿罗汉果。
如果我们如此的做,诸天神及人将能得到此世界中的利益和快乐,直到证入涅槃。如果我们不将佛法牢记于心,不修持佛法,那么,我们要如何教导天神与人们学习佛的教法呢?我们对这些法尚且不能了解,又如何指导这些天神与人呢?因此,如果我们对佛陀的教法有足够的信心,我们就应该将这些佛法牢记于心,以实际行动来实践、长养开发它们,直到达成阿罗汉果的境界。
您对佛陀的教法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呢?
在注释里有一句话:“真正的三宝信徒能有虔诚的表现。”一个没有虔诚表现的人,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位真正的信徒。如果我们对佛陀的教法有真正的信心,那么,我们就应该认真、彻底的学习这些教法,修习它们,毫不间断,直到成就阿罗汉果为止。这些是佛陀入灭前的重要遗教。如果我们对佛陀有信心,我们就应遵循这些教法学习。如果我们对我们的父母有信心,我们会听从他们的话。同样的,我们应听从我们的父亲,也就是世尊佛陀的教诲。
那么,这些法是甚么呢?它们是:
四念处(cattAro satipaTThAna)
四正勤(cattAro SammAppadhAna)
四神足(cattAro iddhipAdA)
五根(paJcindriyAni)
五力(paJca balAni)
七觉支(satta bojjhanga)
八圣道(ariyo aTThaNgiko maggo)
以上总共为三十七菩提分法(bodhipakkhiya dhammA)。在三藏中,佛陀依闻法者的不同根性,以不同的方法教导三十七菩提分法。总结三藏所说的法,不外三十七菩提分法。更精简的说,只有八圣道。再更简要的说,则只是戒、定、慧三学。
在修学的开始,我们应学习戒。不知道戒,我们无法净化我们的德行。我们必须学习禅定(奢摩他samatha)以控制心使之专一。如果不知道禅定的修习方法,那要如何进入定(samAdhi)的训练呢?如果我们不学习定的训练,我们要如何控制我们的心呢?有了这些基础,我们才能进一步学习慧(paJJA)的训练。没有慧的训练,我们的智慧又如何得以开展呢?
为了净化我们的德行,控制我们的心,以及开发我们的智慧,首先,我们应将佛法牢记于心。第二,我们必须实践及长养这些法,直到成就阿罗汉果为止。
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多次如此的勉励弟子们:“这些是戒行,这些是禅定,这些是智慧,其结果是极好的。透过戒行而完整开发所得的定是极好的,其结果是极好的。透过定而完整开发出来的智慧是极好的;由智慧而完整开发的心是远离欲望、有(或存在)、邪见及无明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心。如果我们能以戒为基础,进而控制我们的心,那专一的心(定心)的力量是美妙的。这样的心能透视色的真实相。色法由许多色聚(极微的粒子)组成,这些色聚可能比原子还小。我们的身体就是由这些色聚所构成的,专一的心能分析这些色聚;专一的心也能透视名的实相;专一的心能透视它们的因缘;专一的心能透视名、色、因缘的生灭法。这种透视的能力即称为智慧,这种智慧的开展是因以戒为基础的定而产生的。专一的心与智慧是一种心力,此心力能引导我们证入涅槃,破除所有执着、恶法及烦恼痛苦。
每个人都有心。当心透过以戒为基础的定而完整开发时,它将产生透视的智慧,使人从欲望与轮回中解脱出来。但是,这个定必须以戒为根本。对于在家居士,五戒的修持是重要的。五戒如下: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使用麻醉物品。
以上五戒是所有佛教徒所必须学习的。如果犯了五戒中的任何一戒,此人即自动失去真实佛教徒或优婆塞、优婆夷的资格。他对三宝的皈依已“被破坏”了。一位佛教徒也应避免非正命(邪命)的生活方式。佛教徒不应以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诽谤、粗恶语、绮语的手段来取得财富。同样的,他们也不应经营五种非正命的生意:武器、人口、屠杀动物、麻醉物品(烟酒)及毒品的买卖。
戒行对佛教徒是非常重要的。这不只是为了达成涅槃,也为了死后能往生善趣。一个戒行不清净的…
《佛陀对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