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對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許
(The Buddha”s Wishes for His Disciples and His Teachings)
□緬甸 帕奧禅師(Venerable Sayadaw Pha-Auk)開示
□能融法師中譯 · 淨法、開恩、善戒等法師修訂
佛陀在竹林村(BeluvagAma)渡過他最後一次的夏安居。那個時候,佛陀生了一場嚴重的疾病。在夏安居的月圓日,佛陀因過去的業而感受到非常刺骨、難于忍受的背痛。
在其中一個過去生中,這位將成爲釋迦牟尼佛的菩薩是位摔角者。那時,菩薩將對手摔在地上,使對方背脊斷裂。當時機成熟時,也就是佛陀般涅槃前的十個月,這個不善行爲的果報現前了。這個痛苦是因業而來。此業力量非常強猛,它一直産生影響力,直到死亡爲止。所以這個病叫maranatika vedanA。這痛苦必須至死才能結束。
佛陀以他的決意(adhiTThAna)來製止這病痛的生起。這不是一種普通的決意。首先,佛陀依色七法(rUpa sattaka)及非色七法(arUpa sattaka)的觀照1[1],進入阿羅漢果等至(arahatta phala samApatti[叁摩缽底=正受或等至]2[2])。阿羅漢果等至指以涅槃爲所緣,持續長時間生起的阿羅漢果心。修了這些觀法之後,佛陀進入阿羅漢果等至。由于觀照功夫的強與有力,佛陀所得的阿羅漢果等至也強而有力。從阿羅漢果等至出來後,佛陀下決意:“願從今日乃至涅槃,此病不再生起。”佛陀每天都發如此的決意(決心)。
這種果等至稱爲壽行果等至(AyusaNkhAra phala samApatti)、護壽果等至(Ayu pAlaka phala samApatti)、或命行果等至(jIvita saNkhAra phala samApatti)。3[3]壽行果等至指維持壽命的果等至。護壽果等至指保護壽命的果等至。命行果等至指維持命根的果等至。佛陀每天都如此的修習。
夏安居後,佛陀四處遊方,最後到達毗舍離。在毗舍迦月(VisAkhA)月圓日之前的叁個月,也就是陽曆(國曆)二月的月圓日,在遮波羅支提(遮波羅塔Chapala Cetiya),佛陀決定舍棄生存的意願,此稱爲舍壽行(AyusaNkhAra Ossajjana)。這是甚麼意思呢?在那天,佛陀作了如此的決定:“從今日至毗舍迦月的月圓日,我將修習此果等至。月圓日後,我將不再進入這果等至。”這個決定稱爲舍壽行,即舍棄生存的意願。
在同一天,當衆比丘聚集在大林精舍(MahAvana)的講堂時,佛陀向大衆宣布他欲舍棄壽命的意願。佛陀向會中的衆比丘僧說:“諸比丘,我已告訴你們我所透視的真理。在徹底學習這些教法後,你們應該實踐它們,長養(開發)它們,勤習它們。”佛陀如此的教導比丘們他親身所體驗的法。在此,佛陀也說明他對他的教法以及僧伽的期許:
第一、僧衆應將佛法透徹地學習及牢記(背)起來。但是,單靠學習及背誦是不足夠的。
第二、佛陀指示僧衆應實踐法。在巴利文這叫asevitabba。asevitabba的意思是,我們應嘗試從實踐中一再的了解法的意義。這翻譯成“實踐”。這是佛陀對法與僧伽的第二個期許。
第叁、佛陀的第叁個叮囑是bhAvetabba,即長養或開發。實踐法之後,我們應該繼續成長與進步。這是甚麼意思呢?當我們修習法,我們內在的思維過程將只有善法的持續,換句話說,它們是戒善法、定善法及智慧(般若)善法。這些善法必須持續不斷直到成就阿羅漢果爲止。如果一位聲聞修行者(佛陀的弟子)證得阿羅漢果,那麼,他的修習即已完成。因此,佛陀的弟子應不斷的修習直到阿羅漢的果位。這是佛陀的第叁個期許。要達成阿羅漢的境界,我們必須一再的學習。所以,佛陀開示bahuli-kAtabba,即“勤習”,教導我們應該常常修習。
爲什麼這些期許會出現在佛陀的思維中呢?“這是爲了使純淨的教法(梵行)能夠久住。”換句話說,這是爲了保護純淨的教法,使它能源遠流長。每位佛教徒都應盡力保護此正法,使它不斷失。這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我們應如何做呢?
首先,我們應透徹的將佛法牢記在心(學習及背起來)。
第二,我們應修持,透過親身體驗來了解佛法。
第叁,我們應不斷的修持,直到成就阿羅漢果爲止。
這是每位佛教徒的責任。一位真正的佛教徒,必須嘗試這叁個階段的學習。一位不嘗試此叁階段修習的人,只能稱爲名譽上的佛教徒(挂名的佛教徒),而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徹底學習此叁階段的修行者,才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因此,今天我們決定成爲一位真正的佛教徒,應發如此的誓願:
一、我們將嘗試學習牢記(學習及背誦)佛陀的教法。
二、我們將嘗試透過實際的體驗來了解佛陀的教法。
叁、我們將一直修習,直到成就阿羅漢果爲止。
如果我們有如此的誓願,那麼,我們才可說是活在佛陀的教法中(依佛的教法而呼吸)。爲什麼我們要如此的做呢?這是爲了大衆的福利與快樂。基于對世界衆生的慈悲,爲了天神、人的福利與快樂,我們應如此的學習。如果我們依照佛陀的教法而學習,我們將能使佛法傳遞後世。我們也將能教導天人及人以下教法:
一、牢記(學習及背誦)佛陀的教法。
二、修習佛法,透過親身的體會來了解佛法。
叁、長養、開發這些法,直到成就阿羅漢果。
如果我們如此的做,諸天神及人將能得到此世界中的利益和快樂,直到證入涅槃。如果我們不將佛法牢記于心,不修持佛法,那麼,我們要如何教導天神與人們學習佛的教法呢?我們對這些法尚且不能了解,又如何指導這些天神與人呢?因此,如果我們對佛陀的教法有足夠的信心,我們就應該將這些佛法牢記于心,以實際行動來實踐、長養開發它們,直到達成阿羅漢果的境界。
您對佛陀的教法是否有足夠的信心呢?
在注釋裏有一句話:“真正的叁寶信徒能有虔誠的表現。”一個沒有虔誠表現的人,我們不能說他是一位真正的信徒。如果我們對佛陀的教法有真正的信心,那麼,我們就應該認真、徹底的學習這些教法,修習它們,毫不間斷,直到成就阿羅漢果爲止。這些是佛陀入滅前的重要遺教。如果我們對佛陀有信心,我們就應遵循這些教法學習。如果我們對我們的父母有信心,我們會聽從他們的話。同樣的,我們應聽從我們的父親,也就是世尊佛陀的教誨。
那麼,這些法是甚麼呢?它們是:
四念處(cattAro satipaTThAna)
四正勤(cattAro SammAppadhAna)
四神足(cattAro iddhipAdA)
五根(paJcindriyAni)
五力(paJca balAni)
七覺支(satta bojjhanga)
八聖道(ariyo aTThaNgiko maggo)
以上總共爲叁十七菩提分法(bodhipakkhiya dhammA)。在叁藏中,佛陀依聞法者的不同根性,以不同的方法教導叁十七菩提分法。總結叁藏所說的法,不外叁十七菩提分法。更精簡的說,只有八聖道。再更簡要的說,則只是戒、定、慧叁學。
在修學的開始,我們應學習戒。不知道戒,我們無法淨化我們的德行。我們必須學習禅定(奢摩他samatha)以控製心使之專一。如果不知道禅定的修習方法,那要如何進入定(samAdhi)的訓練呢?如果我們不學習定的訓練,我們要如何控製我們的心呢?有了這些基礎,我們才能進一步學習慧(paJJA)的訓練。沒有慧的訓練,我們的智慧又如何得以開展呢?
爲了淨化我們的德行,控製我們的心,以及開發我們的智慧,首先,我們應將佛法牢記于心。第二,我們必須實踐及長養這些法,直到成就阿羅漢果爲止。
佛陀在《大般涅槃經》中多次如此的勉勵弟子們:“這些是戒行,這些是禅定,這些是智慧,其結果是極好的。透過戒行而完整開發所得的定是極好的,其結果是極好的。透過定而完整開發出來的智慧是極好的;由智慧而完整開發的心是遠離欲望、有(或存在)、邪見及無明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心。如果我們能以戒爲基礎,進而控製我們的心,那專一的心(定心)的力量是美妙的。這樣的心能透視色的真實相。色法由許多色聚(極微的粒子)組成,這些色聚可能比原子還小。我們的身體就是由這些色聚所構成的,專一的心能分析這些色聚;專一的心也能透視名的實相;專一的心能透視它們的因緣;專一的心能透視名、色、因緣的生滅法。這種透視的能力即稱爲智慧,這種智慧的開展是因以戒爲基礎的定而産生的。專一的心與智慧是一種心力,此心力能引導我們證入涅槃,破除所有執著、惡法及煩惱痛苦。
每個人都有心。當心透過以戒爲基礎的定而完整開發時,它將産生透視的智慧,使人從欲望與輪回中解脫出來。但是,這個定必須以戒爲根本。對于在家居士,五戒的修持是重要的。五戒如下: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叁、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使用麻醉物品。
以上五戒是所有佛教徒所必須學習的。如果犯了五戒中的任何一戒,此人即自動失去真實佛教徒或優婆塞、優婆夷的資格。他對叁寶的皈依已“被破壞”了。一位佛教徒也應避免非正命(邪命)的生活方式。佛教徒不應以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誹謗、粗惡語、绮語的手段來取得財富。同樣的,他們也不應經營五種非正命的生意:武器、人口、屠殺動物、麻醉物品(煙酒)及毒品的買賣。
戒行對佛教徒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只是爲了達成涅槃,也爲了死後能往生善趣。一個戒行不清淨的…
《佛陀對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