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對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許▪P2

  ..續本文上一頁人,死後是不容易得生善趣的。這是因爲在臨終時刻,所曾做過的惡行將出現、萦回在他的腦海。他們將以這些惡行爲心的所緣,而死後多往生四惡趣中的一趣。

  良好的戒行對現生的快樂與平和亦是重要的。沒有戒行的淨化,一個人無法從周遭環境中得到快樂與安詳。一個充滿惡劣性格的人,自然爲敵人所圍繞。一個有許多敵人的人是無法得到快樂的。

  所以,佛陀作了以下的開示:

  “如果一個人能活一百年,但是無戒無定,還不如活一天而勤修戒與定。”爲什麼呢?這是因爲:由定而開發的心,可産生能見涅槃的大智慧,能了斷輪回,息滅所有惡法及痛苦。

  因此,我們必須依戒而修習止禅與觀禅。那就是,我們必須修習大念處(MahAsatipaTThAna Bhavana,亦即四念處)。四念處爲:

  一、身隨念處(KAyanupassanA SatipaTThAna)-正念于身

  二、受隨念處(VedanAnupassanA SatipaTThAna)-正念于受

  叁、心隨念處(CittanupassanA SatipaTThAna)-正念于心

  四、法隨念處(DhammanupassanA SatipaTThAna)-正念于法

  甚麼是“身”(kAya)?修習觀禅(毗婆舍那vipassanA)時有兩種身:色身(rUpa kAya)及名身(nAma kAya)。色身是由二十八種色組成的;名身是由心識與心所組成的。換句話說,這些都是五蘊:色蘊(rUpa khandha)、受蘊(vedanA khandha)、想蘊(saJJA khandha)、行蘊(saNkhAra khandha)及識蘊(viJJANa khandha)。

  但是,修習止禅(奢摩他samatha)的所緣,例如:出入息(AnApAna)、叁十二身分、屍體、四大等也稱爲身(kAya)。爲什麼呢?這是因爲它們也是色的密聚。例如,出入息(AnApAna)即是一群由心産生的色聚。如果我們分析這些色聚,每一色聚包含了九種色:地(地界)、水(水界)、火(火界)、風(風界)、色、香、味、食素及聲音。同樣的,骸骨也是色聚的密聚。如果它是一具無生命的骸骨,它共有五種色聚。當我們進一步分析這些色聚,它們包含了四十四種色。

  在身隨念處方面,佛陀教導兩種禅定方法:止禅(samatha)與觀禅(vipassanA)的修持。在身隨念處,佛陀提及出入息隨念(安般念AnApAnasati)、觀身叁十二相(部份)、不淨觀(asubha)等。所以,如果我們在修習出入息隨念,那麼,我們即是在修持身隨念處。止禅的許多主題皆屬于身隨念處。

  當瑜伽行者修習止禅成就後,他轉向觀禅的修持,識別二十八種色。在那個時候,他也還是在修持身隨念處。在修習名業處(nAma kammaTThAna)時,如果他能識別受,那是受隨念處;如果他能識別心,那是心隨念處;如果他能識別觸,那是法隨念處。但是,倘若只是識別受、識與觸,是不足夠證到透視的智慧的。因此,我們也必須識別其余相應心所。

  當我們能識別名與色之後,我們也必須識別它們過去、現在、未來的因緣。這是緣攝受智(paccaya pariggaha JANa)。有了緣攝受智之後,當我們到達觀禅的階段,我們即可“強調”色,或受,或心,或觸。所謂“強調”是指:我們不應只是識別一種法而已。我們可以強調色,但也必須同時識別名。其次,當我們識別名時,我們也應識別受、心及法。

  我們可能強調受,但單是識別受是不夠的。我們也應該識別與它相應的心所,根及所緣。根及所緣是色。此道理貫穿心隨念處與法隨念處的修習。

  在此,觀禅(毗婆舍那vipassanA)即是觀照這些色與名的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之本質,以及它們的因緣。這些法一生起即毀滅,因此,它們是無常的。它們受著無常的壓迫,因此,它們是苦的。在這些法當中並無一穩定、永久、不朽的靈魂,因此,它們是無我的。觀照這些名、色、因、果的無常、苦、無我即稱爲觀禅(毗婆舍那vipassanA)、內觀(透視)的禅定。當我們在修習止禅與觀禅時,我們即可說是在學習四念處。

  當我們學習止禅與觀禅時,換句話說,當我們在修四念處時,我們應具有堪忍力(任持力、毅力)及四正勤。這四正勤爲:

  一、未生惡令不生。

  二、已生惡令斷除。

  叁、未生善令生。此包括止善法、觀善法、道善法等。

  四、已生善令增長。使善法繼續生長直到成就阿羅漢果。

  當我們在修習時,我們必須具備這四種力量。(如佛在菩提樹下精進修行時所發的願):“即使我的血、肉幹枯,只剩下骨與腱,我也不將放棄我的禅修。”

  當我們以如此的力量修持時,我們將得四神足(四如意足)。四神足是:

  一、欲(chanda):強而有力的欲求或願望,以達成涅槃。

  二、勤(viriya):強而有力的精進力,以達成涅槃。

  叁、心(citta):強而有力的心念,以達成涅槃。

  四、觀(vImamsA):強而有力的觀照智慧,以達成涅槃。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欲願,我們將能達成我們的目標。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欲願,沒有甚麼是不能達成的。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精進力,我們將能達成我們的目標。如果我們有足夠的精進力,沒有甚麼是不能達成的。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心念,我們將能達成我們的目標。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心念,沒有甚麼是不能達成的。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觀照智慧,我們將能達成我們的目標。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觀照智慧,沒有甚麼是不能達成的。

  當我們依戒而修持止禅與觀禅時,我們應具備五種控製根(有控製能力的根):

  一、信(saddhA):我們對佛陀及其教法要有足夠的信心。

  二、進(viriya):我們必須有足夠的精進力。

  叁、念(sati):我們對所緣境應保持足夠的正念。

  四、

   定(samAdhi):我們必須對止與觀的所緣有足夠的專注力。止的所緣,例如:呼吸相、遍相等;觀的所緣則有名、色及因緣。

  五、慧(paJJA):我們應對止與觀的所緣有足夠的透視(或觀照)智慧。

  此五控製根能控製瑜伽行者的心,使之不偏離能導向涅槃的八聖道。若不具備任何一控製根,我們將無法達成我們的目標。我們將無法控製我們的心。這五控製根有控製我們的心,使它不離所緣境的力量,此即是“五力”。所以,這個力量也叫作bala,願(意志)力。

  當我們如此修習時,七覺支(七菩提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七覺支的內容如下:

  一、念(sati):正念。

  二、擇法(dhamma vicaya):探究法。這是觀照的智慧(觀慧)。

  叁、精進(viriya):精進力。

  四、喜(pIti):喜悅。

  五、輕安(passaddhi):輕快安穩。

  六、定(samAdhi):攝心一處。

  七、舍(upekkhA):平等、平靜無分別。

  此外,還有八聖道。那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換句話說,這是戒、定、慧叁學。我們必須有系統性地修習此叁學。這些法總共合起來即是叁十七菩提分法。

  佛陀期望弟子們能牢記這些菩提分法,並修習它們,直到成就阿羅漢果。如果我們能如此的修習,那麼,我們也將能把這些法傳授給後代。這樣的話,我們,以及後代的衆生,都能得到此世界的快樂,直到達成涅槃。

  佛陀進一步說:所有名、色及它們的因緣皆稱爲行(saNkhAra),因爲它們是由各自的因緣而産生的,它們是由種種因緣組合而成;這些行(saNkhAra)是無常(anicca)的。我們不應忘記無常的本質。由于我們常常忘記無常的本質,因此我們期盼有兒子、女兒、家庭、自己等。如果我們知道無常的本質,在生命中,我們就會盡量避開他們。我們不應忘記佛陀的規勸:“諸行皆歸于滅,因此,我們應精進、勇猛的奮鬥。”

  佛陀又說:“如來般涅槃的日子已快到了。再過叁個月,如來即將證入般涅槃。”這說明他將徹底地離開這個世界。這些話對凡夫(phuthujana)來說是令人傷心難過的話。沒有一位宗教師可以明確地預計自己的死期,唯有佛陀能夠在死亡之前知道自己的最後日子。

  然後佛陀又說:“我的年壽已盡,所剩壽命短暫。”佛陀也向阿難敘述他的年老狀況:“阿難,隨著時間的過去,我一年一年地衰老,現在我的身體已經朽弱。我今年已八十歲,我的生命已用盡。阿難,就如一輛老舊的馬車,我們必須小心困難地把它組合在一起,不令它解散。同樣的,如來的身體只是靠支撐而維持著。阿難,只有當如來不理外在的所緣,息滅某些感受,證入及住于無相的定心時,他的身體才會比較舒服。”

  佛陀接著說:“別離了!我將離開你們,要自己依靠自己。”這說明佛陀將入般涅槃,離大家而去。他已完成自己的皈依,直到達成阿羅漢果。因此,佛陀說:“阿難,以自己爲島嶼,以自己爲皈依,不向外尋求皈依;以佛法爲你的島嶼,以佛法爲你的皈依,不尋求其他皈依。阿難,比丘們應如何以自己爲島嶼,以自己爲皈依;以佛法爲島嶼,以佛法爲皈依,而不尋求其他皈依呢?”

  答案是:“appamatta satimanto susIla hotha bhikkhavo. susamAhita saNkappa sacittam anurakkhatha”-“諸比丘,勇猛精進,保持正念及清淨的戒行,以堅定的決心,守護你自己的心。”

  因此,我們應保持正念與精進。但是,正念于甚麼呢?我們應對四念處或名色保持正念。換句話說,正念于諸行。“susIla hotha bhikkhavo”是提醒比丘們:應淨化自己的戒行,應學習成爲一位具足清淨戒德的比丘。這也就是說,我們必須修習戒學的叁種訓練:正語、正業、正命。

  佛陀也說:“susamAhita saNkappa”。“susamAhita”說明我們應學習定的訓練,這包括正精進、正念、正定。“saNkappa”指慧的訓練,它包括正思惟及正見的學習。

  “appamatta” 的意思是,以觀照智慧觀察諸行的無常、苦、無我的本質。“satimanto”則說明當我們修習戒學、定學及慧學時,必須要有足夠的正念。

  接著佛陀又說:“勇猛精進追求法與律的人,將能超越生死的輪回,斷絕一切痛苦。”因此,如果我們希望了斷生死輪回,我們必須學習遵循佛陀的教法而修持,那即是八聖道。

  願大家在死亡來臨之前精進努力!

  願一切衆生快樂!

  ----------------------

  1[1] a)Visuddhi Magga, Pali Text Society, pp.618-633.

  b)葉均譯《清淨道論》下冊,頁311-324。

  2[2] samApatti:正受。意譯等至、正定現前。定心而離邪亂稱爲“正”,無念無想而納法于心稱爲“受”。(《佛光大辭典》,頁1989a-b。) [又《巴英辭典》:成就、達成(attainment)之意。phala samApatti = attainment of fruit.]

  3[3] 又作:留多壽行果等至,留多命行果等至。(《佛光大辭典》,頁4189a。)

  

《佛陀對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許》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刹那定與觀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