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对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许▪P2

  ..续本文上一页人,死后是不容易得生善趣的。这是因为在临终时刻,所曾做过的恶行将出现、萦回在他的脑海。他们将以这些恶行为心的所缘,而死后多往生四恶趣中的一趣。

  良好的戒行对现生的快乐与平和亦是重要的。没有戒行的净化,一个人无法从周遭环境中得到快乐与安详。一个充满恶劣性格的人,自然为敌人所围绕。一个有许多敌人的人是无法得到快乐的。

  所以,佛陀作了以下的开示:

  “如果一个人能活一百年,但是无戒无定,还不如活一天而勤修戒与定。”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由定而开发的心,可产生能见涅槃的大智慧,能了断轮回,息灭所有恶法及痛苦。

  因此,我们必须依戒而修习止禅与观禅。那就是,我们必须修习大念处(MahAsatipaTThAna Bhavana,亦即四念处)。四念处为:

  一、身随念处(KAyanupassanA SatipaTThAna)-正念于身

  二、受随念处(VedanAnupassanA SatipaTThAna)-正念于受

  三、心随念处(CittanupassanA SatipaTThAna)-正念于心

  四、法随念处(DhammanupassanA SatipaTThAna)-正念于法

  甚么是“身”(kAya)?修习观禅(毗婆舍那vipassanA)时有两种身:色身(rUpa kAya)及名身(nAma kAya)。色身是由二十八种色组成的;名身是由心识与心所组成的。换句话说,这些都是五蕴:色蕴(rUpa khandha)、受蕴(vedanA khandha)、想蕴(saJJA khandha)、行蕴(saNkhAra khandha)及识蕴(viJJANa khandha)。

  但是,修习止禅(奢摩他samatha)的所缘,例如:出入息(AnApAna)、三十二身分、尸体、四大等也称为身(kAya)。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们也是色的密聚。例如,出入息(AnApAna)即是一群由心产生的色聚。如果我们分析这些色聚,每一色聚包含了九种色:地(地界)、水(水界)、火(火界)、风(风界)、色、香、味、食素及声音。同样的,骸骨也是色聚的密聚。如果它是一具无生命的骸骨,它共有五种色聚。当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些色聚,它们包含了四十四种色。

  在身随念处方面,佛陀教导两种禅定方法:止禅(samatha)与观禅(vipassanA)的修持。在身随念处,佛陀提及出入息随念(安般念AnApAnasati)、观身三十二相(部份)、不净观(asubha)等。所以,如果我们在修习出入息随念,那么,我们即是在修持身随念处。止禅的许多主题皆属于身随念处。

  当瑜伽行者修习止禅成就后,他转向观禅的修持,识别二十八种色。在那个时候,他也还是在修持身随念处。在修习名业处(nAma kammaTThAna)时,如果他能识别受,那是受随念处;如果他能识别心,那是心随念处;如果他能识别触,那是法随念处。但是,倘若只是识别受、识与触,是不足够证到透视的智慧的。因此,我们也必须识别其余相应心所。

  当我们能识别名与色之后,我们也必须识别它们过去、现在、未来的因缘。这是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 JANa)。有了缘摄受智之后,当我们到达观禅的阶段,我们即可“强调”色,或受,或心,或触。所谓“强调”是指:我们不应只是识别一种法而已。我们可以强调色,但也必须同时识别名。其次,当我们识别名时,我们也应识别受、心及法。

  我们可能强调受,但单是识别受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识别与它相应的心所,根及所缘。根及所缘是色。此道理贯穿心随念处与法随念处的修习。

  在此,观禅(毗婆舍那vipassanA)即是观照这些色与名的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之本质,以及它们的因缘。这些法一生起即毁灭,因此,它们是无常的。它们受着无常的压迫,因此,它们是苦的。在这些法当中并无一稳定、永久、不朽的灵魂,因此,它们是无我的。观照这些名、色、因、果的无常、苦、无我即称为观禅(毗婆舍那vipassanA)、内观(透视)的禅定。当我们在修习止禅与观禅时,我们即可说是在学习四念处。

  当我们学习止禅与观禅时,换句话说,当我们在修四念处时,我们应具有堪忍力(任持力、毅力)及四正勤。这四正勤为:

  一、未生恶令不生。

  二、已生恶令断除。

  三、未生善令生。此包括止善法、观善法、道善法等。

  四、已生善令增长。使善法继续生长直到成就阿罗汉果。

  当我们在修习时,我们必须具备这四种力量。(如佛在菩提树下精进修行时所发的愿):“即使我的血、肉干枯,只剩下骨与腱,我也不将放弃我的禅修。”

  当我们以如此的力量修持时,我们将得四神足(四如意足)。四神足是:

  一、欲(chanda):强而有力的欲求或愿望,以达成涅槃。

  二、勤(viriya):强而有力的精进力,以达成涅槃。

  三、心(citta):强而有力的心念,以达成涅槃。

  四、观(vImamsA):强而有力的观照智慧,以达成涅槃。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欲愿,我们将能达成我们的目标。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欲愿,没有甚么是不能达成的。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精进力,我们将能达成我们的目标。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精进力,没有甚么是不能达成的。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心念,我们将能达成我们的目标。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心念,没有甚么是不能达成的。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观照智慧,我们将能达成我们的目标。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观照智慧,没有甚么是不能达成的。

  当我们依戒而修持止禅与观禅时,我们应具备五种控制根(有控制能力的根):

  一、信(saddhA):我们对佛陀及其教法要有足够的信心。

  二、进(viriya):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精进力。

  三、念(sati):我们对所缘境应保持足够的正念。

  四、

   定(samAdhi):我们必须对止与观的所缘有足够的专注力。止的所缘,例如:呼吸相、遍相等;观的所缘则有名、色及因缘。

  五、慧(paJJA):我们应对止与观的所缘有足够的透视(或观照)智慧。

  此五控制根能控制瑜伽行者的心,使之不偏离能导向涅槃的八圣道。若不具备任何一控制根,我们将无法达成我们的目标。我们将无法控制我们的心。这五控制根有控制我们的心,使它不离所缘境的力量,此即是“五力”。所以,这个力量也叫作bala,愿(意志)力。

  当我们如此修习时,七觉支(七菩提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七觉支的内容如下:

  一、念(sati):正念。

  二、择法(dhamma vicaya):探究法。这是观照的智慧(观慧)。

  三、精进(viriya):精进力。

  四、喜(pIti):喜悦。

  五、轻安(passaddhi):轻快安稳。

  六、定(samAdhi):摄心一处。

  七、舍(upekkhA):平等、平静无分别。

  此外,还有八圣道。那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换句话说,这是戒、定、慧三学。我们必须有系统性地修习此三学。这些法总共合起来即是三十七菩提分法。

  佛陀期望弟子们能牢记这些菩提分法,并修习它们,直到成就阿罗汉果。如果我们能如此的修习,那么,我们也将能把这些法传授给后代。这样的话,我们,以及后代的众生,都能得到此世界的快乐,直到达成涅槃。

  佛陀进一步说:所有名、色及它们的因缘皆称为行(saNkhAra),因为它们是由各自的因缘而产生的,它们是由种种因缘组合而成;这些行(saNkhAra)是无常(anicca)的。我们不应忘记无常的本质。由于我们常常忘记无常的本质,因此我们期盼有儿子、女儿、家庭、自己等。如果我们知道无常的本质,在生命中,我们就会尽量避开他们。我们不应忘记佛陀的规劝:“诸行皆归于灭,因此,我们应精进、勇猛的奋斗。”

  佛陀又说:“如来般涅槃的日子已快到了。再过三个月,如来即将证入般涅槃。”这说明他将彻底地离开这个世界。这些话对凡夫(phuthujana)来说是令人伤心难过的话。没有一位宗教师可以明确地预计自己的死期,唯有佛陀能够在死亡之前知道自己的最后日子。

  然后佛陀又说:“我的年寿已尽,所剩寿命短暂。”佛陀也向阿难叙述他的年老状况:“阿难,随着时间的过去,我一年一年地衰老,现在我的身体已经朽弱。我今年已八十岁,我的生命已用尽。阿难,就如一辆老旧的马车,我们必须小心困难地把它组合在一起,不令它解散。同样的,如来的身体只是靠支撑而维持着。阿难,只有当如来不理外在的所缘,息灭某些感受,证入及住于无相的定心时,他的身体才会比较舒服。”

  佛陀接着说:“别离了!我将离开你们,要自己依靠自己。”这说明佛陀将入般涅槃,离大家而去。他已完成自己的皈依,直到达成阿罗汉果。因此,佛陀说:“阿难,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皈依,不向外寻求皈依;以佛法为你的岛屿,以佛法为你的皈依,不寻求其他皈依。阿难,比丘们应如何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皈依;以佛法为岛屿,以佛法为皈依,而不寻求其他皈依呢?”

  答案是:“appamatta satimanto susIla hotha bhikkhavo. susamAhita saNkappa sacittam anurakkhatha”-“诸比丘,勇猛精进,保持正念及清净的戒行,以坚定的决心,守护你自己的心。”

  因此,我们应保持正念与精进。但是,正念于甚么呢?我们应对四念处或名色保持正念。换句话说,正念于诸行。“susIla hotha bhikkhavo”是提醒比丘们:应净化自己的戒行,应学习成为一位具足清净戒德的比丘。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修习戒学的三种训练:正语、正业、正命。

  佛陀也说:“susamAhita saNkappa”。“susamAhita”说明我们应学习定的训练,这包括正精进、正念、正定。“saNkappa”指慧的训练,它包括正思惟及正见的学习。

  “appamatta” 的意思是,以观照智慧观察诸行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satimanto”则说明当我们修习戒学、定学及慧学时,必须要有足够的正念。

  接着佛陀又说:“勇猛精进追求法与律的人,将能超越生死的轮回,断绝一切痛苦。”因此,如果我们希望了断生死轮回,我们必须学习遵循佛陀的教法而修持,那即是八圣道。

  愿大家在死亡来临之前精进努力!

  愿一切众生快乐!

  ----------------------

  1[1] a)Visuddhi Magga, Pali Text Society, pp.618-633.

  b)叶均译《清净道论》下册,页311-324。

  2[2] samApatti:正受。意译等至、正定现前。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于心称为“受”。(《佛光大辞典》,页1989a-b。) [又《巴英辞典》:成就、达成(attainment)之意。phala samApatti = attainment of fruit.]

  3[3] 又作:留多寿行果等至,留多命行果等至。(《佛光大辞典》,页4189a。)

  

《佛陀对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许》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刹那定与观禅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