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三)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三)

  

释悟殷

  参、佛语(言教)

  一、转*轮

  据《异部宗轮论》记载,大众部等主张:“诸如来语皆转*轮”,而有部则主张“八支圣道是正*轮”19。

  关于*轮的问题,《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二,论中以相当大的篇幅分别:何谓*轮?何故名*轮?何种情况是转*轮等等,并介绍相关或引申而来的问题。如说:

  云何*轮?答:八支圣道。若兼相应随转,则五蕴性,此是*轮自性。(大正27.911中)

  问:何故名*轮?答:此轮是法所成,法为自性,故名*轮。如世间轮,金等所成,金等为性,名金等轮,此亦如是。有说:此轮于诸法性,能简择极简择,能觉悟极觉悟,现观作证,故名*轮。有说:此轮能净圣慧法眼,故名*轮。有说:此轮能治非*轮,故名*轮。非*轮者,谓布刺拏等六师所转八邪支轮。(大正27.911中)

   问:何故名轮?轮是何义?答:动转不住义是轮义;舍此趣彼义是轮义;能伏怨敌义是轮义。由斯等义,故名为轮。(大正27.911中)

  《大毗婆沙论》解释了*轮以后,就针对大众部的“诸如来语皆转*轮”,和自宗主张的“八支圣道是正*轮,非如来语皆为转*轮”,展开精采的论辩。大众部认为:“诸如来语皆转*轮”,故“*轮语为自性,一切佛语都是*轮。若谓圣道是*轮者,则菩提树下已转*轮,何故至婆罗尼斯方名转*轮?”(大正27.912中)所以,佛陀的一切语言,都是转*轮。例如:佛陀问阿难:外面是否下雨?阿难听了,即精进用功。

  婆沙论者(有部)则认为“八支圣道是正*轮,非如来语皆为转*轮”,所以“*轮是八支圣道,若兼相应随转,则五蕴性,此是*轮自性”(大正27.911中)。亦即:“*轮体但是圣道,非佛语性。若是佛语者,则应菩提树边为商人说法,已名转*轮,何故后至婆罗尼斯国,乃言转*轮耶”?故知:在婆罗尼斯度五比丘,尔时“令他身中有圣道起,方名转*轮。*轮,圣道为体,故说齐阿若多憍阵那见法,名佛转*轮。”(大正27.912中)

  而且佛的言教(身口意),有时是善,有时是无记。阿毗达磨、素怛缆藏,多分是善;毗柰耶藏,多分无记。如世尊说:门应关闭,衣钵应置竹架龙牙,如此都是无记。又若为教化而说,应知是善;若为余事说,应知是无记。所以叫阿难往观下雨否?园中何故高声大声?这些都是无记(大正27.659中)。况且世尊问阿难外面是否下雨,是为解阿难睡梦心故(77下),所以不能说是*轮。

  其后,《大毗婆沙论》就着佛初转*轮,初转*轮地等等,繁复的加以推理阐释,这些不过是论师善于分别的风格使然。

  从以上的说明,可知大众部和有部之间的歧异。而以有部婆沙论者的“*轮是八支圣道”来说,可演申为:若佛弟子不以八正道自行化他,即是破*轮了。

  二、如义不如义

  世尊说法是如义?是不如义?《异部宗轮论》分二种来说:一、世尊说法是否都如义?二、经典是否都是了义说?

  首先,世尊说法是否都如义?大众部主张“世尊所说无不如义”;有部认为“世尊亦有不如义言”20。其次,经典是否都是了义说?大众部说:“佛所说经皆是了义”;而有部说:“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21。

  关于世尊说法是否都如义?此“义”,有二种解释:一、是真实不虚,又合乎义理,任何责难,都动摇不了他的立论。二、是义利(利益),佛所说法,对众生都有益处——为饶益众生而说。

  一、真实不虚,合乎义理:

  如经说:

  如来从昔夜觉无上正尽之觉,至于今日夜于无余涅槃界当取灭讫,于其中间,若如来口有所言说,有所应对者,彼一切是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若说师子者,当知说如来。所以者何?如来在众,有所讲说,谓师子吼。一切世间,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如来是梵有,如来至冷有,无烦亦无热,真谛不虚有。(《中阿含》,大正1.645中)

  世尊说法不仅如法如义,真实不虚,亦合情合理,外界的任何折难,都动摇不了。如经中记载,摩揭国那罗聚落刀师聚落主,受尼犍子外道怂恿,以“蒺藜论”问难世尊,欲令世尊“不得语,不得不语”,经世尊善巧说明,刀师聚落主皤然省悟,欢喜忏悔而去22。由此可见:佛所说法,都是如义——如法如义,合情合理,真实不虚。

  二、义利、利益:

  如经说:

  我今出世成佛,十号具足,我今“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中阿含》,大正1.496上)。又说:“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如实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疗众生病”(《杂阿含》,大正2.105上--中)。

  如此,说明了佛陀出世说法,都是为了饶益众生,对众生都有大利益。

  有部认为佛陀说法非皆如义,因为佛陀说话,有时是善,有时是无记。如问阿难天下雨否?园中何故大声喧嚷?门应关闭,衣钵应置竹架龙牙等,这些都是无记(大正27.659中;23),所以“世尊亦有不如义言”。

  虽然如此,但有部也认为世尊说法,皆能令有情获大利益24。不过,世尊说法有时是方便说,是有余说(有别意趣),不能依文释义。如说“杀父、杀母”,是说除贪爱母、杀烦恼父,并不是真的杀害父母,若果杀害父母,则犯五无间罪了25。

  以上,是关于佛陀说法如义或不如义的问题。其次,将探讨佛陀所说经典是否了义的问题。

  所谓“了义”,有二种说法:一、依言教说:一句话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没有一点含糊不清,即是“了义”。二、依义理说:一个道理已显示得彻底究竟,没有丝毫保留,是为“了义”;若所显义理,并未彻底究竟,还可再发挥,是“不了义”。此下依第二(“究竟义”名“了义”)而作分辨。

  《异部宗轮论》说:大众部主张“佛所说经皆是了义”;有部则主张“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26。据窥基法师的说法,大众部主张“诸如来语皆转*轮”,又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教等,故知“佛所说法都是了义”,都是真实不虚。经中说杀害父母等,乃因有情长因恚、爱生,说二结为父母,此皆契合正理,所以佛所说经皆是了义27。

  有部以佛自说应“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故以为亦有不了义教。因为有时经中诠释义理,并不完全,故有阿毗达磨之出;而“一切阿毗达磨,皆为解释契经”(大正27.236中)。又经典有应时、应机的方便,不能依文而解,若彼“经是不了义,是假施设,有别意趣”(大正27.431下),经典内容或现观次第违义时,则“应求此经意趣”,不可“辄回此经文字”28。

   有关佛所说经典是了义或不了义的问题,大众部和有部不同主张的症结点还是在于:一、大众部主张“诸如来语皆转*轮”,“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当然“佛所说经皆是了义”了。二、有部主张“八支圣道是正*轮,非如来语皆转*轮”,“世尊亦有不如义言”,所以“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了。

  大乘佛法时代,如龙树、无着等,对于经典之了义与否,亦有精辟的解释。如龙树菩萨说:

   佛经有二义:有易了义,有深远难解义。如佛欲入涅槃时语诸比丘:“从今日应依法不依人,应依义不依语,应依智不依识,应依了义经,不依未了义。”依法者,法有十二部,应随此法,不应随人。依义者,义中无诤好恶罪福虚实,故语已得义,义非语也。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视月?”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是以故不应依语。依智者,智能酬量,分别善恶,识常求乐,不入正要,是故言不应依识。依了义经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切诸经书中佛法第一,一切众生中比丘僧第一,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如是等是了义经。如说:“法师说法有五种利:一者大富,二者人所爱,三者端正,四者名声,五者后得涅槃。”是为未了义。云何未了?施得大富是为了,了可解;说法无财施而言得富,得富者,说法人种种赞施,破人悭心,亦自除悭,以是因缘得富,是故言未了,是多持经〔者〕方便说,非实义。(《大智度论》,大正25.125上--中)

  龙树菩萨以佛经有“易了义”,和“深远难解义”,说明世尊为应机设教的方便,故佛经有了义说和不了义说;因此龙树立了四种悉檀,通摄当时的佛说29。而无著菩萨亦有相同看法,如说:“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祕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30

  这两位菩萨,应是有见于当时佛教流行的现象,故尔提出抉择贯摄所有经教的方法,若佛教学人能善解其义,定能维护佛法的纯正,以及僧伽清净的形象。而大众部的说法,则易流演至“一切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入佛法中”(大正25.66中)的结论,乃至把世尊应机设教的方便,也都当作真实,如此,则后期大乘佛法流于“佛梵一如”,也不是没有轨迹可循的!

  三、一音说法

  《异部宗轮论》说:大众部主张“佛以一音说一切法”;有部则认为“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31。

   有部的婆沙论者举《毗奈耶》中,世尊为四天王说法事为例:佛先以圣语说四圣谛,四天王中,二天王得解,二天王不解。佛更为二天王以南印度边国语言说四圣谛,二天王中,一得解,一不解。佛复作蔑戾车语说,时四天王尽得解(大正27.410上;32)。所以,有部认为:“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佛陀说法时,是视与会大众的语言不同,而以各…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