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语言说法的。又佛陀善识机宜,知众生的“意乐”不同,所以能以不同语言说法教化。何况“世尊虽有自在神力,而于境界不能改越,如不能令耳见诸色,眼闻声”(410中)等。
依有部的说法,可见佛陀是语言专家,擅长各种语言,而且佛陀言语捷利,声韵无过,词辩第一,“一刹那心能起一语,一刹那语能说一字”(大正27.72中)。所以说法时,能依着与会大众的地域不同,而以各种语言说法,大众因此各得领解33。
大众部的“佛以一音说一切法”,由于文献所提有限,不大明白其意旨,但或许可以由鸠摩罗什法师的解释,得到消息。罗什云:
如以一音,而众生随意所闻,或有闻佛音声,崇濡微妙,如迦陵频伽鸟、白鹄之声,如狮子吼声,如野牛王声,如大鼓之声,如大雷声,如梵王声等,种种不同。有于音声中,或闻说布施,或闻说持戒、禅定、智慧、解脱大乘等,各各自谓为我说法。(《大乘大义章》大正45.125下)
这是说,世尊为大众说法时,与会的大众,随各人的欲乐、根机,听到的各各不同,似乎世尊专为自己说法似的。这样,和《婆沙论》所引的“伽他”相通。如: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独为我说种种义。(大正27.410上)
《婆沙论》中,解释“一音”的含义是:
一音者,谓梵音。若至那人来在会坐,谓佛为说至那音义;如是砾迦、叶筏那、达刺陀、……博喝罗等人来在会坐,各各谓佛独为我说自国音义,闻已随类各得领解。又贪行者来在会坐,闻佛为说不净观义;若瞋行者来在会坐,闻佛为说慈悲观义;若痴行者来在会坐,闻佛为说缘起观义;憍慢行等,类此应知。(大正27.410上)
依于此义,世尊说法时,虽然用一种语言说法,但是与会的大众,每个都是当机众,世尊好像专为他而说法似的。虽然《婆沙论》未明说此是大众部义,不过依据窥基法师解说大众部的“佛一音说一切法”34,和婆沙论者所引“伽他”相同,所以“伽他”也许正是大众部的说法。
总之,佛陀是否“一音说法”?大众部和有部之不同在于:大众部认为:佛陀以“一音”说法,与会大众听到的是:“世尊用我的语言,专为我说法。”而有部则认为:佛陀是语言学专家,通晓各种语言,说法时,是视与会大众之不同,而以各种语言说法。印度幅员广阔,方言众多,世尊通晓各种语言,律典中除了上面所引之《十诵律》外,尚有类似记载。如阿盘提的亿耳,从西南边地来礼敬世尊时,以阿盘提语赞诵经典,世尊云:
善哉比丘!汝善赞法。汝能以阿盘地语声赞诵,了了清净,尽易解。比丘!汝好学,好诵!(《十诵律》,大正23.181中)
我弟子中,捷疾解悟,亿耳第一。(《僧只律》,大正22.416上)
又,有人批评:“我诸圣者不闲声韵,逐句随文,犹如泻枣,置之异器”(大正24.223上),世尊仍只叮咛弟子:“听随国音读诵,但不得违失佛意。”(大正22.174中;955上)。如佛说“听随国音读诵”,可见当时佛教界未有统一语言。虽不敢确定世尊通晓印度全部的方言,但最起码是通晓数种语言。
四、如来答问不待思惟
大众部中,和“佛一音说一切法”有关的,尚有“如来答问不待思惟”;“佛一切时不说名等,常在定故,然诸有情谓说名等,欢喜踊跃。”(大正49.15下)“如来答问不待思惟”,这是说:世尊回答问题时,都不须经过思惟,就能自然而然任运的解答问题。“佛一切时不说名等”,是说世尊“常在定”中,所以一切时中,世尊都未有说法,也未思惟“名(句、文)等”,然而众生却都认为世尊在说法,而且是经过精思熟虑,方为他们说法而“欢喜踊跃”。
不过,有部则有论师认为:“佛过去无量劫前,应得灭度,所以经于三无数劫修习百千难行苦行,但为利他。夫利他者,必于名身、句身、文身,皆得善巧;以善巧故,能为他说蕴、处、界等,令得涅槃,究竟饶益”;“佛善达名、句、文身,能为众生说法无尽”;“于名等,唯佛善知”35。虽然也认为佛“善达名、句、文身”,但并不认为“如来答问不待思惟”。
总上四项,是佛陀语言(言教)的相关问题,接下来要探讨的是佛陀的智慧。
~未完待续~
注释
注19:《异部宗轮论》,大正49.15中;16下。
注20:《异部宗轮论》,大正49.15下;16下。
注21:《杂阿含》卷三二,摩揭陀国那罗聚落的刀师聚落主,受尼犍外道的怂恿,问难世尊。作蒺藜论,“令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
1.问世尊常愿诸家福利具足增长否?若是否定,则与凡夫无异;若肯定,何故饥馑灾荒之年,游行人间,带领千二百五十比丘,千优婆塞,五百乞残食人,从城至城,从村至村,捐费世间?如大雨雹,雨已乃是减损,非增益也。世尊答:我忆九十亿劫以来,不见一人施一比丘有尽有减。由长夜好施,真实寂止,致招富有,多钱财、眷属、仆从。而由九因缘令人损减福利:王所逼、贼所劫、火所焚、水所漂、藏自消减、抵债不还、怨憎残破、恶子费用、以及无常。(《杂阿含》,大正2.230中--下)
2.问:世尊不常欲安慰一切众生,赞叹安慰一切众生耶?若否定,则与凡夫有何异?若肯定,常欲安慰一切众生,何故或为一种人说法,不为某一种人说法?世尊答:譬如农夫耕田,先耕土壤肥泽之上田,次耕中田,后耕贫瘠之下田。世尊亦如是,比丘、比丘尼是肥泽上田,优婆塞、优婆夷是中田,诸外道异学、尼犍子辈为下田,此等上中下田,我都常为彼演说正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示显现。然彼众等,于我善说法中得一句法,知其义者,亦复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杂阿含》,大正2.230下--231下)
3.蒺藜论,即是两难问题,如人鱼骨哽在喉咙,吐不出,也吞不下,非常难过,所以说“令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大正2.230中)
注22:1.问:佛教当言善耶?无记耶?答:或善,或无记。云何善?谓佛善心法所发语言乃至语表。云何无记?谓佛无记心发语言乃至语表。(大正27.659中)
2.问:于佛教中,何者善?何者无记?答:a.阿毗达磨、素怛缆藏多分是善;毗奈耶藏多分无记。如世尊说:门应关闭,衣钵应置竹架龙牙,如是等言,皆无记故。b.佛教若为所化说,应知是善;若为余事说,是则无记。如世尊告阿难陀言:汝往观天,为雨不雨?园中何故高声大声?如是等言,皆无记故。c.佛教若用功说,应知是善;若任运说,是则无记。d.佛教力无畏等所摄受者,应知是善;力无畏等不摄受者,是则无记。(大正27.659中)
注23:世尊说法非全无因,或少因故。……世尊永离无义言故,所说称量,必饶益故。依田、依器,雨法雨故,有大因缘乃说法故。由此世尊所有言说,皆使有情获大利乐。(大正27.173下)
注24:1.问:颇有比丘杀母得大福,不得罪耶?答:有。爱名为母,若杀得大福,不得罪也。
2.问:颇有比丘杀父得大福,不得罪耶?答:有。漏名为父,杀得大福,不得罪也。(《十诵律》卷五二,大正23.381中)
注25:《异部宗轮论》,大正49.15下;16下。
注26:《异部宗轮论述记》,卍续83.225上。
注27:如契经说:佛告比丘:此苦圣谛我昔未闻,于此法中如理作意,由此便生眼智明觉。此苦圣谛慧应遍知,我昔未闻乃至广说。……此苦圣谛我昔未闻等,显未知当知根,此苦圣谛慧应遍知等,显已知根,此苦圣谛慧已遍知等,显具知根。集灭道谛各显三根,应知亦尔。
大德法救作如是说:“我思此经,举身毛竖,以佛所说,必不违义,定有次第。今此契经,越次第说具知根,后复说未知当知根故。非佛独觉及诸声闻,得有如是观行次第,具知根后如何复起初无漏根?若舍此经,必不应理,佛初说故;以五比丘而为上首,八万诸天闻此所说,皆证法故。若欲不舍,复违次第,故思此经,举身毛竖。”(大德不舍经,但回经文)
阿毗达磨诸论师:“不应辄回此经文句,过去无量诸大论师,利根多闻过于大德,尚不敢回此经文句,况今大德而可辄回!但应寻求此经意趣。”(大正27.410下--411上)
注28:《大智度论》,大正25.59中--60上;《印度佛教思想史》,pp.126--127。
注29:《摄大乘论本》,大正31.141上。
注30:《异部宗轮论》,大正49.15中;16下。
注31:《异部宗轮论》,大正49.15中;16下。
注32:《十诵律》:四大天王与无数眷属来礼佛陀,听佛说法。尔时“佛以圣语说四谛法苦集灭道,二天王解得道,二天王不解。佛更为二天王以驮婆罗语说法……是二天王一解一不解。佛复作弥梨车语……四天王尽解”(大正23.193上)。
注33:问:佛以圣语说四圣谛,能令所化皆得解不?设尔何失?
答:1.佛以圣语说四圣谛,能令一切所化有情皆得领解。问:若尔,何故后二天王闻圣语说而不能解?答:a.世尊随四天王之意乐而说。四大天王意乐有异,为满彼意,故佛异说……。b.世尊为破疑,欲显于诸言音皆能善解。……佛以种种语言说法,显于诸方言音,皆得自在。c.所化根性不同,有依佛不变形音而得受化者,佛若变形音说法,彼即不懂;依佛转变形音说法者,若佛不变形音,彼即不懂。是故世尊以三种语,为四天王说四圣谛。(大正27.410上--中)
2.佛以一音说四圣谛,不令一切所化有情皆得领解。世尊虽有自在神力,而于境界不能改越,如不能令耳见诸色,眼闻声等。问:若如此,如何通释“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为世尊同其语,独为我说种种义”?答:a.不必须通,非三藏故。诸赞佛颂,言多过实。如分别论者,赞说世尊心常在定,善安住念,及正知故;又赞说佛恒不睡眠,离诸盖故。如彼赞佛,实不及言,前颂亦然,故不须释。b.如来言音,遍诸声境,随所欲语,皆能作之。佛若用至那国语,胜在至那国中生者,乃至若用博喝罗语,胜在彼国中生者。以佛言音遍诸声境,故彼伽他作是说。c.佛语轻利,速疾回转,虽种种语,而谓一时。佛用至那语已,无间复作砾迦国语……乃至复作博喝罗语。以速转故,皆为一时。如旋火轮,非轮轮想。前颂依此,故亦无违。d.如来言音虽有多种,而同有益,故说一音。(大正27.410中--下)
注34:佛经多时修习圆满,功德神力非所思议,以一音声说一名字,令一切有情闻法别解,除自尘劳。即由一音中能说一切法故,令诸闻者皆别领解麤细义故。(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卍续83.442下--443上)
注35:《大毗婆沙论》,大正27.70上。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