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語言說法的。又佛陀善識機宜,知衆生的“意樂”不同,所以能以不同語言說法教化。何況“世尊雖有自在神力,而于境界不能改越,如不能令耳見諸色,眼聞聲”(410中)等。
依有部的說法,可見佛陀是語言專家,擅長各種語言,而且佛陀言語捷利,聲韻無過,詞辯第一,“一刹那心能起一語,一刹那語能說一字”(大正27.72中)。所以說法時,能依著與會大衆的地域不同,而以各種語言說法,大衆因此各得領解33。
大衆部的“佛以一音說一切法”,由于文獻所提有限,不大明白其意旨,但或許可以由鸠摩羅什法師的解釋,得到消息。羅什雲:
如以一音,而衆生隨意所聞,或有聞佛音聲,崇濡微妙,如迦陵頻伽鳥、白鹄之聲,如獅子吼聲,如野牛王聲,如大鼓之聲,如大雷聲,如梵王聲等,種種不同。有于音聲中,或聞說布施,或聞說持戒、禅定、智慧、解脫大乘等,各各自謂爲我說法。(《大乘大義章》大正45.125下)
這是說,世尊爲大衆說法時,與會的大衆,隨各人的欲樂、根機,聽到的各各不同,似乎世尊專爲自己說法似的。這樣,和《婆沙論》所引的“伽他”相通。如: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獨爲我說種種義。(大正27.410上)
《婆沙論》中,解釋“一音”的含義是:
一音者,謂梵音。若至那人來在會坐,謂佛爲說至那音義;如是礫迦、葉筏那、達刺陀、……博喝羅等人來在會坐,各各謂佛獨爲我說自國音義,聞已隨類各得領解。又貪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爲說不淨觀義;若瞋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爲說慈悲觀義;若癡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爲說緣起觀義;憍慢行等,類此應知。(大正27.410上)
依于此義,世尊說法時,雖然用一種語言說法,但是與會的大衆,每個都是當機衆,世尊好像專爲他而說法似的。雖然《婆沙論》未明說此是大衆部義,不過依據窺基法師解說大衆部的“佛一音說一切法”34,和婆沙論者所引“伽他”相同,所以“伽他”也許正是大衆部的說法。
總之,佛陀是否“一音說法”?大衆部和有部之不同在于:大衆部認爲:佛陀以“一音”說法,與會大衆聽到的是:“世尊用我的語言,專爲我說法。”而有部則認爲:佛陀是語言學專家,通曉各種語言,說法時,是視與會大衆之不同,而以各種語言說法。印度幅員廣闊,方言衆多,世尊通曉各種語言,律典中除了上面所引之《十誦律》外,尚有類似記載。如阿盤提的億耳,從西南邊地來禮敬世尊時,以阿盤提語贊誦經典,世尊雲:
善哉比丘!汝善贊法。汝能以阿盤地語聲贊誦,了了清淨,盡易解。比丘!汝好學,好誦!(《十誦律》,大正23.181中)
我弟子中,捷疾解悟,億耳第一。(《僧只律》,大正22.416上)
又,有人批評:“我諸聖者不閑聲韻,逐句隨文,猶如瀉棗,置之異器”(大正24.223上),世尊仍只叮咛弟子:“聽隨國音讀誦,但不得違失佛意。”(大正22.174中;955上)。如佛說“聽隨國音讀誦”,可見當時佛教界未有統一語言。雖不敢確定世尊通曉印度全部的方言,但最起碼是通曉數種語言。
四、如來答問不待思惟
大衆部中,和“佛一音說一切法”有關的,尚有“如來答問不待思惟”;“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常在定故,然諸有情謂說名等,歡喜踴躍。”(大正49.15下)“如來答問不待思惟”,這是說:世尊回答問題時,都不須經過思惟,就能自然而然任運的解答問題。“佛一切時不說名等”,是說世尊“常在定”中,所以一切時中,世尊都未有說法,也未思惟“名(句、文)等”,然而衆生卻都認爲世尊在說法,而且是經過精思熟慮,方爲他們說法而“歡喜踴躍”。
不過,有部則有論師認爲:“佛過去無量劫前,應得滅度,所以經于叁無數劫修習百千難行苦行,但爲利他。夫利他者,必于名身、句身、文身,皆得善巧;以善巧故,能爲他說蘊、處、界等,令得涅槃,究竟饒益”;“佛善達名、句、文身,能爲衆生說法無盡”;“于名等,唯佛善知”35。雖然也認爲佛“善達名、句、文身”,但並不認爲“如來答問不待思惟”。
總上四項,是佛陀語言(言教)的相關問題,接下來要探討的是佛陀的智慧。
~未完待續~
注釋
注19:《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中;16下。
注20:《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下;16下。
注21:《雜阿含》卷叁二,摩揭陀國那羅聚落的刀師聚落主,受尼犍外道的慫恿,問難世尊。作蒺藜論,“令沙門瞿昙不得語,不得不語”。
1.問世尊常願諸家福利具足增長否?若是否定,則與凡夫無異;若肯定,何故饑馑災荒之年,遊行人間,帶領千二百五十比丘,千優婆塞,五百乞殘食人,從城至城,從村至村,捐費世間?如大雨雹,雨已乃是減損,非增益也。世尊答:我憶九十億劫以來,不見一人施一比丘有盡有減。由長夜好施,真實寂止,致招富有,多錢財、眷屬、仆從。而由九因緣令人損減福利:王所逼、賊所劫、火所焚、水所漂、藏自消減、抵債不還、怨憎殘破、惡子費用、以及無常。(《雜阿含》,大正2.230中--下)
2.問:世尊不常欲安慰一切衆生,贊歎安慰一切衆生耶?若否定,則與凡夫有何異?若肯定,常欲安慰一切衆生,何故或爲一種人說法,不爲某一種人說法?世尊答:譬如農夫耕田,先耕土壤肥澤之上田,次耕中田,後耕貧瘠之下田。世尊亦如是,比丘、比丘尼是肥澤上田,優婆塞、優婆夷是中田,諸外道異學、尼犍子輩爲下田,此等上中下田,我都常爲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然彼衆等,于我善說法中得一句法,知其義者,亦複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雜阿含》,大正2.230下--231下)
3.蒺藜論,即是兩難問題,如人魚骨哽在喉嚨,吐不出,也吞不下,非常難過,所以說“令沙門瞿昙不得語,不得不語”。(大正2.230中)
注22:1.問:佛教當言善耶?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雲何善?謂佛善心法所發語言乃至語表。雲何無記?謂佛無記心發語言乃至語表。(大正27.659中)
2.問:于佛教中,何者善?何者無記?答:a.阿毗達磨、素怛纜藏多分是善;毗奈耶藏多分無記。如世尊說:門應關閉,衣缽應置竹架龍牙,如是等言,皆無記故。b.佛教若爲所化說,應知是善;若爲余事說,是則無記。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汝往觀天,爲雨不雨?園中何故高聲大聲?如是等言,皆無記故。c.佛教若用功說,應知是善;若任運說,是則無記。d.佛教力無畏等所攝受者,應知是善;力無畏等不攝受者,是則無記。(大正27.659中)
注23:世尊說法非全無因,或少因故。……世尊永離無義言故,所說稱量,必饒益故。依田、依器,雨法雨故,有大因緣乃說法故。由此世尊所有言說,皆使有情獲大利樂。(大正27.173下)
注24:1.問:頗有比丘殺母得大福,不得罪耶?答:有。愛名爲母,若殺得大福,不得罪也。
2.問:頗有比丘殺父得大福,不得罪耶?答:有。漏名爲父,殺得大福,不得罪也。(《十誦律》卷五二,大正23.381中)
注25:《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下;16下。
注26:《異部宗輪論述記》,卍續83.225上。
注27:如契經說:佛告比丘:此苦聖谛我昔未聞,于此法中如理作意,由此便生眼智明覺。此苦聖谛慧應遍知,我昔未聞乃至廣說。……此苦聖谛我昔未聞等,顯未知當知根,此苦聖谛慧應遍知等,顯已知根,此苦聖谛慧已遍知等,顯具知根。集滅道谛各顯叁根,應知亦爾。
大德法救作如是說:“我思此經,舉身毛豎,以佛所說,必不違義,定有次第。今此契經,越次第說具知根,後複說未知當知根故。非佛獨覺及諸聲聞,得有如是觀行次第,具知根後如何複起初無漏根?若舍此經,必不應理,佛初說故;以五比丘而爲上首,八萬諸天聞此所說,皆證法故。若欲不舍,複違次第,故思此經,舉身毛豎。”(大德不舍經,但回經文)
阿毗達磨諸論師:“不應辄回此經文句,過去無量諸大論師,利根多聞過于大德,尚不敢回此經文句,況今大德而可辄回!但應尋求此經意趣。”(大正27.410下--411上)
注28:《大智度論》,大正25.59中--60上;《印度佛教思想史》,pp.126--127。
注29:《攝大乘論本》,大正31.141上。
注30:《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中;16下。
注31:《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中;16下。
注32:《十誦律》:四大天王與無數眷屬來禮佛陀,聽佛說法。爾時“佛以聖語說四谛法苦集滅道,二天王解得道,二天王不解。佛更爲二天王以馱婆羅語說法……是二天王一解一不解。佛複作彌梨車語……四天王盡解”(大正23.193上)。
注33:問:佛以聖語說四聖谛,能令所化皆得解不?設爾何失?
答:1.佛以聖語說四聖谛,能令一切所化有情皆得領解。問:若爾,何故後二天王聞聖語說而不能解?答:a.世尊隨四天王之意樂而說。四大天王意樂有異,爲滿彼意,故佛異說……。b.世尊爲破疑,欲顯于諸言音皆能善解。……佛以種種語言說法,顯于諸方言音,皆得自在。c.所化根性不同,有依佛不變形音而得受化者,佛若變形音說法,彼即不懂;依佛轉變形音說法者,若佛不變形音,彼即不懂。是故世尊以叁種語,爲四天王說四聖谛。(大正27.410上--中)
2.佛以一音說四聖谛,不令一切所化有情皆得領解。世尊雖有自在神力,而于境界不能改越,如不能令耳見諸色,眼聞聲等。問:若如此,如何通釋“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皆爲世尊同其語,獨爲我說種種義”?答:a.不必須通,非叁藏故。諸贊佛頌,言多過實。如分別論者,贊說世尊心常在定,善安住念,及正知故;又贊說佛恒不睡眠,離諸蓋故。如彼贊佛,實不及言,前頌亦然,故不須釋。b.如來言音,遍諸聲境,隨所欲語,皆能作之。佛若用至那國語,勝在至那國中生者,乃至若用博喝羅語,勝在彼國中生者。以佛言音遍諸聲境,故彼伽他作是說。c.佛語輕利,速疾回轉,雖種種語,而謂一時。佛用至那語已,無間複作礫迦國語……乃至複作博喝羅語。以速轉故,皆爲一時。如旋火輪,非輪輪想。前頌依此,故亦無違。d.如來言音雖有多種,而同有益,故說一音。(大正27.410中--下)
注34:佛經多時修習圓滿,功德神力非所思議,以一音聲說一名字,令一切有情聞法別解,除自塵勞。即由一音中能說一切法故,令諸聞者皆別領解麤細義故。(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卍續83.442下--443上)
注35:《大毗婆沙論》,大正27.70上。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佛陀觀(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