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佛陀觀(叁)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佛陀觀(叁)

  

釋悟殷

  參、佛語(言教)

  一、轉*輪

  據《異部宗輪論》記載,大衆部等主張:“諸如來語皆轉*輪”,而有部則主張“八支聖道是正*輪”19。

  關于*輪的問題,《大毗婆沙論》卷一八二,論中以相當大的篇幅分別:何謂*輪?何故名*輪?何種情況是轉*輪等等,並介紹相關或引申而來的問題。如說:

  雲何*輪?答:八支聖道。若兼相應隨轉,則五蘊性,此是*輪自性。(大正27.911中)

  問:何故名*輪?答:此輪是法所成,法爲自性,故名*輪。如世間輪,金等所成,金等爲性,名金等輪,此亦如是。有說:此輪于諸法性,能簡擇極簡擇,能覺悟極覺悟,現觀作證,故名*輪。有說:此輪能淨聖慧法眼,故名*輪。有說:此輪能治非*輪,故名*輪。非*輪者,謂布刺拏等六師所轉八邪支輪。(大正27.911中)

   問:何故名輪?輪是何義?答:動轉不住義是輪義;舍此趣彼義是輪義;能伏怨敵義是輪義。由斯等義,故名爲輪。(大正27.911中)

  《大毗婆沙論》解釋了*輪以後,就針對大衆部的“諸如來語皆轉*輪”,和自宗主張的“八支聖道是正*輪,非如來語皆爲轉*輪”,展開精采的論辯。大衆部認爲:“諸如來語皆轉*輪”,故“*輪語爲自性,一切佛語都是*輪。若謂聖道是*輪者,則菩提樹下已轉*輪,何故至婆羅尼斯方名轉*輪?”(大正27.912中)所以,佛陀的一切語言,都是轉*輪。例如:佛陀問阿難:外面是否下雨?阿難聽了,即精進用功。

  婆沙論者(有部)則認爲“八支聖道是正*輪,非如來語皆爲轉*輪”,所以“*輪是八支聖道,若兼相應隨轉,則五蘊性,此是*輪自性”(大正27.911中)。亦即:“*輪體但是聖道,非佛語性。若是佛語者,則應菩提樹邊爲商人說法,已名轉*輪,何故後至婆羅尼斯國,乃言轉*輪耶”?故知:在婆羅尼斯度五比丘,爾時“令他身中有聖道起,方名轉*輪。*輪,聖道爲體,故說齊阿若多憍陣那見法,名佛轉*輪。”(大正27.912中)

  而且佛的言教(身口意),有時是善,有時是無記。阿毗達磨、素怛纜藏,多分是善;毗柰耶藏,多分無記。如世尊說:門應關閉,衣缽應置竹架龍牙,如此都是無記。又若爲教化而說,應知是善;若爲余事說,應知是無記。所以叫阿難往觀下雨否?園中何故高聲大聲?這些都是無記(大正27.659中)。況且世尊問阿難外面是否下雨,是爲解阿難睡夢心故(77下),所以不能說是*輪。

  其後,《大毗婆沙論》就著佛初轉*輪,初轉*輪地等等,繁複的加以推理闡釋,這些不過是論師善于分別的風格使然。

  從以上的說明,可知大衆部和有部之間的歧異。而以有部婆沙論者的“*輪是八支聖道”來說,可演申爲:若佛弟子不以八正道自行化他,即是破*輪了。

  二、如義不如義

  世尊說法是如義?是不如義?《異部宗輪論》分二種來說:一、世尊說法是否都如義?二、經典是否都是了義說?

  首先,世尊說法是否都如義?大衆部主張“世尊所說無不如義”;有部認爲“世尊亦有不如義言”20。其次,經典是否都是了義說?大衆部說:“佛所說經皆是了義”;而有部說:“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21。

  關于世尊說法是否都如義?此“義”,有二種解釋:一、是真實不虛,又合乎義理,任何責難,都動搖不了他的立論。二、是義利(利益),佛所說法,對衆生都有益處——爲饒益衆生而說。

  一、真實不虛,合乎義理:

  如經說:

  如來從昔夜覺無上正盡之覺,至于今日夜于無余涅槃界當取滅訖,于其中間,若如來口有所言說,有所應對者,彼一切是真谛不虛,不離于如,亦非顛倒,真谛審實。若說師子者,當知說如來。所以者何?如來在衆,有所講說,謂師子吼。一切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如來是梵有,如來至冷有,無煩亦無熱,真谛不虛有。(《中阿含》,大正1.645中)

  世尊說法不僅如法如義,真實不虛,亦合情合理,外界的任何折難,都動搖不了。如經中記載,摩揭國那羅聚落刀師聚落主,受尼犍子外道慫恿,以“蒺藜論”問難世尊,欲令世尊“不得語,不得不語”,經世尊善巧說明,刀師聚落主皤然省悟,歡喜忏悔而去22。由此可見:佛所說法,都是如義——如法如義,合情合理,真實不虛。

  二、義利、利益:

  如經說:

  我今出世成佛,十號具足,我今“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爲天爲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中阿含》,大正1.496上)。又說:“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成就四德(如實知苦集滅道四聖谛),療衆生病”(《雜阿含》,大正2.105上--中)。

  如此,說明了佛陀出世說法,都是爲了饒益衆生,對衆生都有大利益。

  有部認爲佛陀說法非皆如義,因爲佛陀說話,有時是善,有時是無記。如問阿難天下雨否?園中何故大聲喧嚷?門應關閉,衣缽應置竹架龍牙等,這些都是無記(大正27.659中;23),所以“世尊亦有不如義言”。

  雖然如此,但有部也認爲世尊說法,皆能令有情獲大利益24。不過,世尊說法有時是方便說,是有余說(有別意趣),不能依文釋義。如說“殺父、殺母”,是說除貪愛母、殺煩惱父,並不是真的殺害父母,若果殺害父母,則犯五無間罪了25。

  以上,是關于佛陀說法如義或不如義的問題。其次,將探討佛陀所說經典是否了義的問題。

  所謂“了義”,有二種說法:一、依言教說:一句話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沒有一點含糊不清,即是“了義”。二、依義理說:一個道理已顯示得徹底究竟,沒有絲毫保留,是爲“了義”;若所顯義理,並未徹底究竟,還可再發揮,是“不了義”。此下依第二(“究竟義”名“了義”)而作分辨。

  《異部宗輪論》說:大衆部主張“佛所說經皆是了義”;有部則主張“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26。據窺基法師的說法,大衆部主張“諸如來語皆轉*輪”,又勸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教等,故知“佛所說法都是了義”,都是真實不虛。經中說殺害父母等,乃因有情長因恚、愛生,說二結爲父母,此皆契合正理,所以佛所說經皆是了義27。

  有部以佛自說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故以爲亦有不了義教。因爲有時經中诠釋義理,並不完全,故有阿毗達磨之出;而“一切阿毗達磨,皆爲解釋契經”(大正27.236中)。又經典有應時、應機的方便,不能依文而解,若彼“經是不了義,是假施設,有別意趣”(大正27.431下),經典內容或現觀次第違義時,則“應求此經意趣”,不可“辄回此經文字”28。

   有關佛所說經典是了義或不了義的問題,大衆部和有部不同主張的症結點還是在于:一、大衆部主張“諸如來語皆轉*輪”,“世尊所說無不如義”,當然“佛所說經皆是了義”了。二、有部主張“八支聖道是正*輪,非如來語皆轉*輪”,“世尊亦有不如義言”,所以“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了。

  大乘佛法時代,如龍樹、無著等,對于經典之了義與否,亦有精辟的解釋。如龍樹菩薩說:

   佛經有二義:有易了義,有深遠難解義。如佛欲入涅槃時語諸比丘:“從今日應依法不依人,應依義不依語,應依智不依識,應依了義經,不依未了義。”依法者,法有十二部,應隨此法,不應隨人。依義者,義中無诤好惡罪福虛實,故語已得義,義非語也。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視指而不視月,人語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視月?”此亦如是,語爲義指,語非義也,是以故不應依語。依智者,智能酬量,分別善惡,識常求樂,不入正要,是故言不應依識。依了義經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切諸經書中佛法第一,一切衆生中比丘僧第一,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如是等是了義經。如說:“法師說法有五種利:一者大富,二者人所愛,叁者端正,四者名聲,五者後得涅槃。”是爲未了義。雲何未了?施得大富是爲了,了可解;說法無財施而言得富,得富者,說法人種種贊施,破人悭心,亦自除悭,以是因緣得富,是故言未了,是多持經〔者〕方便說,非實義。(《大智度論》,大正25.125上--中)

  龍樹菩薩以佛經有“易了義”,和“深遠難解義”,說明世尊爲應機設教的方便,故佛經有了義說和不了義說;因此龍樹立了四種悉檀,通攝當時的佛說29。而無著菩薩亦有相同看法,如說:“複有四種意趣,四種祕密,一切佛言應隨決了。”30

  這兩位菩薩,應是有見于當時佛教流行的現象,故爾提出抉擇貫攝所有經教的方法,若佛教學人能善解其義,定能維護佛法的純正,以及僧伽清淨的形象。而大衆部的說法,則易流演至“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入佛法中”(大正25.66中)的結論,乃至把世尊應機設教的方便,也都當作真實,如此,則後期大乘佛法流于“佛梵一如”,也不是沒有軌迹可循的!

  叁、一音說法

  《異部宗輪論》說:大衆部主張“佛以一音說一切法”;有部則認爲“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31。

   有部的婆沙論者舉《毗奈耶》中,世尊爲四天王說法事爲例:佛先以聖語說四聖谛,四天王中,二天王得解,二天王不解。佛更爲二天王以南印度邊國語言說四聖谛,二天王中,一得解,一不解。佛複作蔑戾車語說,時四天王盡得解(大正27.410上;32)。所以,有部認爲:“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佛陀說法時,是視與會大衆的語言不同,而以各…

《讀《大毗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佛陀觀(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