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吾所敢为也。与之言四谛。则曰。彼小乘耳。不足为也。与之言四禅八定。则曰。彼外道所习耳。何足齿也。与之言人道。则茫不知君臣父子之分。仁义礼智之行也。嗟乎。吾人不知何物也。然而好高慕远。动以口耳为借资。竟不知吾佛救人出世。以离欲之行为第一也。故曰。离欲寂静。最为第一。以余生人道。不越人乘。故幼师孔子。以知人欲为诸苦本。志离欲行。故少师老庄。以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知十界唯心之影响也。故归命佛。
论宗趣
老氏所宗。虚无大道。即楞严所谓晦昧为空。八识精明之体也。然吾人迷此妙明一心。而为第八阿赖耶识。依此而有七识为生死之根。六识为造业之本。变起根身器界生死之相。是则十界圣凡。统皆不离此识。但有执破染净之异耳。以欲界凡夫。不知六尘五欲境界。唯识所变。乃依六识分别。起贪爱心。固执不舍。造种种业。受种种苦。所谓人欲横流。故孔子设仁义礼智教化为堤防。使思无邪。姑舍恶而从善。至若定名分。正上下。然其道未离分别。即所言静定工夫。以唯识证之。斯乃断前六识分别邪妄之思。以祛斗诤之害。而要归所谓妙道者。乃以七识为指归之地。所谓生机道原。故曰生生之谓易。是也。至若老氏以虚无为妙道。则曰谷神不死。又曰死而不亡者寿。又曰生生者不生。且其教。以绝圣弃智。忘形去欲为行。以无为为宗极。斯比孔则又进。观生机深脉。破前六识分别之执。伏前七识生灭之机。而认八识精明之体。即楞严所谓罔象虚无。微细精想者。以为妙道之源耳。故曰。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其以此识乃全体无明。观之不透。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以此识体。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故曰。玄之又玄。而称之曰妙道。以天地万物。皆从此中变现。故曰。天地之根。众妙之门。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庄称自然。且老。乃中国之人也。未见佛法。而深观至此。可谓捷疾利根矣。借使一见吾佛。而印决之。岂不顿证真无生耶。吾意西涉流沙。岂无谓哉。大段此识。深隐难测。当佛未出世时。西域九十六种。以六师为宗。其所立论。百什。至于得神通者甚多。其书又不止此方之老庄也。洎乎吾佛出世。灵山一会。英杰之士。皆彼六师之徒。且其见佛。不一言而悟。如良马见鞭影而行。岂非昔之工夫有在。但邪执之心未忘。故今见佛。只在点化之闲。以破其执耳。故佛说法。原无赘语。但就众生所执之情。随宜而击破之。所谓以楔出楔者。本无实法与人也。至于楞严会上。微细披剥。次第征辩。以破因缘自然之执。以断凡夫外道二乘之疑。而看教者。不审乎此。但云彼西域之人耳。此东土之人也。人有彼此。而佛性岂有二耶。且吾佛为三界之师。四生之父。岂其说法。止为彼方之人。而此十万里外。则绝无分耶。然而一切众生。皆依八识。而有生死坚固我执之情者。岂只彼方众生有执。而此方众生无之耶。是则此第八识。彼外道者。或执之为冥谛。或执之为自然。或执之为因缘。或执之为神我。即以定修心。生于梵天。而执之为五现涅槃。或穷空不归。而入无色界天。伏前七识生机不动。进观识性。至空无边处。无所有处。以极非非想处。此乃界内修心。而未离识性者。故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者。是也。至于界外声闻。已灭三界见思之惑。已断三界生死之苦。已证无为寂灭之乐。八识名字尚不知。而亦认为涅槃。将谓究竟宁归之地。且又亲从佛教得度。犹费吾佛四十年弹诃淘汰之功。至于法华会上。犹怀疑佛之意。谓以小乘而见济度。虽地上菩萨。登七地已。方舍此识。而犹异熟未空。由是观之。八识为生死根本。岂浅浅哉。故曰。一切世闲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正此之谓也。噫。老氏生人闲世。出无佛世。而能穷造化之原。深观至此。即其精进工夫。诚不易易。但未打破生死窠堀耳。古德尝言。孔助于戒。以其严于治身。老助于定。以其精于忘我。二圣之学。与佛相须而为用。岂徒然哉。据实而论。执孔者涉因缘。执老者堕自然。要皆未离识性。不能究竟一心故也。佛则离心意识。故曰。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方彻一心之原耳。此其世出世法之分也。佛所破正不止此。即出世三乘。亦皆在其中。世人但见庄子。诽尧舜。薄汤武。诋訾孔子之徒。以为惊异。若闻世尊诃斥二乘。以为焦芽败种。悲重菩萨。以为佛法阐提。又将何如耶。然而佛诃二乘。非诃二乘。诃执二乘之迹者。欲其舍小趣大也。所谓庄诋孔子。非诋孔子。诋学孔子之迹者。欲其绝圣弃智也。要皆遣情破执之谓也。若果情忘执谢。其将把臂而游妙道之乡矣。方且欢忻至乐之不暇。又何庸夫愦愦哉。华严地上菩萨。于涂灰事火卧棘投针之俦。靡不现身其中。与之作师长也。苟非佛法。又何令彼入佛法哉。故彼六师之执帜。非佛不足以拔之。吾意老庄之大言。非佛法不足以证向之。信乎游戏之谈。虽老师宿学。不能自解免耳。今以唯心识观。皆不出乎影响矣。
此论创意。盖予居海上。时万历戊子冬。乞食王城。尝与洞观居士夜谈所及。居士大为抚掌。庚寅夏日。始命笔焉。藏之既久。向未拈出。甲午冬。随缘王城。拟请益于弱侯焦太史。不果。明年乙未春。以弘法罹难。其草业已遗之海上矣。仍遣侍者。往残简中搜得之。秋蒙 恩遣雷阳。达观禅师。由匡庐杖策候予于江上。冬十一月。予方渡江。晤师于旅泊庵。夜坐出此。师一读三叹曰。是足以祛长迷也。即命弟子如奇。刻之以广法施。予固止之。戊戌夏。予寓五羊时。与诸弟子结制垒壁闲。为众演楞严宗旨。门人宝贵。见而叹喜。愿竭力成之。以卒业焉。噫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此区区片语。诚不足为法门重轻。创意于十年之前。而克成于十年之后。作之于东海之东。而行之于南海之南。岂机缘偶会而然耶。道与时也。庸可强乎。然此盖因观老庄而作也。故以名论。万历戊戌除日。憨山道人清。书于楞伽室。
病后俗冗。近始读 大制曹溪通志。及观老庄影响论等书。深为叹服。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及孔子人乘之圣。老子天乘之圣。佛能圣能凡。能人能天之圣。如此之类。百世不易之论也。起原再稽颡。
道德经解发题
发明宗旨
老氏所宗。以虚无自然为妙道。此即楞严所谓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者是已。此正所云。八识空昧之体也。以其此识。最极幽深。微妙难测。非佛不足以尽之。转此。则为大圆镜智矣。菩萨知此。以止观而破之。尚有分证。至若声闻不知。则取之为涅槃。西域外道梵志不知。则执之为冥谛。此则以为虚无自然妙道也。故经曰。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外道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佳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此言识精元明。即老子之妙道也。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由其此体。至虚至大。故非色。以能生诸缘。故非空。不知天地万物。皆从此识变现。乃谓之自然。由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故谓之妙。至精不杂。故谓之真。天地坏而此体不坏。人身灭。而此性常存。故谓之常。万物变化。皆出于此。故谓之天地之根众妙之门。凡遇书中所称真常玄妙虚无大道等语。皆以此印证之。则自有归趣。不然。则茫若捕风捉影矣。故先示于此。临文不烦重出。
发明趣向
愚谓看老庄者。先要熟览教乘。精透楞严。融会吾佛破执之论。则不被他文字所惑。然后精修静定。工夫纯熟。用心微细。方见此老工夫苦切。然要真真实实。看得身为苦本。智为累根。自能隳形释智。方知此老真实受用至乐处。更须将世事一一看破。人情一一觑透。虚怀处世。目前无有丝毫障碍。方见此老真实逍遥快活。广大自在。俨然一无事道人。然后不得已而应世。则不费一点气力。端然无为而治。观所以教孔子之言可知已。庄子一书。乃老子之注疏。故愚所谓老之有庄。如孔之有孟。是知二子所言。皆真实话非大言也。故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而世之谈二子者。全不在自己工夫体会。只以语言文字之乎者也而拟之。故大不相及。要且学疏狂之态者有之。而未见有以静定工夫而入者。此其所谓知我者希矣。冀亲二子者。当作如是观。
发明工夫
老子一书。向来解者例以虚无为宗。及至求其入道工夫。茫然不知下手处。故予于首篇。将观无观有一观字。为入道之要。使学者易入。然观照之功最大。三教圣人。皆以此示人。孔子则曰知止而后有定。又曰明明德。然知明即了悟之意。佛言止观。则有三乘止观。人天止观。浅深之不同。若孔子乃人乘止观也。老子乃天乘止观也。然虽三教止观。浅深不同。要其所治之病。俱以先破我执为第一步工夫。以其世人。尽以我之一字为病根。即智愚贤不肖。汲汲功名利禄之场。图为百世子孙之计。用尽机智。总之皆为一身之谋。如佛言诸苦所因。贪欲为本。皆为我故。老子亦曰。贵大患若身。以孔圣为名教宗主。故对中下学人。不敢轻言破我执。唯对颜子。则曰克己。其余但言正心诚意修身而已。然心既正。意既诚。身既修。以此施于君臣父子之间。各尽其诚。即此是道。所谓为名教设也。至若绝圣弃智。无我之旨。乃自受用地。亦不敢轻易举似于人。唯引而不发。所谓若圣于仁。则吾岂敢。又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至…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41-45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