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弟子为数不少。一天,当他在林中煮染法衣袈裟时,附近一位主人出门寻找丢失的牛犊,见林间炊烟缭绕,就顺此方向来到近前。他看到一位比丘正在生火,便问:“你在做什么?”
日瓦德答言:“我在煮染法衣。”
主人打开锅盖一看,发现煮的根本不是什么法衣,而是肉。比丘自己也惊讶地看见了锅里的肉。(他明明没偷过牛犊,但业力现前也无可奈何。)
主人推推搡搡把他带到国王面前,呈禀道:“这位比丘偷了我的牛犊,请国王惩治。”国王不问事情始末,便将比丘打入了监牢。
几天之后,主人家的母牛自己找回了牛犊,于是主人特别后悔,又急急忙忙来到国王面前说:“那位比丘没有偷牛犊,请求国王释放他。”但国王因为事务繁忙,在六个月里忘了此事。
后来比丘的许多获得神变的弟子,从空中飞来,到国王面前禀告:“这位比丘是我们的师父,他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是清白的,请国王放了他!”
这时国王才想起来,于是亲自去释放。当看到比丘满脸憔悴、吃尽苦头的样子,国王万分懊悔地说:“此事延误已久,我真是造了滔天大罪。”
比丘说:“您没有错,是我自作自受。”
国王问:“您以前到底造了什么业?”
比丘讲述道:“我往昔曾转生为一名盗贼,当时偷了一头牛犊,被主人紧追不放。到了林间,我惊慌之余,就将牛犊扔在一位正在入定的独觉面前,却给独觉带来入狱六天的厄运。因为这一恶业的异熟果,使我在多生累世中感受恶趣之苦,今生也受到这样的苦难。不过,这是最后一次的果报了。”
汉地的《杂宝藏经》中,我也看到过这个故事,情节大致相同,只是时间上略有出入。它是怎么讲的呢?从前有个阿罗汉叫离越,他门下有五百弟子,都得到了圣者果位。有一天,他在煮法衣时,有个人丢了牛,到他面前打开锅一看,法衣自然变成牛皮,所煮的染草变成牛肉,染汁变成了血。牛的主人见了,把他绑到国王那里,国王将其关入监狱,天天做饲马除粪等低劣之事,长达十二年之久。
离越阿罗汉的弟子,见上师突然失踪了,就用神通观察他去了哪里,但这么多年来始终找不到。直至十二年后,离越阿罗汉的业力慢慢尽了,一位弟子才发现他在国王的监狱里,便飞到皇宫,要求国王释放此人。
国王派人去监狱查看,但除了看到一个身体憔悴、须发极长的人外,没有发现出家人的影子。国王把这个消息告诉那个弟子,那弟子对国王说:“您最好去监狱宣布:出家人全部得以释放。”国王遵照他的要求,颁布了这个法令。离越阿罗汉此时因业力清净,须发自落、袈裟著身,飞入虚空,示现十八种神变神通。
国王见了叹未曾有,在他面前五体投地,开始忏悔。离越阿罗汉说:“国王,您没有错,这是我自己的业力现前。”
国王问是什么业力。他回答说:“往昔我丢了一头牛,寻找时在山里见到一位独觉,我就于一日一夜中诬陷是他偷了牛。以此因缘,我在恶趣中受了无量痛苦。如今虽已得阿罗汉果,但仍要遭受这样的果报。[6]”
因此,大家对因果务必要小心。这里之所以引用许多圣者的公案,就是在提醒我们:连世间上非常伟大的阿罗汉、菩萨、佛陀,显现上也会感受果报,何况是我们凡夫人了?有些人说“显现不一定是真实的”,但轮回也是一种显现,没吃饭会饿也是一种显现,你遇到痛苦也是一种显现,在这样的显现面前,因果确实是不虚的。
常有人说:“一切皆空,造恶也没有什么!”这种论调特别过分。要知道,尽管一切法是空性的,但对我们而言,根本没有像目犍连那样的境界,既然目犍连都难逃因果,那我们会不会受因果支配呢?肯定会。我到一些城市去时,经常见个别佛教徒盲目地赞叹上师:“哎呀,您造点业肯定没事,您吃肉肯定对众生有利,您杀生肯定是超度,我相信您!”但是你的相信、上师的恶行,不一定能真正超越轮回。因此,在取舍因果方面,每个人一定要谨慎。假如你不是成就者就随便吃肉、喝酒抽烟、杀盗淫妄无恶不作,最终只能是自作自受,此外绝没有其他的路。
对于这些,智者特别害怕,愚者却根本不在乎,这就是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差别。诚如佛经所言:“愚夫乐作罪,智者心常怖,由具彼正慧,见诸恶险难。”愚夫喜欢造罪,智者却对此心怀畏惧,为什么呢?因为他具有因果正见的智慧,完全能看到造恶业的危险性。就像有一定智慧的人,深知不能贪污犯法,不然锒铛入狱会后悔莫及。然遗憾的是,如今在这个世间上,很多众生愚昧无知,不知造恶业会招致痛苦,或者由于因果见解不深,他们表面上知道,却常常明知故犯,这是相当可怕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有因果正见!
再来讲讲菩萨受报的实例:从前,龙猛菩萨从龙宫等他方世界中,迎请了许多般若经典在人间广弘。此举令魔王波旬火冒三丈,为了加害龙猛菩萨,他投入乐行王后的腹中,成了乐行国王的一名太子,名叫具力。
有一天,母后送给具力太子一件精美别致、五彩锦缎的无缝衣[7]。太子说:“我现在还不穿,等到继承王位时,再穿不迟。”
母后说:“你恐怕没有这个机会了。本来,国王驾崩之后,理当要由太子登基。可因为你父王和龙猛菩萨成就了金丹术,生命是一体的,只要龙猛菩萨没有圆寂,你父王就不会离开人世。而龙猛菩萨已获得了寿命自在,如果他愿意住世,就没有圆寂的时候[8]。正因为如此,你的许多兄长都没能继位,就已经死去了。”
太子特别着急,问:“那有什么妙计吗?”
母后出主意道:“龙猛阿阇黎是一位菩萨,倘若你向他索要头颅,他必定会施舍,除此之外也无计可施。”
于是,太子迫不及待地来到龙猛菩萨面前,索要他的头颅。龙猛菩萨心想:“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无数次地将头颅等布施给众生,我也应如是追循佛陀的足迹。为了慑服魔王波旬,为了利益后代众生,为了诸大佛子能生起勇气,我应当行此布施。”想到这里,他爽快地答应了太子的要求。
太子喜不自禁,立刻挥起宝剑奋力砍去。但无论怎样,宝剑都好像在虚空中舞动一样,根本无法砍断菩萨的头颅。
龙猛菩萨和蔼地告诉他:“我五百世前,已完全清净了兵器砍割的异熟果报,所以用兵器无法砍断我的头。但我往昔割吉祥草时杀害小虫的果报还没彻底清净,你用吉祥草可以割断我的头。”太子就采了一根吉祥草,去割菩萨的头时,头颅果然当下落地。
这时,只见鲜血化为了白色的乳汁,龙猛菩萨的头颅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我今往生极乐刹,将来亦入此身体——[9]”太子害怕他的头颅和身体再重新愈合,就把头颅拿到很远的地方,途中被一位罗刹女抢走了……后因龙猛菩萨成就了金丹术,其法体与头颅都化成了山。觉囊派的多罗那他尊者,在《密宗大成就者奇传》中说:两山之间刚开始有四由旬远,慢慢地,中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如今只有一闻距左右。关于这事,他的上师也亲眼见过。
在这两座山上,后人为了纪念,还修有殿堂。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南方时,有一天我们路经此地,附近有座特别大的水库,水库的两边指向两座山——龙猛菩萨的头和身体。当时我们时间比较紧,就没有去跟前,只是远远地看了。(不知我们学院去印度的人多不多?很多人到那里都迷迷糊糊的,只去一下金刚座就回来了。)
以上这个公案说明,龙猛菩萨虽为一地菩萨,但他的圆寂也跟前世业力有关。所以,我们平时不论遭遇什么,哪怕是两个人在打架时,一个人拿石头把你头砸个窟窿,鲜血喷涌而出,这肯定也跟前世脱不了干系。
前不久,我们学院的一位堪布去印度,回来的途中车翻了,差点要了他的命。他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在半昏迷的状态中,再三提醒旁边的人:“你们千万不要惩罚司机,如果我死了,跟他没有任何关系!”这确实是佛教徒该做的事。否则,若换成一般的世间人,肯定会把死因怪在别人头上,指责司机的技术有问题。尤其是一些落后地区,现在存有各种劣习,就算自己擦伤一点点,也会竭力去找对方的麻烦。而我们作为大乘行人,当身体受到伤害时,最好不要去怪罪别人。即使别人故意用刀砍你、用棍棒打你的头,你也应意识到是自己的错:“我以前肯定这样对过你,没事没事,谢谢你帮我消业!”其实不管是圣者还是凡夫,所造的业迟早都会落到自己头上,永远不会耗尽。因此,在遇到这类事情时,我们应当有这种观念。
然而,有些人根本不管这一套,就算别人根本没错,错完全在自己,也一定要找别人算账,这就是不懂因果所致。实际上,《佛说兴起行经》说过:“世人所作行,或作善恶事,此行还归身,终不朽败亡。”世间人所做的任何行为,善也好、恶也好,终究果报会归于自身,始终不会虚耗。所以,你在感受果报时,不该认为是别人不对,要知道是自己的错!
总之,大家要好好地想一想:像圣者尚且要感受业力的果报,我们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中,所造的恶业不计其数,那以后要受的报应更不用说了。况且我们现在仍执迷不悟地积累恶业,真不知何时才能从轮回中解脱。不要说解脱,仅仅是脱离恶趣,恐怕也不太容易。
就如同一个农民,无论种的是苦种子、甜种子,既然已经种下了,其果必定会相应成熟。同样,我们不管是害人还是帮人,业既然已造下了,最终果报定会出现。《别译杂阿含经》也说:“譬如下种子,随种得果报,汝今种苦子,后必还自受。”可见,善和恶分别是快乐、痛苦的来源。但如今很多人非常愚痴,根本不明白这一点,这是相当遗憾的!
故我们作为修行人,先要通过闻思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然后随时随地要谨小慎微,即使是微乎其微的罪业,也要尽心尽力予以杜绝;哪怕是微不…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十九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