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弟子爲數不少。一天,當他在林中煮染法衣袈裟時,附近一位主人出門尋找丟失的牛犢,見林間炊煙缭繞,就順此方向來到近前。他看到一位比丘正在生火,便問:“你在做什麼?”
日瓦德答言:“我在煮染法衣。”
主人打開鍋蓋一看,發現煮的根本不是什麼法衣,而是肉。比丘自己也驚訝地看見了鍋裏的肉。(他明明沒偷過牛犢,但業力現前也無可奈何。)
主人推推搡搡把他帶到國王面前,呈禀道:“這位比丘偷了我的牛犢,請國王懲治。”國王不問事情始末,便將比丘打入了監牢。
幾天之後,主人家的母牛自己找回了牛犢,于是主人特別後悔,又急急忙忙來到國王面前說:“那位比丘沒有偷牛犢,請求國王釋放他。”但國王因爲事務繁忙,在六個月裏忘了此事。
後來比丘的許多獲得神變的弟子,從空中飛來,到國王面前禀告:“這位比丘是我們的師父,他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是清白的,請國王放了他!”
這時國王才想起來,于是親自去釋放。當看到比丘滿臉憔悴、吃盡苦頭的樣子,國王萬分懊悔地說:“此事延誤已久,我真是造了滔天大罪。”
比丘說:“您沒有錯,是我自作自受。”
國王問:“您以前到底造了什麼業?”
比丘講述道:“我往昔曾轉生爲一名盜賊,當時偷了一頭牛犢,被主人緊追不放。到了林間,我驚慌之余,就將牛犢扔在一位正在入定的獨覺面前,卻給獨覺帶來入獄六天的厄運。因爲這一惡業的異熟果,使我在多生累世中感受惡趣之苦,今生也受到這樣的苦難。不過,這是最後一次的果報了。”
漢地的《雜寶藏經》中,我也看到過這個故事,情節大致相同,只是時間上略有出入。它是怎麼講的呢?從前有個阿羅漢叫離越,他門下有五百弟子,都得到了聖者果位。有一天,他在煮法衣時,有個人丟了牛,到他面前打開鍋一看,法衣自然變成牛皮,所煮的染草變成牛肉,染汁變成了血。牛的主人見了,把他綁到國王那裏,國王將其關入監獄,天天做飼馬除糞等低劣之事,長達十二年之久。
離越阿羅漢的弟子,見上師突然失蹤了,就用神通觀察他去了哪裏,但這麼多年來始終找不到。直至十二年後,離越阿羅漢的業力慢慢盡了,一位弟子才發現他在國王的監獄裏,便飛到皇宮,要求國王釋放此人。
國王派人去監獄查看,但除了看到一個身體憔悴、須發極長的人外,沒有發現出家人的影子。國王把這個消息告訴那個弟子,那弟子對國王說:“您最好去監獄宣布:出家人全部得以釋放。”國王遵照他的要求,頒布了這個法令。離越阿羅漢此時因業力清淨,須發自落、袈裟著身,飛入虛空,示現十八種神變神通。
國王見了歎未曾有,在他面前五體投地,開始忏悔。離越阿羅漢說:“國王,您沒有錯,這是我自己的業力現前。”
國王問是什麼業力。他回答說:“往昔我丟了一頭牛,尋找時在山裏見到一位獨覺,我就于一日一夜中誣陷是他偷了牛。以此因緣,我在惡趣中受了無量痛苦。如今雖已得阿羅漢果,但仍要遭受這樣的果報。[6]”
因此,大家對因果務必要小心。這裏之所以引用許多聖者的公案,就是在提醒我們:連世間上非常偉大的阿羅漢、菩薩、佛陀,顯現上也會感受果報,何況是我們凡夫人了?有些人說“顯現不一定是真實的”,但輪回也是一種顯現,沒吃飯會餓也是一種顯現,你遇到痛苦也是一種顯現,在這樣的顯現面前,因果確實是不虛的。
常有人說:“一切皆空,造惡也沒有什麼!”這種論調特別過分。要知道,盡管一切法是空性的,但對我們而言,根本沒有像目犍連那樣的境界,既然目犍連都難逃因果,那我們會不會受因果支配呢?肯定會。我到一些城市去時,經常見個別佛教徒盲目地贊歎上師:“哎呀,您造點業肯定沒事,您吃肉肯定對衆生有利,您殺生肯定是超度,我相信您!”但是你的相信、上師的惡行,不一定能真正超越輪回。因此,在取舍因果方面,每個人一定要謹慎。假如你不是成就者就隨便吃肉、喝酒抽煙、殺盜淫妄無惡不作,最終只能是自作自受,此外絕沒有其他的路。
對于這些,智者特別害怕,愚者卻根本不在乎,這就是智者與愚者之間的差別。誠如佛經所言:“愚夫樂作罪,智者心常怖,由具彼正慧,見諸惡險難。”愚夫喜歡造罪,智者卻對此心懷畏懼,爲什麼呢?因爲他具有因果正見的智慧,完全能看到造惡業的危險性。就像有一定智慧的人,深知不能貪汙犯法,不然锒铛入獄會後悔莫及。然遺憾的是,如今在這個世間上,很多衆生愚昧無知,不知造惡業會招致痛苦,或者由于因果見解不深,他們表面上知道,卻常常明知故犯,這是相當可怕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有因果正見!
再來講講菩薩受報的實例:從前,龍猛菩薩從龍宮等他方世界中,迎請了許多般若經典在人間廣弘。此舉令魔王波旬火冒叁丈,爲了加害龍猛菩薩,他投入樂行王後的腹中,成了樂行國王的一名太子,名叫具力。
有一天,母後送給具力太子一件精美別致、五彩錦緞的無縫衣[7]。太子說:“我現在還不穿,等到繼承王位時,再穿不遲。”
母後說:“你恐怕沒有這個機會了。本來,國王駕崩之後,理當要由太子登基。可因爲你父王和龍猛菩薩成就了金丹術,生命是一體的,只要龍猛菩薩沒有圓寂,你父王就不會離開人世。而龍猛菩薩已獲得了壽命自在,如果他願意住世,就沒有圓寂的時候[8]。正因爲如此,你的許多兄長都沒能繼位,就已經死去了。”
太子特別著急,問:“那有什麼妙計嗎?”
母後出主意道:“龍猛阿阇黎是一位菩薩,倘若你向他索要頭顱,他必定會施舍,除此之外也無計可施。”
于是,太子迫不及待地來到龍猛菩薩面前,索要他的頭顱。龍猛菩薩心想:“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無數次地將頭顱等布施給衆生,我也應如是追循佛陀的足迹。爲了懾服魔王波旬,爲了利益後代衆生,爲了諸大佛子能生起勇氣,我應當行此布施。”想到這裏,他爽快地答應了太子的要求。
太子喜不自禁,立刻揮起寶劍奮力砍去。但無論怎樣,寶劍都好像在虛空中舞動一樣,根本無法砍斷菩薩的頭顱。
龍猛菩薩和藹地告訴他:“我五百世前,已完全清淨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所以用兵器無法砍斷我的頭。但我往昔割吉祥草時殺害小蟲的果報還沒徹底清淨,你用吉祥草可以割斷我的頭。”太子就采了一根吉祥草,去割菩薩的頭時,頭顱果然當下落地。
這時,只見鮮血化爲了白色的乳汁,龍猛菩薩的頭顱發出振聾發聩的聲音:“我今往生極樂刹,將來亦入此身體——[9]”太子害怕他的頭顱和身體再重新愈合,就把頭顱拿到很遠的地方,途中被一位羅刹女搶走了……後因龍猛菩薩成就了金丹術,其法體與頭顱都化成了山。覺囊派的多羅那他尊者,在《密宗大成就者奇傳》中說:兩山之間剛開始有四由旬遠,慢慢地,中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如今只有一聞距左右。關于這事,他的上師也親眼見過。
在這兩座山上,後人爲了紀念,還修有殿堂。以前上師如意寶去印度南方時,有一天我們路經此地,附近有座特別大的水庫,水庫的兩邊指向兩座山——龍猛菩薩的頭和身體。當時我們時間比較緊,就沒有去跟前,只是遠遠地看了。(不知我們學院去印度的人多不多?很多人到那裏都迷迷糊糊的,只去一下金剛座就回來了。)
以上這個公案說明,龍猛菩薩雖爲一地菩薩,但他的圓寂也跟前世業力有關。所以,我們平時不論遭遇什麼,哪怕是兩個人在打架時,一個人拿石頭把你頭砸個窟窿,鮮血噴湧而出,這肯定也跟前世脫不了幹系。
前不久,我們學院的一位堪布去印度,回來的途中車翻了,差點要了他的命。他以爲自己就要死了,在半昏迷的狀態中,再叁提醒旁邊的人:“你們千萬不要懲罰司機,如果我死了,跟他沒有任何關系!”這確實是佛教徒該做的事。否則,若換成一般的世間人,肯定會把死因怪在別人頭上,指責司機的技術有問題。尤其是一些落後地區,現在存有各種劣習,就算自己擦傷一點點,也會竭力去找對方的麻煩。而我們作爲大乘行人,當身體受到傷害時,最好不要去怪罪別人。即使別人故意用刀砍你、用棍棒打你的頭,你也應意識到是自己的錯:“我以前肯定這樣對過你,沒事沒事,謝謝你幫我消業!”其實不管是聖者還是凡夫,所造的業遲早都會落到自己頭上,永遠不會耗盡。因此,在遇到這類事情時,我們應當有這種觀念。
然而,有些人根本不管這一套,就算別人根本沒錯,錯完全在自己,也一定要找別人算賬,這就是不懂因果所致。實際上,《佛說興起行經》說過:“世人所作行,或作善惡事,此行還歸身,終不朽敗亡。”世間人所做的任何行爲,善也好、惡也好,終究果報會歸于自身,始終不會虛耗。所以,你在感受果報時,不該認爲是別人不對,要知道是自己的錯!
總之,大家要好好地想一想:像聖者尚且要感受業力的果報,我們無始以來漂泊在輪回中,所造的惡業不計其數,那以後要受的報應更不用說了。況且我們現在仍執迷不悟地積累惡業,真不知何時才能從輪回中解脫。不要說解脫,僅僅是脫離惡趣,恐怕也不太容易。
就如同一個農民,無論種的是苦種子、甜種子,既然已經種下了,其果必定會相應成熟。同樣,我們不管是害人還是幫人,業既然已造下了,最終果報定會出現。《別譯雜阿含經》也說:“譬如下種子,隨種得果報,汝今種苦子,後必還自受。”可見,善和惡分別是快樂、痛苦的來源。但如今很多人非常愚癡,根本不明白這一點,這是相當遺憾的!
故我們作爲修行人,先要通過聞思明白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然後隨時隨地要謹小慎微,即使是微乎其微的罪業,也要盡心盡力予以杜絕;哪怕是微不…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