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间颜料绘成的表相坛城,而真正的坛城,你看——”说着,手指虚空,一弹指间,空中显出了胜乐金刚六十二本尊坛城。此时,上师与诸佛皆赐他密名为“笑金刚”。之后,上师所有的灌顶与窍诀以满瓶倾泻的方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上师还告诉他:“你初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你是有根器的弟子。你把我给的酒都喝完了,把田耕得一点不剩,这是你将领受窍诀成为法器,达到圆满证悟的征兆;后来你供养我一个四角铜锅形的灯盏,这表示你将成为我四大弟子之一;你用空器来供养我,表示将来在修行时会遭受饥饿的痛苦;我为了使你的后半生得大受用,使有根器的弟子依窍诀精要生起喜乐,就在空器中装满酥油,燃成明灯;为了使你的名声遍于十方,我敲灯让它发出响声。”
从此,米拉日巴得到上师的窍诀之后,历尽千万苦行,修持正法,终于获得了共同和殊胜的成就……
米拉日巴的这个传记,不仅在藏族、汉族中广为流传,而且英美等国的修行人,对此也特别特别有信心。世界上各种传记不胜枚举,但这本之所以能影响成千上万的人,肯定有一种加持和不共的缘起。
其实,藏地、印度、汉地曾出世的无数大成就者,都是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完完全全依教奉行,最后与上师意趣成为无二无别的。所以,我们要想得到成就的话,依止上师非常关键。
《事师五十颂》的作者跋维谛瓦,是特别精通佛法的人,但最初没有弘法利生的机会,于是他就离开寺院,想去东方朝拜一尊度母像。途中乘船过海时,他被劫持到了一个海岛上。他很想回印度去,可不知道离开的方法,就每天向度母祈祷。终有一天,度母在梦中指示说:“你想去什么地方,头就朝什么方向睡。”
他按度母的指示回故乡后,发现寺院有了很大变化,同时代的人许多都圆寂了,年轻的又不认识他。于是他对岛上的人生起嗔心,认为是他们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就修法结手印指向海岛。海岛顿时发生地震,整个陷入大海之中。
做完以后,他立刻就后悔了,于是准备从故乡磕头到文殊菩萨的圣地,通过苦行来忏悔恶业。这时度母出现在他的梦中,告诉他:“你即使这样做,也消不了你的罪业。但是,如果你用多年修行的经验,抉择出成佛最快的一条道路,用来指导未来众生,让他们能快速成就,这个功德就能抵消你的恶业!”
随后,他经过多次闭关修法、思维抉择,终于找到了一条最快的成佛之路——如理依止上师。他把依师的具体内容撰写出来,这就是《事师五十颂》。表面上它只有五十个颂词,但实际上,依靠它能迅速清净罪业,成就无上菩提。
可见,依止善知识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非常重要。《大悲经》云:“若有说法者,及听佛正法,二俱得福多,能见诸仙幢。”所以,我们对上师的一切言谈举止,绝不能视为颠倒,也万万不可怀有狡猾之心,务必要以正直的秉性,老老实实依止上师。否则,对上师仅仅说一句小小的妄语,罪业也极其严重。
从前,印度的阿阇黎佛智[3],摄受了众多眷属。有一次他正在说法时,看到上师以乞丐的形象来到面前,穿得破破烂烂的。他觉得在大庭广众中礼敬这样的上师,实在太丢脸了,就装作没有看见。直到下午传法结束后,他才去拜见上师,并恭敬顶礼。
上师希望他对刚才的行为忏悔,以消除由此产生的业障,就问:“刚才为什么不顶礼?”
他没有体悟到上师的苦心,反而掩饰说:“当时我没有看见上师。”话音刚落,他的眼珠就掉落到了地上。后来他请求上师宽恕,并说了实话。蒙受上师加持后,他的眼睛才得以恢复。
佛智在最初依止上师时,也曾因傲慢而出现过违缘:当时,他想去五台山拜见文殊菩萨,路上遇到一个在家僧人,法衣缠在头上,和一个丑女在田里耕耘,旁边还有一条肮脏的白色母狗。晚上他在他们家借宿,并拿出《密集金刚续》开始诵读。每每念到心存怀疑之处,丑女便一脸不悦。他这才察觉到她不是一般人,于是心生惭愧,请她解除自己的怀疑。
她说:“我不能解除你的怀疑。那个在家僧人精通《密集金刚续》。”
过了一会儿,那僧人喝得醉醺醺地回来了。此时,他已断除了邪见,并知道这个僧人是在行持密宗的特殊行为,于是在他足下顶礼,请求解除自己的疑惑。
“可以。”在家僧人说,“不过,我先要给你灌顶。”随后,所有的本尊坛城都现前了,丑女和母狗也站在坛城前。
僧人问:“你想在谁面前得灌顶?是本尊还是我?”
佛智毫不犹豫地说:“在本尊面前。”
僧人说:“那好。”说完,他和丑女、母狗离开了这里。本尊当下也自行隐没,只留下了他一个人。此时,他才明白所有的坛城本尊,皆为上师的幻化。
另外,印度大成就者黑行大师,有一次和众多眷属航船渡海时,他想:“我的上师杂兰达热巴虽然是真正的成就者,但从世间的眷属、受用等方面来说,还是我更胜一筹。”刚刚生起这个念头,航船即刻沉入海中。在水中遇到极大的艰难时,他马上祈祷上师。上师亲自降临,解除了他的怖畏。
上师说:“因你生起了很大的傲慢心,所以得到这样的报应。实际上,我是没有致力于寻求眷属受用,否则,如果也将精力放在这上面,成为与你同样的人肯定不成问题。”
印度还有一个瑜伽士,他的上师是个平民,而他出身高贵,是婆罗门种姓,并成就了一些共同悉地,可自在地在空中飞行。有一次,他在空中飞行时,看到上师在下面讲法,就带着一颗傲慢心,故意从上师的头顶上飞过。结果当下坠落到地上,从此失去了飞行的能力。
还有阿难尊者,跟在佛身边那么久,其他人都证得阿罗汉果了,为什么他偏偏没有呢?原来,他前世在迦叶佛时代是一个太子的上师,因为特别傲慢,好多次都不愿意见迦叶佛。以此原因,今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也很难得到成就。
还有涅嘉那革玛绕,仅仅认为自己的智慧略胜上师一筹,即生便遭遇了七次危及生命的违缘。
此外,滚巴瓦格西有一位弟子,不论怎么修行,也无法生起修证功德。后来他请教格西,格西问:“你是不是做过不恭敬上师的事?”他回答:“确有此事。”格西告诉他,必须向上师真实地忏悔。于是他按格西所说,如法地忏悔之后,又去修行,便生起了修证功德。
其实作为弟子,这种傲慢心很容易生起。比如,上师显现上不懂建筑学、不懂数学,而你比较精通这个专业,就认为自己肯定超过了他。一旦生起这种念头,我们应立刻意识到:“上师肯定是懂的,只不过大智若愚,故意装得那么迷糊。”
若能对上师有不共的恭敬心,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因缘,也可以让自己开悟。汉地曾有个和尚,一次给师父提水洗澡,看到水已经够了,就顺手把剩下的水泼在地上。师父见状,气得大骂:“笨蛋,为什么要浪费一滴水!大小事物各有用处,何不活用?给树树也欢喜,给花花也欢喜,而且水也活着。”他听了以后,当下开悟,于是将法号改为“滴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滴水和尚。
要知道,上师的恩德非常大。往昔曾出世了数不清的佛陀,他们的大慈大悲也无法救度我们这些众生,直到现在,我们仍沉溺在轮回的大苦海中。如寂天菩萨云:“饶益众有情,无量佛已逝,然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昔日还涌现了不可思议的高僧大德,可我们因为业力深重、心不堪能,也没能成为他们慈悲观照的对境,甚至连见面的缘分都没有。
弥勒菩萨说过:“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根不获善。”天上虽然降下妙雨,但被烧坏的种子不可能发芽,同样,诸佛菩萨、善知识们虽来世间讲经说法,开演了无量法门,可我们因为根基不成熟,一点一滴的利益都得不到。所以,大家一定要让自己的心先得以堪能,否则,佛再伟大、上师再好,也不能真正度化自己。
如今佛法已到了末期,五浊横流,许多人虽然得了人身,却随不善业而转,不明取舍之理,犹如无依无靠的盲人漂泊在荒野中一样。此时,上师以无量悲心垂念我们,相应众生的不同缘分,以不同的身相现于世间,恩德确实不可思议。
尤其在利益我们时,上师不是用财物或地位等其他方法,而是用佛法进行饶益。《正法念处经》讲过:“若人能说法,利益于他人,其人如父母,示以涅槃城。”我觉得这个教证很好,若有人用说法来利益别人,实则与亲生父母的恩德一样。父母教给我们的是人生知识,而善知识则引导我们前往涅槃大城,让我们永远离开痛苦。
轮回确实是个大苦海,这一点,每个人应该都有不同的感受。不管你再怎么有福报,但没有摆脱生死的话,也不可能获得真实的快乐,就像不净室中绝不会有妙香一样。只有依止了善知识,依靠善知识潜移默化的引导,我们才能改变自相续,诚如《大悲经》所云:“若有众生,遇善知识,得生善心……所作皆善。”这样一来,自己才能得到究竟解脱。
所以,佛教的教义至关重要。现在很多世间人缺乏精神食粮,表面上似乎生活不错,但内心实际上并不幸福。而学院或寺院中的有些出家人,活着的时候特别洒脱,没有什么压力和顾虑,死了以后往生极乐世界。这种自在,城市里的人是很难感受到的。而这一切的来源是什么?就是如理依止善知识。
当然,依止善知识并不是让上师给你露一个微笑,说几句好话,或者仅仅作个加持。虽然这也是上师调化众生的方便,我们也不可否认,但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上师要给你开示取舍之理。只有这样,你的内心和行为才能有所改变,进而,对生活及外境才有一定的影响。
作为真正的善知识,其实密意与佛没什么差别,但行为却随顺我们凡夫人,同样也要吃饭、走路,就像刚才讲的马尔巴,特别生气的时候,显现上也会生嗔恨心,让弟子十分害怕。但你不能引用教证去指责上师:“您一刹那的嗔恨心,要毁灭多少善根啊!”要知道,上师的一切都是善巧方便,以此可摄受…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八十三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