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顔料繪成的表相壇城,而真正的壇城,你看——”說著,手指虛空,一彈指間,空中顯出了勝樂金剛六十二本尊壇城。此時,上師與諸佛皆賜他密名爲“笑金剛”。之後,上師所有的灌頂與竅訣以滿瓶傾瀉的方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上師還告訴他:“你初來的時候,我就知道你是有根器的弟子。你把我給的酒都喝完了,把田耕得一點不剩,這是你將領受竅訣成爲法器,達到圓滿證悟的征兆;後來你供養我一個四角銅鍋形的燈盞,這表示你將成爲我四大弟子之一;你用空器來供養我,表示將來在修行時會遭受饑餓的痛苦;我爲了使你的後半生得大受用,使有根器的弟子依竅訣精要生起喜樂,就在空器中裝滿酥油,燃成明燈;爲了使你的名聲遍于十方,我敲燈讓它發出響聲。”
從此,米拉日巴得到上師的竅訣之後,曆盡千萬苦行,修持正法,終于獲得了共同和殊勝的成就……
米拉日巴的這個傳記,不僅在藏族、漢族中廣爲流傳,而且英美等國的修行人,對此也特別特別有信心。世界上各種傳記不勝枚舉,但這本之所以能影響成千上萬的人,肯定有一種加持和不共的緣起。
其實,藏地、印度、漢地曾出世的無數大成就者,都是依止真正的善知識,完完全全依教奉行,最後與上師意趣成爲無二無別的。所以,我們要想得到成就的話,依止上師非常關鍵。
《事師五十頌》的作者跋維谛瓦,是特別精通佛法的人,但最初沒有弘法利生的機會,于是他就離開寺院,想去東方朝拜一尊度母像。途中乘船過海時,他被劫持到了一個海島上。他很想回印度去,可不知道離開的方法,就每天向度母祈禱。終有一天,度母在夢中指示說:“你想去什麼地方,頭就朝什麼方向睡。”
他按度母的指示回故鄉後,發現寺院有了很大變化,同時代的人許多都圓寂了,年輕的又不認識他。于是他對島上的人生起嗔心,認爲是他們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就修法結手印指向海島。海島頓時發生地震,整個陷入大海之中。
做完以後,他立刻就後悔了,于是准備從故鄉磕頭到文殊菩薩的聖地,通過苦行來忏悔惡業。這時度母出現在他的夢中,告訴他:“你即使這樣做,也消不了你的罪業。但是,如果你用多年修行的經驗,抉擇出成佛最快的一條道路,用來指導未來衆生,讓他們能快速成就,這個功德就能抵消你的惡業!”
隨後,他經過多次閉關修法、思維抉擇,終于找到了一條最快的成佛之路——如理依止上師。他把依師的具體內容撰寫出來,這就是《事師五十頌》。表面上它只有五十個頌詞,但實際上,依靠它能迅速清淨罪業,成就無上菩提。
可見,依止善知識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非常重要。《大悲經》雲:“若有說法者,及聽佛正法,二俱得福多,能見諸仙幢。”所以,我們對上師的一切言談舉止,絕不能視爲顛倒,也萬萬不可懷有狡猾之心,務必要以正直的秉性,老老實實依止上師。否則,對上師僅僅說一句小小的妄語,罪業也極其嚴重。
從前,印度的阿阇黎佛智[3],攝受了衆多眷屬。有一次他正在說法時,看到上師以乞丐的形象來到面前,穿得破破爛爛的。他覺得在大庭廣衆中禮敬這樣的上師,實在太丟臉了,就裝作沒有看見。直到下午傳法結束後,他才去拜見上師,並恭敬頂禮。
上師希望他對剛才的行爲忏悔,以消除由此産生的業障,就問:“剛才爲什麼不頂禮?”
他沒有體悟到上師的苦心,反而掩飾說:“當時我沒有看見上師。”話音剛落,他的眼珠就掉落到了地上。後來他請求上師寬恕,並說了實話。蒙受上師加持後,他的眼睛才得以恢複。
佛智在最初依止上師時,也曾因傲慢而出現過違緣:當時,他想去五臺山拜見文殊菩薩,路上遇到一個在家僧人,法衣纏在頭上,和一個醜女在田裏耕耘,旁邊還有一條肮髒的白色母狗。晚上他在他們家借宿,並拿出《密集金剛續》開始誦讀。每每念到心存懷疑之處,醜女便一臉不悅。他這才察覺到她不是一般人,于是心生慚愧,請她解除自己的懷疑。
她說:“我不能解除你的懷疑。那個在家僧人精通《密集金剛續》。”
過了一會兒,那僧人喝得醉醺醺地回來了。此時,他已斷除了邪見,並知道這個僧人是在行持密宗的特殊行爲,于是在他足下頂禮,請求解除自己的疑惑。
“可以。”在家僧人說,“不過,我先要給你灌頂。”隨後,所有的本尊壇城都現前了,醜女和母狗也站在壇城前。
僧人問:“你想在誰面前得灌頂?是本尊還是我?”
佛智毫不猶豫地說:“在本尊面前。”
僧人說:“那好。”說完,他和醜女、母狗離開了這裏。本尊當下也自行隱沒,只留下了他一個人。此時,他才明白所有的壇城本尊,皆爲上師的幻化。
另外,印度大成就者黑行大師,有一次和衆多眷屬航船渡海時,他想:“我的上師雜蘭達熱巴雖然是真正的成就者,但從世間的眷屬、受用等方面來說,還是我更勝一籌。”剛剛生起這個念頭,航船即刻沈入海中。在水中遇到極大的艱難時,他馬上祈禱上師。上師親自降臨,解除了他的怖畏。
上師說:“因你生起了很大的傲慢心,所以得到這樣的報應。實際上,我是沒有致力于尋求眷屬受用,否則,如果也將精力放在這上面,成爲與你同樣的人肯定不成問題。”
印度還有一個瑜伽士,他的上師是個平民,而他出身高貴,是婆羅門種姓,並成就了一些共同悉地,可自在地在空中飛行。有一次,他在空中飛行時,看到上師在下面講法,就帶著一顆傲慢心,故意從上師的頭頂上飛過。結果當下墜落到地上,從此失去了飛行的能力。
還有阿難尊者,跟在佛身邊那麼久,其他人都證得阿羅漢果了,爲什麼他偏偏沒有呢?原來,他前世在迦葉佛時代是一個太子的上師,因爲特別傲慢,好多次都不願意見迦葉佛。以此原因,今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也很難得到成就。
還有涅嘉那革瑪繞,僅僅認爲自己的智慧略勝上師一籌,即生便遭遇了七次危及生命的違緣。
此外,滾巴瓦格西有一位弟子,不論怎麼修行,也無法生起修證功德。後來他請教格西,格西問:“你是不是做過不恭敬上師的事?”他回答:“確有此事。”格西告訴他,必須向上師真實地忏悔。于是他按格西所說,如法地忏悔之後,又去修行,便生起了修證功德。
其實作爲弟子,這種傲慢心很容易生起。比如,上師顯現上不懂建築學、不懂數學,而你比較精通這個專業,就認爲自己肯定超過了他。一旦生起這種念頭,我們應立刻意識到:“上師肯定是懂的,只不過大智若愚,故意裝得那麼迷糊。”
若能對上師有不共的恭敬心,就算是一個小小的因緣,也可以讓自己開悟。漢地曾有個和尚,一次給師父提水洗澡,看到水已經夠了,就順手把剩下的水潑在地上。師父見狀,氣得大罵:“笨蛋,爲什麼要浪費一滴水!大小事物各有用處,何不活用?給樹樹也歡喜,給花花也歡喜,而且水也活著。”他聽了以後,當下開悟,于是將法號改爲“滴水”。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滴水和尚。
要知道,上師的恩德非常大。往昔曾出世了數不清的佛陀,他們的大慈大悲也無法救度我們這些衆生,直到現在,我們仍沈溺在輪回的大苦海中。如寂天菩薩雲:“饒益衆有情,無量佛已逝,然我因昔過,未得佛化育。”昔日還湧現了不可思議的高僧大德,可我們因爲業力深重、心不堪能,也沒能成爲他們慈悲觀照的對境,甚至連見面的緣分都沒有。
彌勒菩薩說過:“如天雖降雨,種壞不發芽,諸佛雖出世,無根不獲善。”天上雖然降下妙雨,但被燒壞的種子不可能發芽,同樣,諸佛菩薩、善知識們雖來世間講經說法,開演了無量法門,可我們因爲根基不成熟,一點一滴的利益都得不到。所以,大家一定要讓自己的心先得以堪能,否則,佛再偉大、上師再好,也不能真正度化自己。
如今佛法已到了末期,五濁橫流,許多人雖然得了人身,卻隨不善業而轉,不明取舍之理,猶如無依無靠的盲人漂泊在荒野中一樣。此時,上師以無量悲心垂念我們,相應衆生的不同緣分,以不同的身相現于世間,恩德確實不可思議。
尤其在利益我們時,上師不是用財物或地位等其他方法,而是用佛法進行饒益。《正法念處經》講過:“若人能說法,利益于他人,其人如父母,示以涅槃城。”我覺得這個教證很好,若有人用說法來利益別人,實則與親生父母的恩德一樣。父母教給我們的是人生知識,而善知識則引導我們前往涅槃大城,讓我們永遠離開痛苦。
輪回確實是個大苦海,這一點,每個人應該都有不同的感受。不管你再怎麼有福報,但沒有擺脫生死的話,也不可能獲得真實的快樂,就像不淨室中絕不會有妙香一樣。只有依止了善知識,依靠善知識潛移默化的引導,我們才能改變自相續,誠如《大悲經》所雲:“若有衆生,遇善知識,得生善心……所作皆善。”這樣一來,自己才能得到究竟解脫。
所以,佛教的教義至關重要。現在很多世間人缺乏精神食糧,表面上似乎生活不錯,但內心實際上並不幸福。而學院或寺院中的有些出家人,活著的時候特別灑脫,沒有什麼壓力和顧慮,死了以後往生極樂世界。這種自在,城市裏的人是很難感受到的。而這一切的來源是什麼?就是如理依止善知識。
當然,依止善知識並不是讓上師給你露一個微笑,說幾句好話,或者僅僅作個加持。雖然這也是上師調化衆生的方便,我們也不可否認,但最關鍵的是什麼?就是上師要給你開示取舍之理。只有這樣,你的內心和行爲才能有所改變,進而,對生活及外境才有一定的影響。
作爲真正的善知識,其實密意與佛沒什麼差別,但行爲卻隨順我們凡夫人,同樣也要吃飯、走路,就像剛才講的馬爾巴,特別生氣的時候,顯現上也會生嗔恨心,讓弟子十分害怕。但你不能引用教證去指責上師:“您一刹那的嗔恨心,要毀滅多少善根啊!”要知道,上師的一切都是善巧方便,以此可攝受…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八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