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6-20卷▪P10

  ..续本文上一页切世闲杂念。都不现前。惟有一念阿弥陀佛。则精进不乱。目前但见净土境界。或莲花现前。阿弥陀佛与诸菩萨。亲来接引。神识安然。直随佛往生。当下便登极乐国。如前梦境无异。如此。岂有十万亿国之远耶。此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乃是真真实实地。非是说道理也。只是要一念净想纯熟。博换得过秽想。则自然变秽邦而成净土矣。然生净土如梦之说。不是譬喻。乃是实话。以菩萨修行。乃至七地以前。皆未破无明之梦。一向教化众生。成就净土。皆是梦中佛事。故八地菩萨如梦渡河。犹未存觉。直至于佛。方称大觉。此乃明言。具载华严经。明明证据。只是从来说者。未曾拈著。老居士于此会得。则净土远近。一切疑。净尽无余矣。然念佛法门。弥陀经中所说。只是一心不乱。是究竟语。其实此语亦不易到。老居士自心试验。生净土准不准。只在一念乱不乱上看。则默然自信。如人饮水。自然精进矣。来云久在台宗。今要净土台宗。三观和会。此事妙宗疏最是分明。台宗家事所云。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是以观佛为总观也。即此观佛念佛。则念存三观矣。谓正当念佛观时。要将身心内外。一齐放下。丝毫不存。心地如空。不见一法。即是空观。即于此空心中。提一声佛。随举念处。即观佛像。如观目前。历历分明不昧。即是假观。然于正观念时。返照能观能念心体。空空寂寂。当空寂中。又观念不忘。如此不忘不著。一心灵然。即中道观。然此三观。不用安排。但只举念。则三观一心。一念具足。此中又不可将昔日安排三观。措心则不妙矣。请试于此著力何如。

   又。

   知老居士。为己躬下一著。决志甚急。此念生死事大。当急时也。但参究工夫。一向都说。提公案话头。若大慧禅师极力主张。是知从前禅门悟心者。皆从提话头工夫做出。但于中用心。有多不同。今时说提话头更错。用心甚远。以只知提起。不知放下为要妙。古人放下一著。最为入道要说。是知提之一字。乃是放下处为提。不是只想著话头为提也。马鸣云。心体离念。等虚空界。又云离念境界。唯证相应。以心体本来离念。今人不知离念为正念。故执持提起一心。是以转增迷闷耳。何以放下处为提起。只如以阿弥陀佛为话头。当未提佛时。先要将外境放下。次将内心一切妄想一齐放下。次将此放下的一念也放下。放到无可放处。方于此中。著力提起一声佛来。即看者一声佛。从何处来。今落向何处去。把定金刚眼睛。一觑觑定。觑到没著落处。又提又觑。又追到一念无生处。便见本来面目也。初则用心觑追。追到一念两头断处。中闲自孤。更向此孤处。快著精彩直追。忽然迸裂疑团。则本来面目自现。即此便是一念真无生意也。学人但得此一念无生现前。则一切处得大受用。乃是出生死的时节也。近世不知向放下处。求离念一著。死死执定话头。故返增障碍。加之更起种种思想。先存玄妙知见。此是障道根本。即老居士参究心虽切。以未经说破放下一著也。只被玄妙习气影子作障碍故。不得受用耳。百千方便。惟有放下一著最省力。当此省力处做。则日用念念。即真实受用也。高明省之。

   与袁公寥

   尝谓自古豪杰之士。能建大功。立大业者。皆自忍辱中来。即成佛亦以忍行为第一。故曰无生法忍。一切圣贤。未有不成于忍。而败于不忍也。老朽少年读史记。至韩信张良传。见其人能建大业。看他毕竟从何处来。因细详其行事。忽于淮阴市上。受恶少胯下之辱。信熟视之。遂出胯下。于此见史笔下一熟字。写尽生平学力。及圯桥之履三进。老人乃可之。其博浪之椎。折于一草履。是知古人得力处。老朽生平以此入佛法。故前书云云。乃淮市之胯。圯上之履耳。

   与周海门太仆

   别来忽忽二十年矣。音问不通者。亦十余年。精神固无闲然。不若承颜接响之为快也。去春之云栖。准拟奉教于湖上。久候不至。怅然还山。贫道天假余生。得待死于匡庐。深为厚幸。念此末法。独老居士一人为光明幢。贫道老矣。无复奉教之日。所期当来龙华三会耳。贫道荷蒙 圣恩。假以万里之行。于法门无补纤毫。即向上一著。亦不堪举似向人。所幸于教眼发明直指之宗。若楞伽楞严法华三经。大翻文字窠臼。皆已梓行。托汝定请证。惟琅玡山中野狐潜踪。敢乞金刚正眼。一为照破暗冥。又为此法大助缘也。

   与贺函伯户部

   山中得奉手书。知道味日深。世情日远。且以楞伽究心。游泳智海。观察流注妄想。久之澄彻渊源。是则借彼逆缘。为进道之资矣。所不足者。苦无明眼知识。相伴提撕。恐于文言滞碍。大段此事。以教印心。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其色。故凡有看教典。及古德机缘。会心处领略。不会则置之。勿自穿凿。久自融通。则言言冥合真心矣。政不必以不会作障碍也。公赋性高明。当此妙龄。精力有余。能蚤收摄如此。不唯蹈大方坦途。且为福寿之资。天之所以成公者大矣。幸自保爱。以副区区厚望。

   答吴观我太史

   吴越之缘。草草了事。以不耐应接故。即归匡山。而山中安居。殊未易就。投闲入山。而返为山累。衰朽之年大不宜此耳。浮渡令侄肩之。当省老居士之忧。喜师虫已净。继者果得人乎。法门寥落。不但明眼宗匠难求。即衲子中真心实行者。亦不易见。奈何法门澹泊至此。老居士净业精纯。法味日深。心见发光。当洞十方矣。傥有缘徐会一谈。亦此生之余幸也。

   又。

   年来山居。虽与世远。每闻东西多警。不无惊心。然在别报。固有定业。但众生劫难。苦不忍闻。况身经涂炭者乎。惟老居士心栖净土。能无悲悯耶。天造大运。惟我 圣祖。德侔三五。功超百王。 社稷灵长。当享无疆。但众生业感。自不能免耳。每思法门。一旦陵替至此。回望兴盛之时。难再得也。切念华严一宗。为吾佛根本*轮。清凉为此方著作之祖。其疏精详。真万世宏规。但钞文以求全之过。不无太繁。故使学者望洋而退。士大夫独喜合论明爽。率皆仇视。而义学亦将绝响矣。尝谓论固直捷。唯发明大旨。至于精详文义。或未及的指说者之意也。切慨。此大法失传。其如将来法眼何。不但心游法界。安于理观。即文字师。亦绝无人矣。山野自少留心于此法门。今嗟老矣。掩关山中。注意研穷。欲单观疏文。提挈纲要。去繁取简。务明大旨。在不失作者之意。既去其钞。又[利-禾+殳]其科。直取发明本文。似为易了。虽不能如论之宏肆。而因疏明经。适有以通说者之意。或于疏义不续者。闲亦出愚意。但取脉络贯通。亦不敢附赘。此亦山野老年。作忏悔地。且为来者申法供养耳。前二年因病不能致力。幸今年无恙。其功已完七八。恨不能与老居士一面证之。敢此附闻。发一欢喜耳。

   又。

   辱示朗公因缘。山僧向慕其为人。惜未一见。久闻末后一著。心甚伟之。第未知始末。今读塔铭行实诸书。果愈所闻。辱命为传。岂能更著一语。然法门之谊。固不敢辞。但就中以兰风为心印。恐非所闻。山僧昔曾见其人。号为铁[此/束]。一时皆以外道称之。宗门所不收。即观机缘一语。未为超绝。不若法有所住为佳。然此亦非可以尽朗公之生平也。但遇紫柏之事。为法门一变。而晏然不动。且赞紫柏为希有。以此一节。乃朗公之深心于法门。有王蠋存齐之意。观末后踞华座而逝。正与紫柏一鼻孔出气。故传中独归重于此。即朗公寂光。必以我为知己也。然传志不朽。须有不朽之实者存。老居士其然之乎。

   答吴生白方伯

   曹溪僧持法旨至。拜展三复。深荷尊慈。所以念祖庭法道。愍愚僧而拯名山者。心何切至也。读之不觉痛彻五内。念山僧漂零苦海。二十余年。今幸投老匡山。以境幽心寂。诸妄皆息。无复他念矣。令仰体尊慈。以祖庭法道为心。谊不容己。但匡山道场。乃诸宰官檀越。特为山僧建立。为逸老地。经营尚未结局。难以轻脱。若安顿不妥。大负一时信心。有所不忍。以此趑趄未能判然。先遣报命。容料理得宜。当就道也。

   答李三近

   来云。修行感赖师友。自古皆然。要之力行在己。师友但助发耳。至若一针一锤。即能透悟者。此非师友全力。乃本分功纯。遇缘触发。啐啄同时。譬之钟鼓。应击而鸣。若夫木石。则徒劳耳。若夫灵云见桃花而悟道。香岩闻击竹而明心。何借师友哉。大都学道人之病。在操志不刚。次则我见坚固。有此两者。如病者忌医。则卢扁束手矣。

   答沈大洁

   郑白生来云。足下有剃发之志。鄙意未敢必然。不意果能勇决如此。然请亲命许可。此是佛法中正义。最难欣许。此菩萨助成也。览来问六则。惟首二条为急。余似可缓。力疾勉答。未审能决疑否。所云即欲回乡。践拂水之约。此虽护法有地。第恐落窝臼禅耳。足下志愿广大。且不必上来古人。但能取法云栖。四十年如一日。则末法望足下。又一大光明幢也。

   答郭千秋

   承以令师塔铭见委。愧昏耄疏陋。不足以当盛意。但在法门所系甚重。诚不敢不申赞叹。又不可以荒唐谬悠之言取罪。以塔铭即世之僧史。取信千载之下。古之僧史列传。则有禅师。以六祖之下。五宗血脉为主。有法师。以贤首清凉天台教观为主。有神僧。以佛图澄诸梵师异行为主。有高僧。以远公支公生公肇公高操为主。四科之外。其余建立有为功行者。不与也。令师清修苦行。山野仰慕久矣。览持来行。似非所闻。不敢以虚饰有累实德。故单取本色住山苦行清节。生平以念佛为法门。当与远公并驾。宜在高僧之列。乃敢略载其正行。以取信为主。殆非敢妄意贬损。惟高明裁之。傥不可采。不刻可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九

   序

   刻方册藏经序

   万历丙戌秋。达观大师密藏开公。远蹈东海。访清于那罗延堀。具白重刻方册大藏因缘。方且订盟于堀中。尔时清以荷法情深。心重然诺。岂不荷担。以洞门未开。荆榛未辟…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6-2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