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状态,是相当困难的。中国是这样,加拿大是这样,美国还是这样。虽然大街上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流,购买外在的衣服、食品等很容易,因为百货商场等一直开着大门;可是,人们最需要的大悲心和大智慧,这种内在的精神食粮和精神财富,有多少地方能请到啊!
所以,在大城市里面我常想:外在的食物等许多地方都有卖的,人们需求的也是这些,可是人们最需要的知足少欲、无贪、无嗔、无痴等精神食粮,又到哪里去寻找呢?如果精神上的快乐得不到,即使住在黄金建成的高楼大厦里,天天都吃山珍海味,也不会开心、快乐。
因此,如今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佛教的智慧。对希求解脱者来讲,这更不可缺少。即使没有这么高的境界,只想做一个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成功人士,佛教的理念也非常有用,因为它唯一利益众生。所以我常劝大家,在空余的时间应学习一些佛教的道理。
⒎ 学修佛法需遵循次第
如果佛教的道理实在没有缘分学习,也应该学习儒家文化。这几年我也看了许多,如《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三字经》、《千字文》等。虽然它们与佛教的教理比较起来差别很大,但与现在课本上所讲的小动物的故事等相比,其意义就深远多了。而且,在台湾、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企业、学校等各行各业都在运用,且运用得相当成功。
话说回来,修学佛法也要遵循次第,且有不同层次,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我没有缘分学佛,佛理太高深了。好像学佛除了学出世间的空性以外,就没有了,其实也不是这样。可以说,凡是涉及使人向善的所有善妙理念,佛教的教义无不包括。因此,根据自己的缘分、能力,还是要去学习。但要先听闻,后思维,再修行。其教理无法以简短的语言来描述,我在不同场合中也作过介绍,希望大家去了解、去分析。
二、对久学的劝勉——深入经藏
⒈ 呼吁深入经藏的意义
我想劝勉大家,尤其是学习过经论的道友,除了学习现在高僧大德的教言以外,还应该学习前辈大德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放在藏经楼里面的、特别珍贵的教言。我觉得后人一直不看很可惜,所以趁这个机会,呼吁广大高僧大德、出家僧尼、在家居士阅读《大藏经》。
刚才我跟一些知识分子探讨的过程中,有人说:现在年轻一代有读《大藏经》的,但遇到里面艰涩的语言、拗口的文句时,就读不下去了。而在藏地,很多寺院经常读《大藏经》,很多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一生中,也经常以闭关、非闭关的方式读《大藏经》。
为什么要阅读呢?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完全会明白佛陀甚深的意趣,这时就会知道世间的智慧非常渺小,佛陀的智慧如汪洋大海般无法测度,同时自己的智慧也会增上,对教义也会产生更深的定解。所以我认为,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应该深入经藏。
⒉ 历代高僧对后人的启示
其实,以前汉地也有很多高僧大德阅藏,如谛闲法师等。记得太虚大师在阅《大藏经》时,因《般若部》中的一句话就豁然开悟了。而印光大师,他在普陀山闭关了十八年,在闭关期间三年阅藏一次,共阅了六遍。后来他讲[1]:不管是弘扬佛法的人,还是自己修学的人,不阅读《大藏经》,都非常可惜。所以劝人们不但要阅藏,还要刻板印刷。
以前憨山大师也阅过藏,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是则所说三藏十二部,言言字字皆吾佛骨血心髓也。故曰:此经在处,皆应起塔供养,不须复安舍利,以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故。是以能持此法者,则为报佛深恩矣!”
蕅益大师曾在《阅藏知津序》中说:我30岁时开始阅藏,经过二十七年,才写下了30多万字的《阅藏知津》。还说:“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意谓:如果没有调和饮食,身体四大不调就会出现疾病;若没有阅读经律论三藏,智慧之眼必定会被各种染污蒙蔽。
⒊ 以大德为榜样追求实义
但现在世间大多数人,慧眼都被五欲六尘蒙蔽了,一直糊里糊涂,不知方向。因此,很多众生特别可怜,根本不知道什么最有价值,什么最有意义,虽然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盲目追求,但自己也搞不懂到底在做什么。
当然,他们不会认为自己盲目,相反所作所为都会觉得特别有意义。但在通达佛教深广教义、博通显密经论的修行人眼中,其所作所为就像孩童在海滩上堆砌沙屋一样。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沙屋倾颓时,愚童哀极泣。”就像这样,世间人们在自己追求的世间八法被毁时,心里就会感受无比的痛苦。
以前一位学者说过:人如果没有学习,大脑的智慧就会停止。作为修行人,为什么不能将部分时间用来学习出世间的教言呢?虽然我们不是印光大师、蕅益大师,他们阅了几十年藏,我们不一定有这个时间,但是否是每个人经常挂在口中的“太忙了”呢?恐怕很多都以“忙”为借口,而忙于睡觉、应酬、打妄想。这就是“忙”、“盲”不辨的原因。
我经常想:印光大师、蕅益大师和我们都是骨肉之躯,都要离开这个世间感受未来的果报,他们能用几十年的时间阅藏,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他们十分之一的时间来阅藏呢?退而求其次,一年的时间应该抽得出来,至少一生当中一个月没有问题。所以,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看自己在贪嗔痴等世间法方面花了多少时间,在出世间的解脱方面花了多少时间,这样就会清楚自己离开世间后的去处。
当然,大家在阅藏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前辈高僧大德们的智慧和毅力。像麦彭仁波切,传记中说他阅108函的《大藏经》,三天时间全部通达无碍,218函的论著,二十五天时间悉皆精通无余。虽然我们没有这么高的智慧,但我想,部分经典(如《楞严经》、《华严经》)中极个别殊胜教证应该记得住。
另外,前辈高僧大德为了佛法牺牲了很多,也做了很多苦行。前一段时间,我听到新闻报道说:一位打工的木匠,为了回家过春节,走了两千多公里。为了过年都需要这样苦行的话,那我们为了从轮回大海中永远获得解脱,为什么不能有点前辈大德的苦行呢?
所以,在看了高僧大德的传记,以及思维了他们的事迹后,我们既要惭愧,又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我们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穿衣服,不能不过生活,但将部分时间用在修行上也未尝不可。我看到很多在钱财、地位等方面特别具有福报的成功人士,也利用自己珍贵的时间来修行,而且他们修行的境界、通达的智慧,远远超过口口声声都说自己特别了不起的修行人。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身做一个总结。
⒋ 经典来之不易
为了一部经典,前辈大德们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比如《楞严经》,以前印度把它当作国宝,以保密的方式保存着。后来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开创天台宗,传讲止观法门,当时有位印度僧人听后,赞叹大师说:您所讲的止观教言——三止三观的修法,与我在印度学过的《楞严经》中三摩地的修法相当吻合,您能得到这么深的禅定境界真是稀有!智者大师听到这话,为了印证自己的境界,很想得到这部经典,于是天天向印度礼拜,希望这部经典早日传来中国。一拜十八年过去了,但《楞严经》在他圆寂之前也没有传入。
后来一位叫般剌密帝的印度僧人,觉得此法弘扬到中国的因缘已经成熟,就想办法把法本带入中国。前两次都被海关查出,没有成功。第三次他把经文写在羊皮上,将胳膊划开放在里面,伤口愈合后就通过了海关。到广州后,跟房融居士等一起翻译了《楞严经》,才使此经在中国弘扬开来。
以前我知道这个历史后,就在藏文《大藏经》中去寻找,但没有找到,因为这是章嘉国师后来才译成藏文的。其实,章嘉国师不但把部分汉文经典译成了藏文,还花了几十年时间,分别把藏文《丹珠尔》和《甘珠尔》[2]翻译成了蒙文和满文,贡献非常大!虽然当时人们不一定知道他的恩德,但后来很多人都觉得,这些是真正的国宝。可是,除了极个别大德以外,真正通达这些经典意义的人,基本上是没有的。
其实,每一部经典翻译或者弘扬的历史都是曲折的。可能大家都看过带有神话色彩的《唐僧取经》和《西游记》,里面说他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当然这些跟唐玄奘取经的历史《大唐西域记》比较起来,很多都不能吻合,因为是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的。
在真正的历史中,唐玄奘去印度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当时中国到印度跟现在不同,现在很简单,从北京、成都等地都可以去,以前并不是这样,要翻山越岭,要横穿沙漠,还有洪水、猛兽等的威胁。在这样的时候,取经的高僧大德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所以很多在没有取到经时就死了。从历史上看,去印度取经的高僧大德非常多,但成功取回来的,只有唐玄奘、法显等个别译师。
⒌ 后人大需珍惜
既然前辈大德们为了翻译、弘扬经论,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那我们现在将现成的经书全部放在书架上,就明显不合适。当然大家也不一定有这些经典,即使有,也最多读一两本,如《金刚经》、《心经》,其实这是不行的,因为佛陀的智慧在许多经典里面表现得特别精彩。
但很多人都认为电视连续剧很精彩,为了了解打仗等故事情节,一直熬更守夜、不吃不喝地看着。其实这样看了,除了蒙蔽心灵、增长贪嗔痴以外,丝毫利益也没有。真正精彩的教言在经典里面,而且各种各样问题的现成答案也在里面。如果我们没有看,里面的内容就不会明白。所以,我在这里强调大家应该看《大藏经》。虽然有些居士只能看个别经典,但有一些智慧的人,应该全部看,之后才能懂得里面的道理。
前一段时间,我在学院讲课时也跟大家一直提,当时没有要求全部看。但最近我经常翻阅一些经典,感觉很好,课堂上也能顺便引用,所以希望一部分人能全部看。最近学院里面,很多法师在放假期间,都以闭关的方式在两三…
《闻思修行 深入经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