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月中阅藏。
⒍ 首选藏经为何
至于所阅藏经,最好是《龙藏》和《大正藏》。
为什么要选《龙藏》呢?大家都知道,在清朝的时候,顺治皇帝不但信佛还在五台山出家,之后是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个皇帝对佛教的贡献特别大。正因如此,《乾隆大藏经》各方面都比较完美。
至于《大正藏》,它是日本人于1924~1934年编辑而成,内容非常完备,流通范围极广,其中还有很多日本高僧大德的文集。
⒎ 阅藏需要信心和智慧
但我希望在阅藏的过程中,对高僧大德的信心要越来越增上,自己的智慧能真正懂得佛陀的意趣。现在很多人,不管是在网上还是书上评论,自己根本不知道佛教的全面意义,只知道一部经典里面的一两句话,就开始断章取义地进行诽谤,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佛所行赞》中云:“不解微细义,谬随于文字,是则为愚夫,非法而妄说。”这个教证很重要,它特别适合现代人。
蕅益大师说得好[3]:如果了知佛陀的心,字字句句全部是了义的;如果不了知佛陀的意趣,所有文字全部是疮疣(指有毛病)。这与昨天讲的信心也有关系。如果既有信心又有智慧,就会通达佛教的甚深道理,此时就会知道佛陀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流露出对生活乃至整个世间的真知灼见。否则,对佛陀的金刚语、真实语,也会以自己的偏见、邪见,找出各种各样的毛病。
现在很多人都孤陋寡闻、见识不广,所以所作所为都不如理、不如法,言论也谤佛、谤法,同时也毁坏自己的相续。有时我看到一些言论就感到特别可怕,也觉得极其可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真理,却敢随便评论。
如果真正通达佛教的教义,就会像《大庄严论经》中所说的一样:“如是妙言论,无不合掌礼。”所以,若是真正懂得佛陀微妙言论的智者,没有一个不合掌,没有一个不赞叹的。可是,世间很多人因为盲目愚痴,毫无了知。
如果对佛教的教义都不能通达,那就不要说有一些出世间的境界了。有的甚至连世间基本道理都不懂,每天都沉溺在愚昧无知的生活当中,极其可怜!因此,我们在获得人身时,能遇到这么好的佛法,因缘是非常殊胜的。但要获得佛法真谛,一定要有信心和智慧。
结劝
1. 以无常策励精进
《入行论》云:“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所以,在此时应抓住机遇,以各种方式行持善法。
当然,行持善法也需要自己有善缘、有福报、有精进。如果一点都不精进,整天懈怠、懒惰、散乱,恐怕自己的一生浑浑噩噩就度过了。所以,佛在《法句经》中说:“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意谓:有人虽然活了一百岁,但懈怠不精进,这不如活一日而精进的好。
因此,我们都应反观,看自己这样过一辈子,离开世间时会是什么样。无常迅速,在很快的时间当中,我们都会被送到殡仪馆,变成一堆灰。所以,每个人都要考虑,若不考虑,这就是我们的愚痴。
昨天你们希望我活一百岁,我想了一下,活一百岁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很快出现翻车等事故而死,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大家每天都看新闻报道,很多人前五分钟还活在世间,后五分钟就变成中阴身了。其实这是很深的教言。对修行人来讲,这特别鼓励我们修学佛法。对世间人来讲,这也很重要,否则每个人都会盲目追求五欲生活而永无止境。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提醒,有了这样的勉励,自己就会做好两手准备。
我看到有些根本不信佛教的人,一听到自己病危,马上不行了,就特别恐惧、绝望,因为从来都没有准备过。而以前自己各方面比较好的时候,始终觉得死亡是很遥远的事,认为根本不可能马上就死。其实,不可能的理由一点也没有,只是自己想当然罢了。
而佛教徒,因为经常修学无常法门,所以听到这样的话语时,还是很开心的。前一段时间,我们学院圆寂了一位老喇嘛,他提前就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说:我一定要在法王圆寂纪念法会期间离开世间,结果法会还没有结束就圆寂了。看他对待死亡的心态,好像从此处到彼处一样,根本没有痛苦和担心。如果从来没有学过这方面的佛法知识,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遇到死亡都会很害怕。
刚才有些人说“只怕死、不怕生”。其实,若活着的时候没有做好准备,再生也是很恐怖的。那要做好什么样的准备呢?当然,不可能买保险,因为并没有开“不死保险”的公司。所以,希望大家不要以没有时间修学佛法为借口,而把时间一直定在明年、后年、退休,应该早一点精进修学,不要懒惰、散乱,这样逐渐就会圆满。
2. 归于修行与恒具喜心
总而言之,我今天从两方面对大家作提醒:第一,要如理如法地闻思修行佛法;第二,要尽量多看一些经典,并以经典的智慧来衡量自己的修行。不要每天都是“我觉得什么、我认为什么”,如果不以教证、理证作为依据,而沉溺在分别念中,那对我们的修行就不一定有真实的利益。
最后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开心、乐观,因为心情快乐就是养生,也是一种修行境界。虽然我们面对生活时,大多数都是痛苦的,因为轮回皆苦之故,但若整天愁眉苦脸,生活就毫无意义了。因此,要处于开心、欢喜的状态,这样各方面的因缘就会越来越殊胜。
好,今天大概介绍这么多!
--------------------------------------------------------------------------------
[1] 《普劝施资助刻大藏经疏》:“夫大藏者,乃般若之丛林,真如之府库,一切世出世间诸法之渊海也。举凡如来究竟亲证之道,众生即心本具之法,及十方世界之广,三世因果之微,与夫日用伦常孝悌慈善之道,悉皆显阐赞导,了无佚遗。以故宏法大士,莫不以流通大藏,为宏法利生之急务焉。”
[2] 《丹珠尔》为论藏,《甘珠尔》为经藏。
[3] 《阅藏知津序》:“知佛心者,则言言皆了义;不知佛意者,则字字皆疮疣。”
《闻思修行 深入经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