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聞思修行 深入經藏▪P3

  ..續本文上一頁個月中閱藏。

  ⒍ 首選藏經爲何

  至于所閱藏經,最好是《龍藏》和《大正藏》。

  爲什麼要選《龍藏》呢?大家都知道,在清朝的時候,順治皇帝不但信佛還在五臺山出家,之後是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皇帝對佛教的貢獻特別大。正因如此,《乾隆大藏經》各方面都比較完美。

  至于《大正藏》,它是日本人于1924~1934年編輯而成,內容非常完備,流通範圍極廣,其中還有很多日本高僧大德的文集。

  ⒎ 閱藏需要信心和智慧

  但我希望在閱藏的過程中,對高僧大德的信心要越來越增上,自己的智慧能真正懂得佛陀的意趣。現在很多人,不管是在網上還是書上評論,自己根本不知道佛教的全面意義,只知道一部經典裏面的一兩句話,就開始斷章取義地進行誹謗,這是非常不合理的。《佛所行贊》中雲:“不解微細義,謬隨于文字,是則爲愚夫,非法而妄說。”這個教證很重要,它特別適合現代人。

  蕅益大師說得好[3]:如果了知佛陀的心,字字句句全部是了義的;如果不了知佛陀的意趣,所有文字全部是瘡疣(指有毛病)。這與昨天講的信心也有關系。如果既有信心又有智慧,就會通達佛教的甚深道理,此時就會知道佛陀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流露出對生活乃至整個世間的真知灼見。否則,對佛陀的金剛語、真實語,也會以自己的偏見、邪見,找出各種各樣的毛病。

  現在很多人都孤陋寡聞、見識不廣,所以所作所爲都不如理、不如法,言論也謗佛、謗法,同時也毀壞自己的相續。有時我看到一些言論就感到特別可怕,也覺得極其可笑。爲什麼呢?因爲他們不懂真理,卻敢隨便評論。

  如果真正通達佛教的教義,就會像《大莊嚴論經》中所說的一樣:“如是妙言論,無不合掌禮。”所以,若是真正懂得佛陀微妙言論的智者,沒有一個不合掌,沒有一個不贊歎的。可是,世間很多人因爲盲目愚癡,毫無了知。

  如果對佛教的教義都不能通達,那就不要說有一些出世間的境界了。有的甚至連世間基本道理都不懂,每天都沈溺在愚昧無知的生活當中,極其可憐!因此,我們在獲得人身時,能遇到這麼好的佛法,因緣是非常殊勝的。但要獲得佛法真谛,一定要有信心和智慧。

  結勸

  1. 以無常策勵精進

  《入行論》雲:“猶如烏雲暗夜中,刹那閃電極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所以,在此時應抓住機遇,以各種方式行持善法。

  當然,行持善法也需要自己有善緣、有福報、有精進。如果一點都不精進,整天懈怠、懶惰、散亂,恐怕自己的一生渾渾噩噩就度過了。所以,佛在《法句經》中說:“若人壽百歲,懈怠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進。”意謂:有人雖然活了一百歲,但懈怠不精進,這不如活一日而精進的好。

  因此,我們都應反觀,看自己這樣過一輩子,離開世間時會是什麼樣。無常迅速,在很快的時間當中,我們都會被送到殡儀館,變成一堆灰。所以,每個人都要考慮,若不考慮,這就是我們的愚癡。

  昨天你們希望我活一百歲,我想了一下,活一百歲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爲很快出現翻車等事故而死,並不是不可能的事。大家每天都看新聞報道,很多人前五分鍾還活在世間,後五分鍾就變成中陰身了。其實這是很深的教言。對修行人來講,這特別鼓勵我們修學佛法。對世間人來講,這也很重要,否則每個人都會盲目追求五欲生活而永無止境。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提醒,有了這樣的勉勵,自己就會做好兩手准備。

  我看到有些根本不信佛教的人,一聽到自己病危,馬上不行了,就特別恐懼、絕望,因爲從來都沒有准備過。而以前自己各方面比較好的時候,始終覺得死亡是很遙遠的事,認爲根本不可能馬上就死。其實,不可能的理由一點也沒有,只是自己想當然罷了。

  而佛教徒,因爲經常修學無常法門,所以聽到這樣的話語時,還是很開心的。前一段時間,我們學院圓寂了一位老喇嘛,他提前就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說:我一定要在法王圓寂紀念法會期間離開世間,結果法會還沒有結束就圓寂了。看他對待死亡的心態,好像從此處到彼處一樣,根本沒有痛苦和擔心。如果從來沒有學過這方面的佛法知識,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遇到死亡都會很害怕。

  剛才有些人說“只怕死、不怕生”。其實,若活著的時候沒有做好准備,再生也是很恐怖的。那要做好什麼樣的准備呢?當然,不可能買保險,因爲並沒有開“不死保險”的公司。所以,希望大家不要以沒有時間修學佛法爲借口,而把時間一直定在明年、後年、退休,應該早一點精進修學,不要懶惰、散亂,這樣逐漸就會圓滿。

  2. 歸于修行與恒具喜心

  總而言之,我今天從兩方面對大家作提醒:第一,要如理如法地聞思修行佛法;第二,要盡量多看一些經典,並以經典的智慧來衡量自己的修行。不要每天都是“我覺得什麼、我認爲什麼”,如果不以教證、理證作爲依據,而沈溺在分別念中,那對我們的修行就不一定有真實的利益。

  最後希望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要開心、樂觀,因爲心情快樂就是養生,也是一種修行境界。雖然我們面對生活時,大多數都是痛苦的,因爲輪回皆苦之故,但若整天愁眉苦臉,生活就毫無意義了。因此,要處于開心、歡喜的狀態,這樣各方面的因緣就會越來越殊勝。

  好,今天大概介紹這麼多!

  --------------------------------------------------------------------------------

  [1] 《普勸施資助刻大藏經疏》:“夫大藏者,乃般若之叢林,真如之府庫,一切世出世間諸法之淵海也。舉凡如來究竟親證之道,衆生即心本具之法,及十方世界之廣,叁世因果之微,與夫日用倫常孝悌慈善之道,悉皆顯闡贊導,了無佚遺。以故宏法大士,莫不以流通大藏,爲宏法利生之急務焉。”

  [2] 《丹珠爾》爲論藏,《甘珠爾》爲經藏。

  [3] 《閱藏知津序》:“知佛心者,則言言皆了義;不知佛意者,則字字皆瘡疣。”

  

《聞思修行 深入經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