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狀態,是相當困難的。中國是這樣,加拿大是這樣,美國還是這樣。雖然大街上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的人流,購買外在的衣服、食品等很容易,因爲百貨商場等一直開著大門;可是,人們最需要的大悲心和大智慧,這種內在的精神食糧和精神財富,有多少地方能請到啊!
所以,在大城市裏面我常想:外在的食物等許多地方都有賣的,人們需求的也是這些,可是人們最需要的知足少欲、無貪、無嗔、無癡等精神食糧,又到哪裏去尋找呢?如果精神上的快樂得不到,即使住在黃金建成的高樓大廈裏,天天都吃山珍海味,也不會開心、快樂。
因此,如今的社會最需要的就是佛教的智慧。對希求解脫者來講,這更不可缺少。即使沒有這麼高的境界,只想做一個對人類社會有貢獻的成功人士,佛教的理念也非常有用,因爲它唯一利益衆生。所以我常勸大家,在空余的時間應學習一些佛教的道理。
⒎ 學修佛法需遵循次第
如果佛教的道理實在沒有緣分學習,也應該學習儒家文化。這幾年我也看了許多,如《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叁字經》、《千字文》等。雖然它們與佛教的教理比較起來差別很大,但與現在課本上所講的小動物的故事等相比,其意義就深遠多了。而且,在臺灣、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和地區,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企業、學校等各行各業都在運用,且運用得相當成功。
話說回來,修學佛法也要遵循次第,且有不同層次,並不是有些人認爲的那樣:我沒有緣分學佛,佛理太高深了。好像學佛除了學出世間的空性以外,就沒有了,其實也不是這樣。可以說,凡是涉及使人向善的所有善妙理念,佛教的教義無不包括。因此,根據自己的緣分、能力,還是要去學習。但要先聽聞,後思維,再修行。其教理無法以簡短的語言來描述,我在不同場合中也作過介紹,希望大家去了解、去分析。
二、對久學的勸勉——深入經藏
⒈ 呼籲深入經藏的意義
我想勸勉大家,尤其是學習過經論的道友,除了學習現在高僧大德的教言以外,還應該學習前輩大德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放在藏經樓裏面的、特別珍貴的教言。我覺得後人一直不看很可惜,所以趁這個機會,呼籲廣大高僧大德、出家僧尼、在家居士閱讀《大藏經》。
剛才我跟一些知識分子探討的過程中,有人說:現在年輕一代有讀《大藏經》的,但遇到裏面艱澀的語言、拗口的文句時,就讀不下去了。而在藏地,很多寺院經常讀《大藏經》,很多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一生中,也經常以閉關、非閉關的方式讀《大藏經》。
爲什麼要閱讀呢?因爲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完全會明白佛陀甚深的意趣,這時就會知道世間的智慧非常渺小,佛陀的智慧如汪洋大海般無法測度,同時自己的智慧也會增上,對教義也會産生更深的定解。所以我認爲,不管是居士還是出家人,都應該深入經藏。
⒉ 曆代高僧對後人的啓示
其實,以前漢地也有很多高僧大德閱藏,如谛閑法師等。記得太虛大師在閱《大藏經》時,因《般若部》中的一句話就豁然開悟了。而印光大師,他在普陀山閉關了十八年,在閉關期間叁年閱藏一次,共閱了六遍。後來他講[1]:不管是弘揚佛法的人,還是自己修學的人,不閱讀《大藏經》,都非常可惜。所以勸人們不但要閱藏,還要刻板印刷。
以前憨山大師也閱過藏,他曾深有感觸地說:“是則所說叁藏十二部,言言字字皆吾佛骨血心髓也。故曰:此經在處,皆應起塔供養,不須複安舍利,以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故。是以能持此法者,則爲報佛深恩矣!”
蕅益大師曾在《閱藏知津序》中說:我30歲時開始閱藏,經過二十七年,才寫下了30多萬字的《閱藏知津》。還說:“不調飲食,則病患必生;不閱叁藏,則智眼必昧。”意謂:如果沒有調和飲食,身體四大不調就會出現疾病;若沒有閱讀經律論叁藏,智慧之眼必定會被各種染汙蒙蔽。
⒊ 以大德爲榜樣追求實義
但現在世間大多數人,慧眼都被五欲六塵蒙蔽了,一直糊裏糊塗,不知方向。因此,很多衆生特別可憐,根本不知道什麼最有價值,什麼最有意義,雖然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盲目追求,但自己也搞不懂到底在做什麼。
當然,他們不會認爲自己盲目,相反所作所爲都會覺得特別有意義。但在通達佛教深廣教義、博通顯密經論的修行人眼中,其所作所爲就像孩童在海灘上堆砌沙屋一樣。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沙屋傾頹時,愚童哀極泣。”就像這樣,世間人們在自己追求的世間八法被毀時,心裏就會感受無比的痛苦。
以前一位學者說過:人如果沒有學習,大腦的智慧就會停止。作爲修行人,爲什麼不能將部分時間用來學習出世間的教言呢?雖然我們不是印光大師、蕅益大師,他們閱了幾十年藏,我們不一定有這個時間,但是否是每個人經常挂在口中的“太忙了”呢?恐怕很多都以“忙”爲借口,而忙于睡覺、應酬、打妄想。這就是“忙”、“盲”不辨的原因。
我經常想:印光大師、蕅益大師和我們都是骨肉之軀,都要離開這個世間感受未來的果報,他們能用幾十年的時間閱藏,我們爲什麼不能用他們十分之一的時間來閱藏呢?退而求其次,一年的時間應該抽得出來,至少一生當中一個月沒有問題。所以,每個人都應扪心自問,看自己在貪嗔癡等世間法方面花了多少時間,在出世間的解脫方面花了多少時間,這樣就會清楚自己離開世間後的去處。
當然,大家在閱藏的過程中,不一定有前輩高僧大德們的智慧和毅力。像麥彭仁波切,傳記中說他閱108函的《大藏經》,叁天時間全部通達無礙,218函的論著,二十五天時間悉皆精通無余。雖然我們沒有這麼高的智慧,但我想,部分經典(如《楞嚴經》、《華嚴經》)中極個別殊勝教證應該記得住。
另外,前輩高僧大德爲了佛法犧牲了很多,也做了很多苦行。前一段時間,我聽到新聞報道說:一位打工的木匠,爲了回家過春節,走了兩千多公裏。爲了過年都需要這樣苦行的話,那我們爲了從輪回大海中永遠獲得解脫,爲什麼不能有點前輩大德的苦行呢?
所以,在看了高僧大德的傳記,以及思維了他們的事迹後,我們既要慚愧,又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雖然我們不能不吃飯,不能不穿衣服,不能不過生活,但將部分時間用在修行上也未嘗不可。我看到很多在錢財、地位等方面特別具有福報的成功人士,也利用自己珍貴的時間來修行,而且他們修行的境界、通達的智慧,遠遠超過口口聲聲都說自己特別了不起的修行人。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身做一個總結。
⒋ 經典來之不易
爲了一部經典,前輩大德們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比如《楞嚴經》,以前印度把它當作國寶,以保密的方式保存著。後來天臺宗的開山祖師智者大師,在天臺山開創天臺宗,傳講止觀法門,當時有位印度僧人聽後,贊歎大師說:您所講的止觀教言——叁止叁觀的修法,與我在印度學過的《楞嚴經》中叁摩地的修法相當吻合,您能得到這麼深的禅定境界真是稀有!智者大師聽到這話,爲了印證自己的境界,很想得到這部經典,于是天天向印度禮拜,希望這部經典早日傳來中國。一拜十八年過去了,但《楞嚴經》在他圓寂之前也沒有傳入。
後來一位叫般剌密帝的印度僧人,覺得此法弘揚到中國的因緣已經成熟,就想辦法把法本帶入中國。前兩次都被海關查出,沒有成功。第叁次他把經文寫在羊皮上,將胳膊劃開放在裏面,傷口愈合後就通過了海關。到廣州後,跟房融居士等一起翻譯了《楞嚴經》,才使此經在中國弘揚開來。
以前我知道這個曆史後,就在藏文《大藏經》中去尋找,但沒有找到,因爲這是章嘉國師後來才譯成藏文的。其實,章嘉國師不但把部分漢文經典譯成了藏文,還花了幾十年時間,分別把藏文《丹珠爾》和《甘珠爾》[2]翻譯成了蒙文和滿文,貢獻非常大!雖然當時人們不一定知道他的恩德,但後來很多人都覺得,這些是真正的國寶。可是,除了極個別大德以外,真正通達這些經典意義的人,基本上是沒有的。
其實,每一部經典翻譯或者弘揚的曆史都是曲折的。可能大家都看過帶有神話色彩的《唐僧取經》和《西遊記》,裏面說他經曆了九九八十一難,當然這些跟唐玄奘取經的曆史《大唐西域記》比較起來,很多都不能吻合,因爲是用藝術的方式表現的。
在真正的曆史中,唐玄奘去印度經過了叁十多個國家。當時中國到印度跟現在不同,現在很簡單,從北京、成都等地都可以去,以前並不是這樣,要翻山越嶺,要橫穿沙漠,還有洪水、猛獸等的威脅。在這樣的時候,取經的高僧大德都要冒著生命危險,所以很多在沒有取到經時就死了。從曆史上看,去印度取經的高僧大德非常多,但成功取回來的,只有唐玄奘、法顯等個別譯師。
⒌ 後人大需珍惜
既然前輩大德們爲了翻譯、弘揚經論,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價,那我們現在將現成的經書全部放在書架上,就明顯不合適。當然大家也不一定有這些經典,即使有,也最多讀一兩本,如《金剛經》、《心經》,其實這是不行的,因爲佛陀的智慧在許多經典裏面表現得特別精彩。
但很多人都認爲電視連續劇很精彩,爲了了解打仗等故事情節,一直熬更守夜、不吃不喝地看著。其實這樣看了,除了蒙蔽心靈、增長貪嗔癡以外,絲毫利益也沒有。真正精彩的教言在經典裏面,而且各種各樣問題的現成答案也在裏面。如果我們沒有看,裏面的內容就不會明白。所以,我在這裏強調大家應該看《大藏經》。雖然有些居士只能看個別經典,但有一些智慧的人,應該全部看,之後才能懂得裏面的道理。
前一段時間,我在學院講課時也跟大家一直提,當時沒有要求全部看。但最近我經常翻閱一些經典,感覺很好,課堂上也能順便引用,所以希望一部分人能全部看。最近學院裏面,很多法師在放假期間,都以閉關的方式在兩叁…
《聞思修行 深入經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