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于汕头开示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今天我以佛教和世间的理论,给在座的各位简单阐述一下,如今人们特别重视的金钱观。大家都清楚,大多数人对金钱特别耽著,少数人极其鄙视金钱,那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呢?今天我利用这个时间与大家共同分析。

  我个人认为,作为修行人,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若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不但与自己的生活、修行不矛盾,而且没有钱财心里也不会苦恼,有了钱财也可以运用到修行、慈善方面。我看到我身边乃至社会上的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很茫然,所以大家要好好观察、再三思维。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就是探索金钱的本质与利弊。这分三个方面:首先,要了解金钱的本质是什么;其次,要懂得没有善用钱财的弊端是什么;最后,要了知用好钱财的功德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我一一为大家阐述。

  一、金钱的本质

  ⒈ 不善不恶 不美不丑不即不离

  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但离开了钱万万不能。大家都知道,没有钱什么都不行,尤其是在大城市里面,打电话、走路、吃饭、睡觉等都要依靠它,没有它生活就无法正常运行。虽然钱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但也不是万能的。这一点从佛教的教义也可了知,如《佛所行赞》中云:“钱财非常宝。”意谓:钱财并不是常有的珍宝。

  其实,这句话已经讲了,钱财的本性就像水泡、梦境、幻术一样现而不实。如果我们对它的本质进行观察,的确也没有任何实质,虽然在未经观察时相当吸引人,人们也极其向往,但它却是虚幻不实的有为法[1],就像人们特别喜欢的美丽水泡一样。因此,从本质上讲,金钱是中性的,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不是美也不是丑,是这样一种本体。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叫张说,他有一篇不到两百字的《钱本草》[2],里面以草药的比喻说明:钱财既不是好的东西,也不是不好的东西,如果人们用好了,就像草药一样可以治病,如果用不好,它就变成毒,会伤害性命。其中,对钱财的本质、用途、弊端等,作了淋漓尽致的阐述。

  所以,从世间的角度来看,钱财也并不是有些人所讲的那样——非常了不起。在《大宝积经》中,佛陀也说[3]:愚蠢者不知道它梦幻无实的虚妄本质,就会带来无穷过患,而有无量功德的智者,根本不会耽著它。因此,大家首先要对钱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可能有人认为:虽然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可以这样分析,但从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不一定是这样。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在经济学家眼里,钱财的性质也有所不同。以前,著名经济学家威尔逊这样说过:“热爱金钱吧!它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带来幸福,带来希望!”而另外一位非常出名的经济学家哈克却说:“钱的丑恶就在于它能把人们引向深渊,引向地狱,引向罪恶。”所以我想,从经济学等世间科学的层面来分析,也并不能认为钱财真正有非常大的功德,但也并不是真正具有罪恶的本性。

  ⒉ 躬行中道 不堕两边

  因此,作为修行人,也不能特别极端。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有些人在学了佛以后,对钱财、生活等都没有任何兴趣。当然,若有修行的境界,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修行是让我们获得解脱的妙药,谁真正法融入心,他就会看破、放下,而获得心灵的解脱、自在,这是必然的规律。但是在座的修行人,以及将来的修行人,也要用智慧好好分析自己的境界。

  华智仁波切在相关教言书中讲:偶尔的出离心是不稳固的。比如,今天遇到一位上师听了一堂课,马上把家里的所有事情全部放下来,急急忙忙下决心要出家,这是不明智的。佛教要求再三观察,古今中外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做的,一个人要出家,要观察好多年、好几个月,因为只有心里真正产生出离心时才可以。

  有些人不仅对钱财放不下,还以佛教的名义、修行的名义,通过非理手段来获取钱财。这种贪得无厌的行为,对佛教、对人们、对修行、对生活都会带来不利,造成的影响是极坏的。这一点,我想在座的修行人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所以,这两种情况都是极端,应该引起注意。

  总之,不管是从世间生活的角度,还是从出世间修行的角度,对钱财的本性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没有善用钱财的弊端

  ⒈ 若无智慧 则易被钱财束缚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如果钱财没有用好,就会带来诸多即生和来世的不利。正因为是这样,在许多佛教经论中,才宣说了钱财的种种过患。比如,华智仁波切说:有一条茶叶就会有一条茶叶的痛苦,有一匹马就会有一匹马的痛苦。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4]:钱财越多痛苦越多,就像龙王的头越多遭受热沙的袭击就越多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为拥有很多人民币或美金,晚上睡都睡不着;而有的在钱财越来越多时,造的业也更加可怕。

  以前有一位庞蕴大居士,他将自己的钱财全部扔在河里后,说了这样一个偈颂:“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人们也常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温暖;钱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书本,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通过这些格言反观,我们就会明白,钱财对当今社会带来了种种不利。

  ⒉ 心灵空虚与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以前经济没有像现在这样发展时,很多人的心情都比较平静、安宁、快乐。现在人们虽然表面上看来穿得相当鲜艳、时髦,生活资具样样齐全,但内心却有很多痛苦。而且,现代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有钱的人挥金如土、一掷千金,好像他们已经忘记了身边还有许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苦人存在一样。

  我看到一个报道说:去年过年的时候,东北游客到海南三亚包下别墅总统院过除夕,一晚上就花了13万元人民币。当时很多媒体都报道过。还有一家有八口人,都住在四星级宾馆里面,每晚每间房都要花七千元,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六一个礼拜的时间,一家人光房费就要花将近20万元人民币。其实,这样乱花钱是很不好的。刚才有道友说:“以前自己没学佛时特别浪费钱财,自从学佛以后,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就有了很大的改变。”

  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社会贫富差距相当悬殊。有些人拼命地花钱,根本没有节俭的观念;而有些人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书都读不起,生活处于特别艰难的状态。但是,人们根本不知道互相帮助,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金钱观念没有理顺。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有了钱以后自己花,根本没有想到社会或身边的穷苦人。所以在有了钱之后,就开始自己享用,并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我觉得,这就是当今社会的悲哀。

  ⒊ 身心世界将饱受各种痛苦的煎熬

  在座的大多都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所以一定要通过智慧来观察、分析,看金钱对整个社会、人们的相续以及自己的内心,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丑恶、罪恶、烦恼和痛苦。否则,在这个社会中,就会白天晚上不择手段,非常盲目、忙碌地追逐着金钱。人生只有几十年,若不好好用在学习佛法上,难道金钱就能给我们带来今生、来世的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记得,莎士比亚在一本书中,用非常刻薄的语言呵斥金钱的不良之处:“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可见,金钱能使整个社会处于混乱的状态。这一点,从当今社会腐败分子的卑劣行径中,就完全能明白。

  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金钱对自己的修行、对自己的家庭、对整个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比如,没有钱的时候,一家人团结和合,而有了钱以后,家里就开始发生冷战、热战,始终处于不和谐的状态,最终导致分裂。为什么以前家庭快乐、幸福、温暖,而后来却不团结、不和睦了呢?主要因素就在于金钱。

  听说某集团的总部有这样一幅标语:“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喜剧和金钱没有关系,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悲剧和金钱有关系。”我觉得这幅标语所讲的,跟佛教“有漏皆苦”的精神很相符,尤其是钱财,如果没有用好,它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⒋ 贪执钱财 必定堕落

  对修行人来讲,若一直积累财富,临死的时候心里就会惦记它;若死不瞑目,就没办法往生。所以,在戒律以及修行窍诀里面都要求,在临终前应把所有财物全部供养给寺院,或留给亲人,这样自己就不会贪执。即使不能处理,眼前也最好不要放很多财物,心里也不要挂碍。

  可能在座的各位都记得,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讲:一位比丘因为贪执自己的钵盂,死后就在钵盂中变成一条毒蛇;一个孩子因为贪执石簧,死后就变成了一条石簧蛇;一位施主因为贪执七个金瓶,死后就变成一条毒蛇守护着那些金瓶。而我们总有一天会面对可怕的死亡,所以现在就应该想: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不应该贪执它。

  可能有人认为:没有钱财的人不一定会贪,有钱财的人才特别贪执。其实,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没有钱财的人也会对个别所爱物产生极大的执著。所以,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对钱财都要有正确的认识,这样修行才会成功,因为都要面对人生中特别恐怖的死亡之苦。

  三、用好钱财的功德

  ⒈ 积财有方 用财有术

  如果我们把金钱用好,就会产生相应的功德,这个功德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因此,学佛人一味看破金钱也没有必要。作为在家人,通过正当途径积累一些财富也是允许的。佛陀在《杂阿含经》[5]和《善生子经》[6]当中都说:金钱可以分为四份,…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