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于汕頭開示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 大悲攝受具诤濁世刹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 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 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 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今天我以佛教和世間的理論,給在座的各位簡單闡述一下,如今人們特別重視的金錢觀。大家都清楚,大多數人對金錢特別耽著,少數人極其鄙視金錢,那它們之間的關系應如何處理呢?今天我利用這個時間與大家共同分析。
我個人認爲,作爲修行人,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即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若樹立了正確的金錢觀,不但與自己的生活、修行不矛盾,而且沒有錢財心裏也不會苦惱,有了錢財也可以運用到修行、慈善方面。我看到我身邊乃至社會上的很多人,對這個問題都很茫然,所以大家要好好觀察、再叁思維。
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的,就是探索金錢的本質與利弊。這分叁個方面:首先,要了解金錢的本質是什麼;其次,要懂得沒有善用錢財的弊端是什麼;最後,要了知用好錢財的功德是什麼。這叁個問題,我一一爲大家闡述。
一、金錢的本質
⒈ 不善不惡 不美不醜不即不離
人們常說:錢不是萬能,但離開了錢萬萬不能。大家都知道,沒有錢什麼都不行,尤其是在大城市裏面,打電話、走路、吃飯、睡覺等都要依靠它,沒有它生活就無法正常運行。雖然錢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但也不是萬能的。這一點從佛教的教義也可了知,如《佛所行贊》中雲:“錢財非常寶。”意謂:錢財並不是常有的珍寶。
其實,這句話已經講了,錢財的本性就像水泡、夢境、幻術一樣現而不實。如果我們對它的本質進行觀察,的確也沒有任何實質,雖然在未經觀察時相當吸引人,人們也極其向往,但它卻是虛幻不實的有爲法[1],就像人們特別喜歡的美麗水泡一樣。因此,從本質上講,金錢是中性的,既不是善也不是惡,既不是美也不是醜,是這樣一種本體。
在唐朝的時候,有一位政治家、文學家叫張說,他有一篇不到兩百字的《錢本草》[2],裏面以草藥的比喻說明:錢財既不是好的東西,也不是不好的東西,如果人們用好了,就像草藥一樣可以治病,如果用不好,它就變成毒,會傷害性命。其中,對錢財的本質、用途、弊端等,作了淋漓盡致的闡述。
所以,從世間的角度來看,錢財也並不是有些人所講的那樣——非常了不起。在《大寶積經》中,佛陀也說[3]:愚蠢者不知道它夢幻無實的虛妄本質,就會帶來無窮過患,而有無量功德的智者,根本不會耽著它。因此,大家首先要對錢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可能有人認爲:雖然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可以這樣分析,但從現代科學和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也不一定是這樣。實際並非如此,因爲在經濟學家眼裏,錢財的性質也有所不同。以前,著名經濟學家威爾遜這樣說過:“熱愛金錢吧!它能給人們帶來歡樂,帶來幸福,帶來希望!”而另外一位非常出名的經濟學家哈克卻說:“錢的醜惡就在于它能把人們引向深淵,引向地獄,引向罪惡。”所以我想,從經濟學等世間科學的層面來分析,也並不能認爲錢財真正有非常大的功德,但也並不是真正具有罪惡的本性。
⒉ 躬行中道 不墮兩邊
因此,作爲修行人,也不能特別極端。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有些人在學了佛以後,對錢財、生活等都沒有任何興趣。當然,若有修行的境界,這也是正常的。因爲修行是讓我們獲得解脫的妙藥,誰真正法融入心,他就會看破、放下,而獲得心靈的解脫、自在,這是必然的規律。但是在座的修行人,以及將來的修行人,也要用智慧好好分析自己的境界。
華智仁波切在相關教言書中講:偶爾的出離心是不穩固的。比如,今天遇到一位上師聽了一堂課,馬上把家裏的所有事情全部放下來,急急忙忙下決心要出家,這是不明智的。佛教要求再叁觀察,古今中外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這樣做的,一個人要出家,要觀察好多年、好幾個月,因爲只有心裏真正産生出離心時才可以。
有些人不僅對錢財放不下,還以佛教的名義、修行的名義,通過非理手段來獲取錢財。這種貪得無厭的行爲,對佛教、對人們、對修行、對生活都會帶來不利,造成的影響是極壞的。這一點,我想在座的修行人是有目共睹、衆所周知的。所以,這兩種情況都是極端,應該引起注意。
總之,不管是從世間生活的角度,還是從出世間修行的角度,對錢財的本性都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二、沒有善用錢財的弊端
⒈ 若無智慧 則易被錢財束縛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如果錢財沒有用好,就會帶來諸多即生和來世的不利。正因爲是這樣,在許多佛教經論中,才宣說了錢財的種種過患。比如,華智仁波切說:有一條茶葉就會有一條茶葉的痛苦,有一匹馬就會有一匹馬的痛苦。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也說[4]:錢財越多痛苦越多,就像龍王的頭越多遭受熱沙的襲擊就越多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爲擁有很多人民幣或美金,晚上睡都睡不著;而有的在錢財越來越多時,造的業也更加可怕。
以前有一位龐蘊大居士,他將自己的錢財全部扔在河裏後,說了這樣一個偈頌:“世人多重金,我愛刹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人們也常說:“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溫暖;錢可以買到藥品,但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書本,但買不到智慧;錢可以買到床鋪,但買不到睡眠……”通過這些格言反觀,我們就會明白,錢財對當今社會帶來了種種不利。
⒉ 心靈空虛與兩極分化日益嚴重
以前經濟沒有像現在這樣發展時,很多人的心情都比較平靜、安甯、快樂。現在人們雖然表面上看來穿得相當鮮豔、時髦,生活資具樣樣齊全,但內心卻有很多痛苦。而且,現代社會兩極分化日益嚴重,有錢的人揮金如土、一擲千金,好像他們已經忘記了身邊還有許多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貧苦人存在一樣。
我看到一個報道說:去年過年的時候,東北遊客到海南叁亞包下別墅總統院過除夕,一晚上就花了13萬元人民幣。當時很多媒體都報道過。還有一家有八口人,都住在四星級賓館裏面,每晚每間房都要花七千元,從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初六一個禮拜的時間,一家人光房費就要花將近20萬元人民幣。其實,這樣亂花錢是很不好的。剛才有道友說:“以前自己沒學佛時特別浪費錢財,自從學佛以後,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就有了很大的改變。”
大家都知道,我們這個社會貧富差距相當懸殊。有些人拼命地花錢,根本沒有節儉的觀念;而有些人連飯都吃不飽,衣服都穿不暖,書都讀不起,生活處于特別艱難的狀態。但是,人們根本不知道互相幫助,這是爲什麼呢?主要原因就是金錢觀念沒有理順。因爲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有了錢以後自己花,根本沒有想到社會或身邊的窮苦人。所以在有了錢之後,就開始自己享用,並沒有用在該用的地方。我覺得,這就是當今社會的悲哀。
⒊ 身心世界將飽受各種痛苦的煎熬
在座的大多都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所以一定要通過智慧來觀察、分析,看金錢對整個社會、人們的相續以及自己的內心,到底帶來了什麼樣的醜惡、罪惡、煩惱和痛苦。否則,在這個社會中,就會白天晚上不擇手段,非常盲目、忙碌地追逐著金錢。人生只有幾十年,若不好好用在學習佛法上,難道金錢就能給我們帶來今生、來世的幸福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記得,莎士比亞在一本書中,用非常刻薄的語言呵斥金錢的不良之處:“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只這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可見,金錢能使整個社會處于混亂的狀態。這一點,從當今社會腐敗分子的卑劣行徑中,就完全能明白。
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金錢對自己的修行、對自己的家庭、對整個人類帶來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比如,沒有錢的時候,一家人團結和合,而有了錢以後,家裏就開始發生冷戰、熱戰,始終處于不和諧的狀態,最終導致分裂。爲什麼以前家庭快樂、幸福、溫暖,而後來卻不團結、不和睦了呢?主要因素就在于金錢。
聽說某集團的總部有這樣一幅標語:“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喜劇和金錢沒有關系,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悲劇和金錢有關系。”我覺得這幅標語所講的,跟佛教“有漏皆苦”的精神很相符,尤其是錢財,如果沒有用好,它就會給我們帶來痛苦。
⒋ 貪執錢財 必定墮落
對修行人來講,若一直積累財富,臨死的時候心裏就會惦記它;若死不瞑目,就沒辦法往生。所以,在戒律以及修行竅訣裏面都要求,在臨終前應把所有財物全部供養給寺院,或留給親人,這樣自己就不會貪執。即使不能處理,眼前也最好不要放很多財物,心裏也不要挂礙。
可能在座的各位都記得,在《極樂願文大疏》中講:一位比丘因爲貪執自己的缽盂,死後就在缽盂中變成一條毒蛇;一個孩子因爲貪執石簧,死後就變成了一條石簧蛇;一位施主因爲貪執七個金瓶,死後就變成一條毒蛇守護著那些金瓶。而我們總有一天會面對可怕的死亡,所以現在就應該想: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不應該貪執它。
可能有人認爲:沒有錢財的人不一定會貪,有錢財的人才特別貪執。其實,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沒有錢財的人也會對個別所愛物産生極大的執著。所以,不管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對錢財都要有正確的認識,這樣修行才會成功,因爲都要面對人生中特別恐怖的死亡之苦。
叁、用好錢財的功德
⒈ 積財有方 用財有術
如果我們把金錢用好,就會産生相應的功德,這個功德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因此,學佛人一味看破金錢也沒有必要。作爲在家人,通過正當途徑積累一些財富也是允許的。佛陀在《雜阿含經》[5]和《善生子經》[6]當中都說:金錢可以分爲四份,…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