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装作已经回藏地了,以商人的打扮在印度圣迹等着我,我跟他们说我不去藏地,之后就去朝礼圣迹,过一段时间再出去。他们把消息传开后,印度人也就放心了。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找了很多经书,和如何弘扬大乘佛法的教言,还有很多物品,全部交给装扮成商人的译师。之后阿底峡尊者朝礼诸大圣迹,经尼泊尔到了藏地。
刚来藏地时,本来阿底峡尊者不显神通,但为了当时的藏民生起信心,也为了驱散智慧光的妹妹的悲伤,尊者显示了各种各样的神变。
3. 对后人的激励
通过学习这个公案,大家都知道:藏王智慧光为了迎请阿底峡尊者到藏地弘扬大乘佛法,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也减少了20年寿命。所以大家都要想一想:如果自己与某一个地方有因缘,敢不敢发这个愿?能不能像藏王智慧光一样,牺牲自我?
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以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为蓝本,《菩提道次第广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大圆满前行》等修心法要,才在藏地各教派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这些教言,已不单单是藏人的遗产,汉地以及西方、南美等国家的人都在学习。因此,后学者为了学习菩提心等大乘佛法,稍微累一点、苦一点,或遭遇各种违缘、磨难,也值得忍受。
总之,希望大家在修学过程中,一定要学习智慧光国王和阿底峡尊者的发心,始终要想到利他。千万不要没头没脑、人云亦云地诋毁大乘佛法,否则果报极其可怕。《入大乘论》中云:“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
四、再再忆念菩提心的功德
⒈ 速超恶趣 成佛做祖
若想永远离开三恶趣,一定要像前辈高僧大德一样,发珍贵的菩提心。《大集经》中云:“若欲永断三恶道,应当发起菩提心。”
而最迅速的成就方法也是菩提心,故欲速获菩提者,必须生起菩提心。这也需要讲阿底峡尊者的公案:
以前,他是一位国王的太子,出家后依止了一位叫罗睺罗的上师。有一天,阿底峡尊者问上师:最快捷的成就方法是什么?罗睺罗尊者回答说:舍弃自利、精进利他,这是最快的方法。当时阿底峡尊者有点怀疑:修一个利他、忘我的心,怎么能最快开悟呢?
有一天他去转印度金刚座,在南边的空中有两位特别美丽的女人在对话。一位美女问: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什么?另一美女回答说:断除我执、利益他众。于是尊者心有所动。
第二天,他去转绕菩提伽耶佛塔和塔旁的菩提树时,看见一位乞丐和一位麻风病人在谈论佛法。麻风病人问: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什么?乞丐回答说:舍弃自我、饶益他众。这时尊者想:不管是卑贱、高贵之人,还是美人和丑人,都说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修菩提心,这与上师的说法完全吻合,好像只有我一个人不懂这一点。他对自己产生了一种呵斥的心态。
第三天,他转菩提伽耶旁边的殿堂时,看见殿堂里面有一尊观音像,有一只小鸟飞落在观音膝盖上。小鸟问观音菩萨: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什么?观音菩萨说:舍弃自我、勤修利他。这时,阿底峡尊者豁然开悟,完全明白了利他的重要性。
之后,为了稳固、提升菩提心的境界,尊者前往印度尼西亚依止金洲大师12年,才彻底生起了利他的菩提心。因此,阿底峡尊者提起其他上师的名字,只合掌当胸,而一提起金洲上师的名字,便特别恭敬地合掌在头顶上。
我今天再三跟大家讲饶益众生的菩提心的重要性,从文字或理论上,大家应该能认识到在修行过程中这是不可缺少的。可是修起来的时候,确实也有一些障碍,但这也没有什么,不过需要经常闻思有关利他心的论典,如《入行论》、《修心七要》、《学集论》等。
⒉ 最胜供养 最高修行
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即使没有以世间财富来供养诸佛菩萨,心里的功德也会自然而然圆满。《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若有欲供养,无量寂静尊,当发菩提心,福过供养佛。”意谓:想供养无量无边寂静尊——诸佛菩萨者,一定要发无上的菩提心,其功德远远超过财物供养。所以,大家都应做这样的法供养。
所谓法供养,不一定非要背诵论典、讲经说法。有些人说:我实在太笨了,现在没有法供养的能力,因为我没办法参加笔考、背考、研讨。但发菩提心应该可以,这并不需要很高的智慧。
如果有了让众生获得安乐的利他菩提心,即使身边的人对你不公平、不恭敬,或者轻视、埋怨、伤害,你也会把他们看作自己的父母等最亲近的人。这样的话,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也会过得很快乐。有人不想拥有高的境界,只想拥有快乐、洒 脱,利他心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转移痛苦的方法——菩提心。
如果菩提心重一点,身边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转为道用。众生很可怜,在贪嗔痴驱使下,毫无自由地造了无边无际的恶业,而我们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对他们为什么不能原谅、谅解呢?这样一想,心里的疙瘩自然而然就会解开。否则,把自己束缚在特别狭窄的自我箱子里,始终会处于痛苦当中。
当然,这也是大乘经典里面一直宣讲菩提心的功德的原因。《华严经》云:“众生心行可数知,国土微尘亦复然,虚空边际乍可量,发心功德无能测。”[1]但这并非佛菩萨说妄语,发心确实有如是功德。所以,在座的道友,乃至与大乘佛法结上缘分的人,都应发起菩提心。
3. 弘扬佛法 利益众生
我平时与人接触时了知,很多人都在心里发愿:愿相续当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所作所为经常做一些对众生有利的事情。这对弘扬佛法和佛教长住世间,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其他宗教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寻找市场,很多人都被他们吸引住了。而大乘佛教徒往往寻求自我解脱,如我往生极乐世界,我天天修禅,我修密宗的大圆满,我获得安慰等。
以前,我遇到过很多修行人,内心真正想帮助别人的并不多。但现在很多城市里的人,都不是在口头上说,也并不是为了获得奖章,即使自己受到误解、轻蔑、诋毁也不要紧,只要众生得到快乐就心甘情愿付出。我们很多发心人员,在发心过程中,即使遇到家人的误解,身边人的排斥,乃至在人力、财力等方面遇到种种困难,也觉得大乘佛教徒应该有长远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了一个众生的暂时安乐,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
但在弘扬大乘佛法的同时,也不能让佛教被社会同化,在信心、修行、仪轨等方面都应原汁原味地保持。当然,也应主动让佛教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让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根发芽,让更多现代人接受佛教的利他精神。如果利他精神真正被众生接受,空性等佛教甚深道理,自然而然就会获得。
因此,佛教徒也不能在自己品尝到佛法美味时,一直安住在自己的境界,而应精勤利益众生,因为还有很多众生非常痛苦。可以说,这就是大乘佛教徒的责任。
比如,如果我们身边有很多年轻知识分子,就应跟他们辩论,虽然有时会失败,但为了佛法失败多少次也不要紧,慢慢他们就会了解佛法。如果遇到一些老年人,也要再三以净土法门、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等来度化他们。
如果遇到一些孩童,也要让他们相续中生起正知正见,因为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再过几十年,整个社会都要由他们掌管。如果一个人影响一个小孩,一百个人就会影响一百个孩子。而且从小的影响非常深刻,因为人在一到十七岁之间吸收能力非常强,任何一种经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哪怕我们给他们讲一个佛教的故事,他们长大之后也不会排斥佛法。另外,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可怜人,一定要有帮助的心。
如果我们佛教徒,乃至所有社会上的人,从来不管他人,只顾自己,那身边发生任何一件事情,恐怕都看不到。如果我们有这个意识,有这个意向,就会经常觉察到身边有什么样的人,并在因缘成熟时用适当的方法来点化他们。
因此,在人类群体当中,推广大乘佛法的市场相当大,这需要每一位佛教徒都付出努力。甚至动物界、整个自然,也需要大家以佛教的理念来维护。因为,在佛教里面,所有善良的精神和理论无不包括,只要佛教徒在生活当中把它用上就可以了。
我常讲:人生很短暂,即生遇到佛法不容易,自己应该认真修行;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就像生活离不开行住坐卧一样,闻思修行、弘法利生这两点也不能离开。作为一位负责任的佛教徒,对自己的宗教应该有一种使命,要想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传承上师,为了弘扬佛法,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时间。虽然我们不能像高僧大德那样,所有精力全部用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上,但对身边的人起到一点好的作用,也未尝不可。
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颗心,其光芒就能遣除重重黑暗,这样佛教的未来也会有希望的明天。否则,大家都处于不知方向的盲目状态,未来的佛教也会一片茫然。因此,从现在开始,每一位佛教徒都要发愿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因为,弘法利生是我们的家务,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事业!
好,今天讲到这里!
附:现场问答
一、问:祈请上师加持我们广州的弟子,遣除道友们闻思修行的障碍;希望学会在居士法师的培养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因为我们在修学方面需要深入细致的引导。
答:不能光加持广州的弟子,所有学会的人都需要加持。
至于居士法师,以后根据情况而定。但在辅导时,一定要好好辅导。我最近了解有些辅导员讲得很好,既不违背上师所讲的教言,也不违背教证理证,同时还能以善巧的语言跟大家沟通。而有些辅导员就比较差,完全是自己的分别念,根本不符合教义,这就不太好。
现在我们辅导的内容是所学的课本,并不是其他理论。若辅导员自己是学设计的,就讲很多设计的名词;自己是学工程的,就讲很多工程的术语,这没有必要。关键是把所学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清楚。
对大家都比较认可的…
《如何寻找大乘的方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