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辅导员,我还是希望长期辅导,我们也要考虑以什么名义来确定他们的身份,因为以后弘扬佛法,居士知识分子责任重大。
很多人都建议让学院派法师,但我也派不出那么多法师,因为汉地出家人本来就很少,再加上学院里面的汉族出家人,有些当法师,有些发心,有些修行,有些根本不愿意出去,所以我也无能为力。如果是在藏地,这是可以的,因为出家人的比例占总人口的20%。所以,希望居士们自己培养帮助他人的智慧、悲心、能力。
二、问:我是来自惠州的弟子,想问两个问题:第一,大家都知道,植物属于无情,所以可以吃素食。但日本有个江本胜博士做了很多水的实验,让人感觉水是有情似的,因为它对善、恶等都会有不同水晶分子的显现。不知这个实验能不能证明水和植物是有情,如果能证明,吃素就有杀生的过失。
第二,学《前行广释》要求每天观修一座,但我们组的学员观修得都不是很好(而十万大礼拜一年多就能磕完),因为坐不住,所以只好把上师讲的引导文看一看,背一背,根本展开不了观察修。请上师开示!
最后有一个心愿:祈请上师去我们惠州!去年上师在深圳龙华,也有惠州的弟子祈请,您说等我们做好了再去,当然我们现在也做得不是很好,所以祈请上师去加持,让我们做得更好!
答:我这次去的地方,都是管理、学习、态度等方面比较好的,以后可能也会这样,因为这能让我生起信心。不然的话,会让我很失望。
至于植物和水有没有生命的问题,据《毗奈耶经》记载:一位阿罗汉用智慧眼观察,发现水里有很多小生命,他就不敢喝,怕有杀生的过失。但佛陀说:以肉眼所见为准,只要肉眼看不见众生,就可以喝。同样,在植物里面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生命,甚至有些植物也变成了孤独地狱众生的所依,但只要肉眼看不见,就可以吃。而且不会有过失。
在修加行的时候,为什么观修比较困难呢?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在人身难得、业因果等出离心修法方面,从来没有串习过。虽然光是在道理上明白也很好,但实际修行更重要,所谓闻法难、思维修行更难,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因此,一定要像麦彭仁波切所讲的一样——观察修和安住修。比如观修“轮回痛苦”,先要把文字看熟,直至心里能自然而然想起来,然后再三思维轮回的痛苦,产生疲倦心时就可以安住修。
三、问:我是来自中山菩提学会的学员,在春节期间,在寺院里面当义工,趁着空余时间就去山上挂经幡。虽然我们都知道挂经幡的功德,但不知怎样挂才如理如法,没有开光可不可以?如果被别人摘下来,甚至毁坏,我们有没有过失?
答:经幡要挂在干净的地方。很多伏藏教言都说,最好要开光;如果没有开光也没有大的问题,因为很多经典都说:印有观音心咒、莲师心咒等经咒的经旗,吹动它的风所接触的众生都会获得利益,不会有任何危害。如果别人搞破坏,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自己没有害心。
四、问:我于2007年参加过在西双版纳举行的南传短期出家,觉得非常好!请问师父:我想出家,是修好了再出还是现在出?因为通过学习《前行》,发现自己有很多问题。
答:现在很多在家人都很矛盾,一方面觉得出家人很清净,对在家生活特别厌烦,一方面又不能看破。其实,出家后心不调伏,守不住戒律,也没有大的意义。如果各方面的因缘不具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在家人也有很大的功德。
不过出家的功德更大。《大宝积经》云:“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意谓:假设以满恒河沙世界的珍宝供养如来,也不如在短暂的一日中受持出家戒律的功德大。《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不知这个教证是不是短期出家的教证。所以,向往出家很好!但不能今天出家过一段时间就还俗,这样不断折腾没有意义。出家是大的事情,要三思而后行。
五、问:是让小孩读完小学呢,还是在八九岁时就可以到佛学院去学习?
答: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一般而言,最好在大学毕业后再看情况。如果很小就强迫让他出家,长大之后也不一定能做到。如果做不到,学校里面的教育已经舍弃,对他的生活就会带来诸多不利。如果有出家的缘分,到时自然而然就会现前。再说,一般的佛学院也不收孩子,若从小没有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长大了就比较麻烦。
六、问:我上有父母,下有妻子、小孩。在平时生活中,陪父母一起打麻将,他们就高兴;在家中洗碗、拖地,妻子就高兴;陪小孩玩,孩子就高兴。如果稍微精进一点,他们就看不惯,还制造各种各样的违缘。请问上师:随顺众生的度应怎么把握?
答:所谓随顺众生,并非跟着有嗔恨心的人生嗔恨心,跟着偷东西的人偷盗,在造罪业方面是不能随顺的;而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不管别人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也不能舍弃。但要有善巧方便。
因此,所谓随顺众生,是指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不能以自私自利的心为主导,甚至伤害别人,应该尽可能地饶益众生。但是,在失去道心时是不能随顺的。除此之外都可以随顺,因为要度化他,必须让他开心。若伤害道心,天天跟着他们同流合污,最终自他都会堕落,这就毫无意义了。其实,菩萨随顺他众,是从毁坏自私自利心的角度来发愿的。
--------------------------------------------------------------------------------
[1] 又云:“知诸根方便,念念心所行,虚空尚可量,菩提心难知。”
“十方世界诸众生,欲解方便意所行,及以虚空际可测,发心功德难知量。”
《如何寻找大乘的方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