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輔導員,我還是希望長期輔導,我們也要考慮以什麼名義來確定他們的身份,因爲以後弘揚佛法,居士知識分子責任重大。
很多人都建議讓學院派法師,但我也派不出那麼多法師,因爲漢地出家人本來就很少,再加上學院裏面的漢族出家人,有些當法師,有些發心,有些修行,有些根本不願意出去,所以我也無能爲力。如果是在藏地,這是可以的,因爲出家人的比例占總人口的20%。所以,希望居士們自己培養幫助他人的智慧、悲心、能力。
二、問:我是來自惠州的弟子,想問兩個問題:第一,大家都知道,植物屬于無情,所以可以吃素食。但日本有個江本勝博士做了很多水的實驗,讓人感覺水是有情似的,因爲它對善、惡等都會有不同水晶分子的顯現。不知這個實驗能不能證明水和植物是有情,如果能證明,吃素就有殺生的過失。
第二,學《前行廣釋》要求每天觀修一座,但我們組的學員觀修得都不是很好(而十萬大禮拜一年多就能磕完),因爲坐不住,所以只好把上師講的引導文看一看,背一背,根本展開不了觀察修。請上師開示!
最後有一個心願:祈請上師去我們惠州!去年上師在深圳龍華,也有惠州的弟子祈請,您說等我們做好了再去,當然我們現在也做得不是很好,所以祈請上師去加持,讓我們做得更好!
答:我這次去的地方,都是管理、學習、態度等方面比較好的,以後可能也會這樣,因爲這能讓我生起信心。不然的話,會讓我很失望。
至于植物和水有沒有生命的問題,據《毗奈耶經》記載:一位阿羅漢用智慧眼觀察,發現水裏有很多小生命,他就不敢喝,怕有殺生的過失。但佛陀說:以肉眼所見爲准,只要肉眼看不見衆生,就可以喝。同樣,在植物裏面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生命,甚至有些植物也變成了孤獨地獄衆生的所依,但只要肉眼看不見,就可以吃。而且不會有過失。
在修加行的時候,爲什麼觀修比較困難呢?這是因爲,我們從小在人身難得、業因果等出離心修法方面,從來沒有串習過。雖然光是在道理上明白也很好,但實際修行更重要,所謂聞法難、思維修行更難,就是講的這個道理。因此,一定要像麥彭仁波切所講的一樣——觀察修和安住修。比如觀修“輪回痛苦”,先要把文字看熟,直至心裏能自然而然想起來,然後再叁思維輪回的痛苦,産生疲倦心時就可以安住修。
叁、問:我是來自中山菩提學會的學員,在春節期間,在寺院裏面當義工,趁著空余時間就去山上挂經幡。雖然我們都知道挂經幡的功德,但不知怎樣挂才如理如法,沒有開光可不可以?如果被別人摘下來,甚至毀壞,我們有沒有過失?
答:經幡要挂在幹淨的地方。很多伏藏教言都說,最好要開光;如果沒有開光也沒有大的問題,因爲很多經典都說:印有觀音心咒、蓮師心咒等經咒的經旗,吹動它的風所接觸的衆生都會獲得利益,不會有任何危害。如果別人搞破壞,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因爲自己沒有害心。
四、問:我于2007年參加過在西雙版納舉行的南傳短期出家,覺得非常好!請問師父:我想出家,是修好了再出還是現在出?因爲通過學習《前行》,發現自己有很多問題。
答:現在很多在家人都很矛盾,一方面覺得出家人很清淨,對在家生活特別厭煩,一方面又不能看破。其實,出家後心不調伏,守不住戒律,也沒有大的意義。如果各方面的因緣不具足,做一個心地善良的在家人也有很大的功德。
不過出家的功德更大。《大寶積經》雲:“設滿恒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意謂:假設以滿恒河沙世界的珍寶供養如來,也不如在短暫的一日中受持出家戒律的功德大。《本緣經》雲:“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叁惡道。”不知這個教證是不是短期出家的教證。所以,向往出家很好!但不能今天出家過一段時間就還俗,這樣不斷折騰沒有意義。出家是大的事情,要叁思而後行。
五、問:是讓小孩讀完小學呢,還是在八九歲時就可以到佛學院去學習?
答: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相同,一般而言,最好在大學畢業後再看情況。如果很小就強迫讓他出家,長大之後也不一定能做到。如果做不到,學校裏面的教育已經舍棄,對他的生活就會帶來諸多不利。如果有出家的緣分,到時自然而然就會現前。再說,一般的佛學院也不收孩子,若從小沒有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長大了就比較麻煩。
六、問:我上有父母,下有妻子、小孩。在平時生活中,陪父母一起打麻將,他們就高興;在家中洗碗、拖地,妻子就高興;陪小孩玩,孩子就高興。如果稍微精進一點,他們就看不慣,還製造各種各樣的違緣。請問上師:隨順衆生的度應怎麼把握?
答:所謂隨順衆生,並非跟著有嗔恨心的人生嗔恨心,跟著偷東西的人偷盜,在造罪業方面是不能隨順的;而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慧,不管別人高興也好,不高興也好,也不能舍棄。但要有善巧方便。
因此,所謂隨順衆生,是指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不能以自私自利的心爲主導,甚至傷害別人,應該盡可能地饒益衆生。但是,在失去道心時是不能隨順的。除此之外都可以隨順,因爲要度化他,必須讓他開心。若傷害道心,天天跟著他們同流合汙,最終自他都會墮落,這就毫無意義了。其實,菩薩隨順他衆,是從毀壞自私自利心的角度來發願的。
--------------------------------------------------------------------------------
[1] 又雲:“知諸根方便,念念心所行,虛空尚可量,菩提心難知。”
“十方世界諸衆生,欲解方便意所行,及以虛空際可測,發心功德難知量。”
《如何尋找大乘的方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