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裝作已經回藏地了,以商人的打扮在印度聖迹等著我,我跟他們說我不去藏地,之後就去朝禮聖迹,過一段時間再出去。他們把消息傳開後,印度人也就放心了。阿底峽尊者在印度找了很多經書,和如何弘揚大乘佛法的教言,還有很多物品,全部交給裝扮成商人的譯師。之後阿底峽尊者朝禮諸大聖迹,經尼泊爾到了藏地。
剛來藏地時,本來阿底峽尊者不顯神通,但爲了當時的藏民生起信心,也爲了驅散智慧光的妹妹的悲傷,尊者顯示了各種各樣的神變。
3. 對後人的激勵
通過學習這個公案,大家都知道:藏王智慧光爲了迎請阿底峽尊者到藏地弘揚大乘佛法,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阿底峽尊者來到藏地,也減少了20年壽命。所以大家都要想一想:如果自己與某一個地方有因緣,敢不敢發這個願?能不能像藏王智慧光一樣,犧牲自我?
正是因爲他們的付出,以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爲藍本,《菩提道次第廣論》、《大圓滿心性休息》、《大圓滿前行》等修心法要,才在藏地各教派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今這些教言,已不單單是藏人的遺産,漢地以及西方、南美等國家的人都在學習。因此,後學者爲了學習菩提心等大乘佛法,稍微累一點、苦一點,或遭遇各種違緣、磨難,也值得忍受。
總之,希望大家在修學過程中,一定要學習智慧光國王和阿底峽尊者的發心,始終要想到利他。千萬不要沒頭沒腦、人雲亦雲地诋毀大乘佛法,否則果報極其可怕。《入大乘論》中雲:“誹謗大乘法,決定趣惡道。”
四、再再憶念菩提心的功德
⒈ 速超惡趣 成佛做祖
若想永遠離開叁惡趣,一定要像前輩高僧大德一樣,發珍貴的菩提心。《大集經》中雲:“若欲永斷叁惡道,應當發起菩提心。”
而最迅速的成就方法也是菩提心,故欲速獲菩提者,必須生起菩提心。這也需要講阿底峽尊者的公案:
以前,他是一位國王的太子,出家後依止了一位叫羅睺羅的上師。有一天,阿底峽尊者問上師:最快捷的成就方法是什麼?羅睺羅尊者回答說:舍棄自利、精進利他,這是最快的方法。當時阿底峽尊者有點懷疑:修一個利他、忘我的心,怎麼能最快開悟呢?
有一天他去轉印度金剛座,在南邊的空中有兩位特別美麗的女人在對話。一位美女問: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什麼?另一美女回答說:斷除我執、利益他衆。于是尊者心有所動。
第二天,他去轉繞菩提伽耶佛塔和塔旁的菩提樹時,看見一位乞丐和一位麻風病人在談論佛法。麻風病人問: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什麼?乞丐回答說:舍棄自我、饒益他衆。這時尊者想:不管是卑賤、高貴之人,還是美人和醜人,都說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修菩提心,這與上師的說法完全吻合,好像只有我一個人不懂這一點。他對自己産生了一種呵斥的心態。
第叁天,他轉菩提伽耶旁邊的殿堂時,看見殿堂裏面有一尊觀音像,有一只小鳥飛落在觀音膝蓋上。小鳥問觀音菩薩: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什麼?觀音菩薩說:舍棄自我、勤修利他。這時,阿底峽尊者豁然開悟,完全明白了利他的重要性。
之後,爲了穩固、提升菩提心的境界,尊者前往印度尼西亞依止金洲大師12年,才徹底生起了利他的菩提心。因此,阿底峽尊者提起其他上師的名字,只合掌當胸,而一提起金洲上師的名字,便特別恭敬地合掌在頭頂上。
我今天再叁跟大家講饒益衆生的菩提心的重要性,從文字或理論上,大家應該能認識到在修行過程中這是不可缺少的。可是修起來的時候,確實也有一些障礙,但這也沒有什麼,不過需要經常聞思有關利他心的論典,如《入行論》、《修心七要》、《學集論》等。
⒉ 最勝供養 最高修行
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即使沒有以世間財富來供養諸佛菩薩,心裏的功德也會自然而然圓滿。《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雲:“若有欲供養,無量寂靜尊,當發菩提心,福過供養佛。”意謂:想供養無量無邊寂靜尊——諸佛菩薩者,一定要發無上的菩提心,其功德遠遠超過財物供養。所以,大家都應做這樣的法供養。
所謂法供養,不一定非要背誦論典、講經說法。有些人說:我實在太笨了,現在沒有法供養的能力,因爲我沒辦法參加筆考、背考、研討。但發菩提心應該可以,這並不需要很高的智慧。
如果有了讓衆生獲得安樂的利他菩提心,即使身邊的人對你不公平、不恭敬,或者輕視、埋怨、傷害,你也會把他們看作自己的父母等最親近的人。這樣的話,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也會過得很快樂。有人不想擁有高的境界,只想擁有快樂、灑 脫,利他心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轉移痛苦的方法——菩提心。
如果菩提心重一點,身邊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可以轉爲道用。衆生很可憐,在貪嗔癡驅使下,毫無自由地造了無邊無際的惡業,而我們是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對他們爲什麼不能原諒、諒解呢?這樣一想,心裏的疙瘩自然而然就會解開。否則,把自己束縛在特別狹窄的自我箱子裏,始終會處于痛苦當中。
當然,這也是大乘經典裏面一直宣講菩提心的功德的原因。《華嚴經》雲:“衆生心行可數知,國土微塵亦複然,虛空邊際乍可量,發心功德無能測。”[1]但這並非佛菩薩說妄語,發心確實有如是功德。所以,在座的道友,乃至與大乘佛法結上緣分的人,都應發起菩提心。
3. 弘揚佛法 利益衆生
我平時與人接觸時了知,很多人都在心裏發願:願相續當中生起無僞的菩提心,所作所爲經常做一些對衆生有利的事情。這對弘揚佛法和佛教長住世間,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其他宗教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尋找市場,很多人都被他們吸引住了。而大乘佛教徒往往尋求自我解脫,如我往生極樂世界,我天天修禅,我修密宗的大圓滿,我獲得安慰等。
以前,我遇到過很多修行人,內心真正想幫助別人的並不多。但現在很多城市裏的人,都不是在口頭上說,也並不是爲了獲得獎章,即使自己受到誤解、輕蔑、诋毀也不要緊,只要衆生得到快樂就心甘情願付出。我們很多發心人員,在發心過程中,即使遇到家人的誤解,身邊人的排斥,乃至在人力、財力等方面遇到種種困難,也覺得大乘佛教徒應該有長遠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因爲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爲了一個衆生的暫時安樂,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願。
但在弘揚大乘佛法的同時,也不能讓佛教被社會同化,在信心、修行、儀軌等方面都應原汁原味地保持。當然,也應主動讓佛教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讓佛教思想在現代社會生根發芽,讓更多現代人接受佛教的利他精神。如果利他精神真正被衆生接受,空性等佛教甚深道理,自然而然就會獲得。
因此,佛教徒也不能在自己品嘗到佛法美味時,一直安住在自己的境界,而應精勤利益衆生,因爲還有很多衆生非常痛苦。可以說,這就是大乘佛教徒的責任。
比如,如果我們身邊有很多年輕知識分子,就應跟他們辯論,雖然有時會失敗,但爲了佛法失敗多少次也不要緊,慢慢他們就會了解佛法。如果遇到一些老年人,也要再叁以淨土法門、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等來度化他們。
如果遇到一些孩童,也要讓他們相續中生起正知正見,因爲他們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再過幾十年,整個社會都要由他們掌管。如果一個人影響一個小孩,一百個人就會影響一百個孩子。而且從小的影響非常深刻,因爲人在一到十七歲之間吸收能力非常強,任何一種經曆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所以,哪怕我們給他們講一個佛教的故事,他們長大之後也不會排斥佛法。另外,我們身邊還有許多可憐人,一定要有幫助的心。
如果我們佛教徒,乃至所有社會上的人,從來不管他人,只顧自己,那身邊發生任何一件事情,恐怕都看不到。如果我們有這個意識,有這個意向,就會經常覺察到身邊有什麼樣的人,並在因緣成熟時用適當的方法來點化他們。
因此,在人類群體當中,推廣大乘佛法的市場相當大,這需要每一位佛教徒都付出努力。甚至動物界、整個自然,也需要大家以佛教的理念來維護。因爲,在佛教裏面,所有善良的精神和理論無不包括,只要佛教徒在生活當中把它用上就可以了。
我常講:人生很短暫,即生遇到佛法不容易,自己應該認真修行;同時還要盡可能地弘揚佛法、利益衆生。就像生活離不開行住坐臥一樣,聞思修行、弘法利生這兩點也不能離開。作爲一位負責任的佛教徒,對自己的宗教應該有一種使命,要想本師釋迦牟尼佛爲主的傳承上師,爲了弘揚佛法,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時間。雖然我們不能像高僧大德那樣,所有精力全部用在弘揚佛法、利益衆生上,但對身邊的人起到一點好的作用,也未嘗不可。
如果每個人都有這樣一顆心,其光芒就能遣除重重黑暗,這樣佛教的未來也會有希望的明天。否則,大家都處于不知方向的盲目狀態,未來的佛教也會一片茫然。因此,從現在開始,每一位佛教徒都要發願弘揚佛法、利益衆生。因爲,弘法利生是我們的家務,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事業!
好,今天講到這裏!
附:現場問答
一、問:祈請上師加持我們廣州的弟子,遣除道友們聞思修行的障礙;希望學會在居士法師的培養方面得到長足的進步,因爲我們在修學方面需要深入細致的引導。
答:不能光加持廣州的弟子,所有學會的人都需要加持。
至于居士法師,以後根據情況而定。但在輔導時,一定要好好輔導。我最近了解有些輔導員講得很好,既不違背上師所講的教言,也不違背教證理證,同時還能以善巧的語言跟大家溝通。而有些輔導員就比較差,完全是自己的分別念,根本不符合教義,這就不太好。
現在我們輔導的內容是所學的課本,並不是其他理論。若輔導員自己是學設計的,就講很多設計的名詞;自己是學工程的,就講很多工程的術語,這沒有必要。關鍵是把所學的知識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清楚。
對大家都比較認可的…
《如何尋找大乘的方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