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迦佛修法仪轨讲记

  

释尊仪轨讲记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利用这一堂课,给大家简单地讲一下《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

  麦彭仁波切所著的《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法王如意宝在世时极其重视,他老人家要求当时的弟子和后来的有缘弟子每天都要念一遍,我们很多人发过这个愿,至今每天都在念诵。《仪轨》中讲了许多功德,但只是简明扼要的阐述,若欲详细了知佛陀因地时为众生的发心及与佛陀结上善缘的利益,《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具体介绍。

  为了让大家明白祈祷释迦牟尼佛有什么功德,下面从《仪轨》小字部分开始作字面解释,之后我们一起作简单的共修。

  首先,为什么要修学这个仪轨呢?原因是这样的:

  如《三摩地王经》云:“散步安坐站立卧,何人忆念能仁尊,本师恒时住彼前,彼者将获广大果。”

  佛陀在经中亲口宣说:任何人散步也好、安住也好,在行住坐卧的过程中,若能一直忆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佛陀会恒时住于他面前,赐予加持。

  除了自己的心以外,佛陀并不存在其他本体。一个人如果对佛陀生起信心,能清楚地明观佛陀身相,那他的心念就是佛陀,此外没有一个佛陀从遥远的地方飞到你前面,然后又渐渐消失。按照上上乘的解释方法,正在想佛的念头,其实就是佛陀。

  前不久也给大家讲过,你何时想起莲花生大士,此时你的心与莲花生大士无二无别。《观经》中也说:“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此应该认识到,释迦牟尼佛就是你的心,显宗与密宗的说法一致。

  又云:“身体宛若纯金色,世间怙主极庄严,何者之心专注此,菩萨彼者即入定。”

  《三摩地王经》中又说,身体宛如纯金般的佛陀身相,不管在哪个修法中都显得非常庄严,这就是世间怙主、三界导师、轮回引导者与皈依处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若能心专注于此,此菩萨即是入定。

  个别道友不太会坐禅,经常起分别念,入定比较困难。其实也不用担心,只要你在前面放一个佛像(可以是唐卡、画像、塑像等),将心一直住于佛像上,眼睛也一直盯着,闭眼时心里能清清楚楚地明现佛像,这就是最好的一种入定。

  我经常也是这样,当分别念涌现或者产生烦恼时,就放一个佛像在前面,心里一直观想,眼睛也一直专注。过一会儿,依靠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自心会慢慢平静,暂时起到平息烦恼的作用,而究竟,哪怕一瞬间缘佛陀的功德,对今生来世都无法估量。

  概而言之,之所以要修此《仪轨》,作者引用了两个教证,从而得出的结论是:第一、行住坐卧要想着佛陀;第二、坐禅时也要想着佛陀。汉地很多寺院打禅七时,中间都摆一尊佛像,参禅者可以时刻看到佛像,心里一直观想,眼睛一直盯着,这种传统非常非常有功德。大家平时在家里时,也应该这样缘佛修行。

  下面正式讲仪轨的内容:

  随念我等无比本师释尊之修法,首先念诵皈依偈:

  

乃至菩提之间永皈依,

  

一切殊胜佛法及僧众,

  

以我修行念诵之福德,

  

为利众生愿成就佛果。

  首先是皈依和发愿。皈依时要想到:乃至菩提果之间,我诚心诚意地皈依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三世诸佛,以及佛陀所宣说的证法与教法,还有具有解脱功德的僧众(这是皈依三宝)。以我修持念诵《仪轨》的功德,愿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尽快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

  如此皈依和发愿,是修任何一个法的前提。我们每天念《释尊仪轨》,不是为了自己治病、发财等等,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之后发心、修四无量心,意念诸法现而无自性之义中念诵:

  之后要发四无量心[1],并安住于现而无自性的境界中念诵。我们平时念诵也应当如此。

  阿 无生空性以及缘起性,

  

显现不灭双运幻化相,

  

自前虚空如海供云中,

  

观想宝狮座莲日月上,

  

无等本师释迦牟尼佛。

  “阿”,是表示无生空性的呼唤词。

  万法皆是无生空性,在这样的空性中,无欺不灭地显现缘起规律,清净和不清净之法均可现前,这就叫做现空双运,释迦牟尼佛的本体也是如此。我们首先观想:在前方的虚空中,充满七宝、八吉祥等各种供品,如海供云中有一狮子严饰的宝座,宝座上依次是莲花、日轮、月轮,最上面端坐着本师释迦牟尼佛。

  很多唐卡或画像中,都有这样的佛陀形象。《显密宝库》和《妙法宝库》前面,我也附有释迦牟尼佛的画像[2]。这是法王去印度时一位大德所赐,画得确实非常好,我回来之后就发心印在每本书上。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像,只要看一眼,也能在阿赖耶上种下解脱善根,这个功德非常大。希望你们无论去哪里,都不离开释迦牟尼佛的像。我个人也是这样,出门时要么带一个小唐卡,要么带一个佛像。作为佛教徒,若对本师没有诚挚的信心,那根本不是佛教徒了。

  

身为金色具足相随好,

  

身著三衣金刚跏趺坐,

  

右手压地手印妙舒展,

  

左手等印持执甘露钵,

  

宛如金山威严极耀眼,

  

智慧光芒遍布虚空界。

  紧接着观想:释迦牟尼佛的身色宛如纯金,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身著三衣,金刚跏趺坐,右手以压地印[3]中指尖触地,左手以等印[4]持充满甘露的钵盂。整个身相犹如阳光照射到金山上一样璀璨耀眼,放射出万丈的智慧光芒,遍于清净与不清净的所有器世界。

  

八大菩萨十六罗汉等,

  

如海圣众眷属皆围绕,

  

仅念解脱有寂之二边,

  

赐予殊胜吉祥之大乐,

  

皈依处之总集大主尊。

  观想在释迦牟尼佛的周围,有八大菩萨、十六阿罗汉及无数护法神、空行母等眷属围绕,他们都是智慧圣者,仅仅忆念也能解脱堕入寂灭与轮回二边,从而获得大乐智慧。所以,这样的释迦牟尼佛,是一切皈依处的总集。

  释迦牟尼佛,其实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尤其在末法时代,五浊横流,若没有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发愿慈悲摄受浊世众生,我们在座愚蒙可怜的众生,到目前为止也无法见到佛法的光明。

  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大恩大德,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正因为如此,法王如意宝当年传讲《白莲花论》时,常常老泪纵横、泣不成声,说佛陀为了我们众生布施过那么多次头目脑髓,作为一个后学者,如果不报答佛的恩德,甚至没有感恩之情,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我们每个人在修道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佛陀和上师感恩戴德,否则就成了忘恩负义者!

  如是观想佛陀身,结果马上想到佛真正安住在自前虚空中。

  前面的观修方法非常简单,其实显宗也需要此种观想,这就是藏传佛教的特点。在其他传承中,这样的仪轨是很难得到的。

  因诸佛之智慧身何时何地都无有远近故。观想佛于何处佛必定安住于彼处。

  佛陀的智慧身没有远近之分。我们思念一个人时,他在北京,我在上海,没办法一下子到对方面前。可是佛陀的智慧身无处不在,什么时候观想,什么时候就现前,如同只要地上有水器,月轮便可映现一样。无论你高贵也好、低贱也罢,富裕也好、贫穷也罢,是智者也好、愚者也罢,只要去观想,佛陀就出现在你前面。每个人都要有这种信心。

  经中云:“何者作意佛,佛安住彼前,恒时赐加持,解脱一切罪。”

  佛经中说:任何人观想佛陀、作意佛陀,佛陀就安住在他面前,恒时赐予有形无形的加持,令其从一切罪业中得以解脱。

  观想佛陀,所积之资粮也不会耗尽,善根不会虚耗。

  《佛陀众行经》云:“于导师佛陀虽作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缘佛陀哪怕做一点微不足道的善事,例如向空中撒一朵花,或者单手合十作顶,或者念诵一句佛号,这个功德永远也不会耗尽,从此生生世世转于善趣,不会堕入恶趣,逐渐获得无上胜妙的菩提果。

  大家平时祈祷佛陀或者转绕佛塔,也不要看成是一件小事。当然,这种功德不一定立竿见影,马上就能看得出来。世间人让孩子读书,今天上学,明天不可能毕业,但对孩子来讲,读书好还是不读书好呢?肯定是读书好,这样才有成材的希望。同样,听受佛法也是如此,现在坐在这里听课,等一会儿下课后,你不可能顿时变成另一个人,但听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只要在你相续中慢慢积累,修行就可以一步一步向上。有些人孤陋寡闻,对佛法一窍不通,认为学佛马上要有感觉,否则佛法没有殊胜的加持,这种想法完全不合理。

  《华严经》中云:“闻见供养彼等佛,无量福德将增…

《释迦佛修法仪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释迦佛修法仪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