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佛修法儀軌講記

  

釋尊儀軌講記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利用這一堂課,給大家簡單地講一下《釋迦牟尼佛修法儀軌》。

  麥彭仁波切所著的《釋迦牟尼佛修法儀軌》,法王如意寶在世時極其重視,他老人家要求當時的弟子和後來的有緣弟子每天都要念一遍,我們很多人發過這個願,至今每天都在念誦。《儀軌》中講了許多功德,但只是簡明扼要的闡述,若欲詳細了知佛陀因地時爲衆生的發心及與佛陀結上善緣的利益,《釋迦牟尼佛廣傳》中有具體介紹。

  爲了讓大家明白祈禱釋迦牟尼佛有什麼功德,下面從《儀軌》小字部分開始作字面解釋,之後我們一起作簡單的共修。

  首先,爲什麼要修學這個儀軌呢?原因是這樣的:

  如《叁摩地王經》雲:“散步安坐站立臥,何人憶念能仁尊,本師恒時住彼前,彼者將獲廣大果。”

  佛陀在經中親口宣說:任何人散步也好、安住也好,在行住坐臥的過程中,若能一直憶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佛陀會恒時住于他面前,賜予加持。

  除了自己的心以外,佛陀並不存在其他本體。一個人如果對佛陀生起信心,能清楚地明觀佛陀身相,那他的心念就是佛陀,此外沒有一個佛陀從遙遠的地方飛到你前面,然後又漸漸消失。按照上上乘的解釋方法,正在想佛的念頭,其實就是佛陀。

  前不久也給大家講過,你何時想起蓮花生大士,此時你的心與蓮花生大士無二無別。《觀經》中也說:“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因此應該認識到,釋迦牟尼佛就是你的心,顯宗與密宗的說法一致。

  又雲:“身體宛若純金色,世間怙主極莊嚴,何者之心專注此,菩薩彼者即入定。”

  《叁摩地王經》中又說,身體宛如純金般的佛陀身相,不管在哪個修法中都顯得非常莊嚴,這就是世間怙主、叁界導師、輪回引導者與皈依處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若能心專注于此,此菩薩即是入定。

  個別道友不太會坐禅,經常起分別念,入定比較困難。其實也不用擔心,只要你在前面放一個佛像(可以是唐卡、畫像、塑像等),將心一直住于佛像上,眼睛也一直盯著,閉眼時心裏能清清楚楚地明現佛像,這就是最好的一種入定。

  我經常也是這樣,當分別念湧現或者産生煩惱時,就放一個佛像在前面,心裏一直觀想,眼睛也一直專注。過一會兒,依靠佛陀不可思議的加持,自心會慢慢平靜,暫時起到平息煩惱的作用,而究竟,哪怕一瞬間緣佛陀的功德,對今生來世都無法估量。

  概而言之,之所以要修此《儀軌》,作者引用了兩個教證,從而得出的結論是:第一、行住坐臥要想著佛陀;第二、坐禅時也要想著佛陀。漢地很多寺院打禅七時,中間都擺一尊佛像,參禅者可以時刻看到佛像,心裏一直觀想,眼睛一直盯著,這種傳統非常非常有功德。大家平時在家裏時,也應該這樣緣佛修行。

  下面正式講儀軌的內容:

  隨念我等無比本師釋尊之修法,首先念誦皈依偈:

  

乃至菩提之間永皈依,

  

一切殊勝佛法及僧衆,

  

以我修行念誦之福德,

  

爲利衆生願成就佛果。

  首先是皈依和發願。皈依時要想到:乃至菩提果之間,我誠心誠意地皈依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爲主的十方叁世諸佛,以及佛陀所宣說的證法與教法,還有具有解脫功德的僧衆(這是皈依叁寶)。以我修持念誦《儀軌》的功德,願天下無邊的一切衆生盡快獲得圓滿正等覺佛果。

  如此皈依和發願,是修任何一個法的前提。我們每天念《釋尊儀軌》,不是爲了自己治病、發財等等,而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

  之後發心、修四無量心,意念諸法現而無自性之義中念誦:

  之後要發四無量心[1],並安住于現而無自性的境界中念誦。我們平時念誦也應當如此。

  阿 無生空性以及緣起性,

  

顯現不滅雙運幻化相,

  

自前虛空如海供雲中,

  

觀想寶獅座蓮日月上,

  

無等本師釋迦牟尼佛。

  “阿”,是表示無生空性的呼喚詞。

  萬法皆是無生空性,在這樣的空性中,無欺不滅地顯現緣起規律,清淨和不清淨之法均可現前,這就叫做現空雙運,釋迦牟尼佛的本體也是如此。我們首先觀想:在前方的虛空中,充滿七寶、八吉祥等各種供品,如海供雲中有一獅子嚴飾的寶座,寶座上依次是蓮花、日輪、月輪,最上面端坐著本師釋迦牟尼佛。

  很多唐卡或畫像中,都有這樣的佛陀形象。《顯密寶庫》和《妙法寶庫》前面,我也附有釋迦牟尼佛的畫像[2]。這是法王去印度時一位大德所賜,畫得確實非常好,我回來之後就發心印在每本書上。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像,只要看一眼,也能在阿賴耶上種下解脫善根,這個功德非常大。希望你們無論去哪裏,都不離開釋迦牟尼佛的像。我個人也是這樣,出門時要麼帶一個小唐卡,要麼帶一個佛像。作爲佛教徒,若對本師沒有誠摯的信心,那根本不是佛教徒了。

  

身爲金色具足相隨好,

  

身著叁衣金剛跏趺坐,

  

右手壓地手印妙舒展,

  

左手等印持執甘露缽,

  

宛如金山威嚴極耀眼,

  

智慧光芒遍布虛空界。

  緊接著觀想:釋迦牟尼佛的身色宛如純金,具足叁十二相、八十隨好,身著叁衣,金剛跏趺坐,右手以壓地印[3]中指尖觸地,左手以等印[4]持充滿甘露的缽盂。整個身相猶如陽光照射到金山上一樣璀璨耀眼,放射出萬丈的智慧光芒,遍于清淨與不清淨的所有器世界。

  

八大菩薩十六羅漢等,

  

如海聖衆眷屬皆圍繞,

  

僅念解脫有寂之二邊,

  

賜予殊勝吉祥之大樂,

  

皈依處之總集大主尊。

  觀想在釋迦牟尼佛的周圍,有八大菩薩、十六阿羅漢及無數護法神、空行母等眷屬圍繞,他們都是智慧聖者,僅僅憶念也能解脫墮入寂滅與輪回二邊,從而獲得大樂智慧。所以,這樣的釋迦牟尼佛,是一切皈依處的總集。

  釋迦牟尼佛,其實與叁世諸佛無二無別。尤其在末法時代,五濁橫流,若沒有釋迦牟尼佛因地時發願慈悲攝受濁世衆生,我們在座愚蒙可憐的衆生,到目前爲止也無法見到佛法的光明。

  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大恩大德,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正因爲如此,法王如意寶當年傳講《白蓮花論》時,常常老淚縱橫、泣不成聲,說佛陀爲了我們衆生布施過那麼多次頭目腦髓,作爲一個後學者,如果不報答佛的恩德,甚至沒有感恩之情,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我們每個人在修道的過程中,一定要對佛陀和上師感恩戴德,否則就成了忘恩負義者!

  如是觀想佛陀身,結果馬上想到佛真正安住在自前虛空中。

  前面的觀修方法非常簡單,其實顯宗也需要此種觀想,這就是藏傳佛教的特點。在其他傳承中,這樣的儀軌是很難得到的。

  因諸佛之智慧身何時何地都無有遠近故。觀想佛于何處佛必定安住于彼處。

  佛陀的智慧身沒有遠近之分。我們思念一個人時,他在北京,我在上海,沒辦法一下子到對方面前。可是佛陀的智慧身無處不在,什麼時候觀想,什麼時候就現前,如同只要地上有水器,月輪便可映現一樣。無論你高貴也好、低賤也罷,富裕也好、貧窮也罷,是智者也好、愚者也罷,只要去觀想,佛陀就出現在你前面。每個人都要有這種信心。

  經中雲:“何者作意佛,佛安住彼前,恒時賜加持,解脫一切罪。”

  佛經中說:任何人觀想佛陀、作意佛陀,佛陀就安住在他面前,恒時賜予有形無形的加持,令其從一切罪業中得以解脫。

  觀想佛陀,所積之資糧也不會耗盡,善根不會虛耗。

  《佛陀衆行經》雲:“于導師佛陀雖作微小事,轉種種善趣,後獲菩提果。”緣佛陀哪怕做一點微不足道的善事,例如向空中撒一朵花,或者單手合十作頂,或者念誦一句佛號,這個功德永遠也不會耗盡,從此生生世世轉于善趣,不會墮入惡趣,逐漸獲得無上勝妙的菩提果。

  大家平時祈禱佛陀或者轉繞佛塔,也不要看成是一件小事。當然,這種功德不一定立竿見影,馬上就能看得出來。世間人讓孩子讀書,今天上學,明天不可能畢業,但對孩子來講,讀書好還是不讀書好呢?肯定是讀書好,這樣才有成材的希望。同樣,聽受佛法也是如此,現在坐在這裏聽課,等一會兒下課後,你不可能頓時變成另一個人,但聽法的功德不可思議,只要在你相續中慢慢積累,修行就可以一步一步向上。有些人孤陋寡聞,對佛法一竅不通,認爲學佛馬上要有感覺,否則佛法沒有殊勝的加持,這種想法完全不合理。

  《華嚴經》中雲:“聞見供養彼等佛,無量福德將增…

《釋迦佛修法儀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釋迦佛修法儀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