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香港中文大学问答

  香港中文大学问答

  (一) 问:这个世界很不清净,因为我们有贪欲、无明。但无奈的是,有时不是因为我们的烦恼障,而是因为智慧有限、所知不多,就是所知障的问题,事情就发生了。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真正去感悟“心净国土净”呢?

  

  答:严格来说,烦恼障在七地末才会断掉;而所知障是从八地开始断除,到十地末才会断尽。这在弥勒菩萨的《宝性论》等诸多论典中,都有详细说明。因此,所知障是一种极细微的障碍[1],我们凡夫人什么粗大的障碍都有,还根本提不上所知障。

  当今这个世间,正如佛陀早在经中所预言的,越来越末法、越来越恶浊了,人们的见解也越来越低劣,烦恼越来越炽盛,在这样的环境中,确实“心净国土净”很难呈现。但即便如此,万法的本体也是清净的,我们若能用短短几十年精进修行,到了最后,清净的境界就可以完全现前,这从历代大德的身上也能得以印证。

  所以,只要遵照佛陀的教诲好好修行,我们的烦恼就会慢慢减轻,这个世界从自现的角度来讲,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二) 问:我是香港中文大学通讯工程系的。请问,传统的生命分类是动物、植物、微生物,那微生物中的细菌和病毒是不是有情呢?如果是,我们吃药、消毒是不是也成了杀生?应该怎么样对待和处理?

  

  答:传统认为植物也有生命,但我刚才讲了,植物并没有五蕴所组成的生命。现在很多人、甚至一些法师也声称,植物不能吃,它的生命与动物一模一样。若是这样承许,佛陀在《楞严经》中说了,这是外道的说法[2]。

  至于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微生物,我们若是损害它,有没有过失呢?没有过失。往昔,佛陀的弟子阿那律在喝水时,用阿罗汉的天眼看到水中全是众生,于是他就不敢喝了。佛陀告诉他:不应以天眼观察,而应以肉眼为准[3]。所以,微生物并不是我们肉眼的对境,损害它不会构成杀生的罪业。

  对于这样甚深的因果道理,我们不能凭自己的想象去判断,而应以佛经的依据进行取舍,这才是智者的选择。

  (三) 问:我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我们现在身处的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的清净刹土,可在我眼中却是满目瓦砾。如果我通过今生的积累功德和修行,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我的我执并没有完全断除,到时是否依旧会满目瓦砾呢?

  

  答:不会的。今年我传讲了净土宗的一些经典,前不久刚讲完《阿弥陀经》,如今正在讲《无量寿经》,用的版本是菩提流志翻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经中就讲了,娑婆世界的众生可以带业往生,到了极乐世界之后,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和自己的信心力、发愿力,黄金为地、七宝为池等种种清净现象,会顿时呈现。听了极乐世界的法音之后,有些人当下就证得一地菩萨的果位,有些则需要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样,只要到了那里,就会断除我执,成就不退转的果位。

  问:佛陀第三转*轮讲了明空无别,“明”到底是怎样的境界?既然是明空无别,为何又要一名以“空”、一名以“明”?

  答:明空无别的境界,是指在究竟胜义中,明即是空、空即是明,相当于《心经》所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只侧重于佛陀第二转*轮的教义,并没有深入剖析“明”的部分。直到第三转*轮,尤其是密宗《时轮金刚》中,才揭示了“色”其实是光明的显现,在真实的境界中,明与空是无二无别的。但这种明分,我们用语言无法表达、用分别念无法想象,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文字上只能这样来描述。

  (四) 问:我是中文大学经济系的硕士。刚才您提到了环境保护,我也很关注环保。所以,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佛教中对环境保护持什么态度?

  

  答:你的问题很好!环境保护在当前非常重要,今天有位中文大学的老师说:假如释迦牟尼佛还在世的话,他也会站出来关心这个问题的。

  如今不少人非常关心环保,我个人来讲,对保护环境、保护生命,一直就有兴趣。作为佛教徒,在这方面也应当略尽绵力,真正做一些事情。

  有些人可能认为,佛经中并没有强调环境保护。这是不正确的。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因此在一些出家戒律中规定:不得染污净水净地,不可挖地割草,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种树,等等。这在佛陀对小乘行人开示的《毗奈耶经》中,就有很明确的说明。所以,佛陀不但要求我们保护动物,而且还提倡保护环境。

  自古以来,佛教与大自然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佛教很多寺院都建于幽静的青山绿水间,令人一进去就感到特别清净、放松,一颗疲惫不堪的心能得以休息。还有,从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来看:他降生于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六年苦行于尼连禅河畔的树下,成道于金刚座的菩提树下,初转*轮于鹿野苑的林中,涅槃于娑罗双树下。所以,佛陀从最初降生到最后涅槃,全部都与大自然有关。正因为这样的缘起,印度、藏地、汉地的历代高僧大德,大多都在特别寂静的森林中、山洞里,获得了无上成就。

  因此,佛教中重视环境保护,应该有很多的依据。

  问:有些人之所以造了很多业,关键是不知自己有前世后世,所以你劝他不要造业,他根本不听。就好像一个糖尿病人,告诉他不要吃糖、不要吃香蕉,可他就是不接受。其实不管对亲人还是陌生人,我都真的很想帮他,但有时反而会引起对方的不愉快或苦恼。这个时候,我不知道是该坚持,还是“再,斯可矣”,也就是说,我跟他讲第二遍就够了,接不接受是他的事?

  

  答:从你的表情来看,确实承认有前世后世,而且很关心周围的人,想用佛法去饶益他们。

  可现在大多数的汉族人,跟我们藏族人不同,你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几乎都不信佛,劝他们相信因果,真的非常费力。而我们藏族,尽管如今个别年轻人被西化了、被汉化了,但99﹪的人仍然信因果,家里有一个出家人的话,也觉得十分光荣。

  但即便如此,你在看到别人造恶业时,也不能劝了两次没用就不管他了。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有一世为了调化一个人,就用了千百万年的时间。一个人,用了千百万年啊!当时人的寿命也特别长,不像现在只有一百岁左右。所以,我们为了利益众生,一定要不断努力,若能如此,总有一天他会被你感化的。

  包括在我们佛学院,有些人刚开始也不信佛,他的孩子读了大学后去学院出家,他特别特别反对。但后来他的孩子再三跟他讲道理,两三年以后,他自己也跑去出家了。这样的事例非常多。

  有一个人,就蛮有意思的。最初她孩子在学院出家,她拿着刀子追去威胁:“你今天敢出家的话,要么我杀了你,要么我自杀。”当时我们很多人一直劝她,她才不甘愿地放下刀子,勉勉强强回去了。结果过了五年后,她竟然也来学院出家了。现在,她和她的孩子都是非常清净的出家人。

  所以,有些人的见解和行为,其实是可以改变的,只不过需要一定时间,故我们不能轻言放弃。

  (五) 问:我是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的学生。在当今商业经济当道的社会中,您如何看待环保与消费之间的对立矛盾?

  

  答: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思考过。现在这个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消费与环保之间,有时候是对立的。

  不过,我们佛教提倡一种生活观:不能特别奢侈、挥金如土;也不能极度拮据、衣食无着,若像乞丐一样,也会寸步难行。而应当保证基本的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知足少欲,不要纵容自己的欲望,也不要为了竞争而活着。

  如今大多数人,购置大量东西并不是因为需要,而是源于竞争。看到他人的房子不错,自己就非要买一个;瞧见别人的轿车很好,自己也要买辆好轿车,否则,就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这样的人活得很累,所以,我们应该随遇而安,根据自己的福分来维持生活,如此才会活得比较开心,自己的消费与环保之间,也不会有很大冲突。

  此外,我们平时还要有环保的概念,电水应该节约,不要随便浪费。我以前去新加坡时,他们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但最近在香港,我看到晚上所有高楼的灯几乎都亮着,两三点钟也是如此。其实,这时候很多人都睡了,这些电白白地浪费掉,好像有点可惜。当然,也许是有人要上“夜班”。但很多问题,我们要值得思考。

  (六) 问:我是香港理工大学电子系的。我和另外一位居士在色达见过您,一直很关心您,请问您现在身体好不好?

  

  答:好好好,身体蛮好的,没事。

  问:我之前问过您一个问题,您的答案是帮助这个世界。我希望也能像上师一样帮助这个世界,不过不知道该怎么做。比如我是学电子的,不知道钻研科技是否有帮助。如果有,科技带来的有利也有弊;如果没有,那怎么做才能对这个世界有益?

  答:要想帮助这个世界,是钻研电子还是其他科技,这些都是次要的,自己的心才是主要的。

  如果你心里有因果观念、帮助众生的愿望,那无论是在家、出家,随时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行持利他之举。但若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希望每个人都围着自己转,一直想方设法宣扬自我,那即便是披着袈裟的出家人,也只是一种形象而已,根本利益不了什么众生。

  你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我并不清楚。但一个人无论生活在世界哪个角落,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就是要有一颗利他心。倘若时时刻刻将利他放在首位,自己的前途自然会光明。否则,每天只想着自我的话,久而久之,社会对你也不会认可的。

  (七) 问:我是香港城市大学会计系的毕业生。我是佛教徒,但回答不了身边朋友的问题。朋友曾问:“佛教徒用很多时间作经忏,认为念经可以帮助别人,但为什么不将时间实际用于帮助别人?念经究竟如何帮人,只是口头念念就有功…

《香港中文大学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怎样面对痛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