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問答
(一) 問:這個世界很不清淨,因爲我們有貪欲、無明。但無奈的是,有時不是因爲我們的煩惱障,而是因爲智慧有限、所知不多,就是所知障的問題,事情就發生了。在這種情況下,怎樣才能真正去感悟“心淨國土淨”呢?
答:嚴格來說,煩惱障在七地末才會斷掉;而所知障是從八地開始斷除,到十地末才會斷盡。這在彌勒菩薩的《寶性論》等諸多論典中,都有詳細說明。因此,所知障是一種極細微的障礙[1],我們凡夫人什麼粗大的障礙都有,還根本提不上所知障。
當今這個世間,正如佛陀早在經中所預言的,越來越末法、越來越惡濁了,人們的見解也越來越低劣,煩惱越來越熾盛,在這樣的環境中,確實“心淨國土淨”很難呈現。但即便如此,萬法的本體也是清淨的,我們若能用短短幾十年精進修行,到了最後,清淨的境界就可以完全現前,這從曆代大德的身上也能得以印證。
所以,只要遵照佛陀的教誨好好修行,我們的煩惱就會慢慢減輕,這個世界從自現的角度來講,也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二) 問:我是香港中文大學通訊工程系的。請問,傳統的生命分類是動物、植物、微生物,那微生物中的細菌和病毒是不是有情呢?如果是,我們吃藥、消毒是不是也成了殺生?應該怎麼樣對待和處理?
答:傳統認爲植物也有生命,但我剛才講了,植物並沒有五蘊所組成的生命。現在很多人、甚至一些法師也聲稱,植物不能吃,它的生命與動物一模一樣。若是這樣承許,佛陀在《楞嚴經》中說了,這是外道的說法[2]。
至于肉眼看不到的細菌、微生物,我們若是損害它,有沒有過失呢?沒有過失。往昔,佛陀的弟子阿那律在喝水時,用阿羅漢的天眼看到水中全是衆生,于是他就不敢喝了。佛陀告訴他:不應以天眼觀察,而應以肉眼爲准[3]。所以,微生物並不是我們肉眼的對境,損害它不會構成殺生的罪業。
對于這樣甚深的因果道理,我們不能憑自己的想象去判斷,而應以佛經的依據進行取舍,這才是智者的選擇。
(叁) 問:我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的學生。我們現在身處的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的清淨刹土,可在我眼中卻是滿目瓦礫。如果我通過今生的積累功德和修行,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因爲我的我執並沒有完全斷除,到時是否依舊會滿目瓦礫呢?
答:不會的。今年我傳講了淨土宗的一些經典,前不久剛講完《阿彌陀經》,如今正在講《無量壽經》,用的版本是菩提流志翻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經中就講了,娑婆世界的衆生可以帶業往生,到了極樂世界之後,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和自己的信心力、發願力,黃金爲地、七寶爲池等種種清淨現象,會頓時呈現。聽了極樂世界的法音之後,有些人當下就證得一地菩薩的果位,有些則需要一段時間。但不管怎麼樣,只要到了那裏,就會斷除我執,成就不退轉的果位。
問:佛陀第叁轉*輪講了明空無別,“明”到底是怎樣的境界?既然是明空無別,爲何又要一名以“空”、一名以“明”?
答:明空無別的境界,是指在究竟勝義中,明即是空、空即是明,相當于《心經》所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只側重于佛陀第二轉*輪的教義,並沒有深入剖析“明”的部分。直到第叁轉*輪,尤其是密宗《時輪金剛》中,才揭示了“色”其實是光明的顯現,在真實的境界中,明與空是無二無別的。但這種明分,我們用語言無法表達、用分別念無法想象,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文字上只能這樣來描述。
(四) 問:我是中文大學經濟系的碩士。剛才您提到了環境保護,我也很關注環保。所以,我想請教您一個問題:佛教中對環境保護持什麼態度?
答:你的問題很好!環境保護在當前非常重要,今天有位中文大學的老師說:假如釋迦牟尼佛還在世的話,他也會站出來關心這個問題的。
如今不少人非常關心環保,我個人來講,對保護環境、保護生命,一直就有興趣。作爲佛教徒,在這方面也應當略盡綿力,真正做一些事情。
有些人可能認爲,佛經中並沒有強調環境保護。這是不正確的。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意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因此在一些出家戒律中規定:不得染汙淨水淨地,不可挖地割草,有條件的情況下適當種樹,等等。這在佛陀對小乘行人開示的《毗奈耶經》中,就有很明確的說明。所以,佛陀不但要求我們保護動物,而且還提倡保護環境。
自古以來,佛教與大自然就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比如,佛教很多寺院都建于幽靜的青山綠水間,令人一進去就感到特別清淨、放松,一顆疲憊不堪的心能得以休息。還有,從釋迦牟尼佛的一生來看:他降生于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六年苦行于尼連禅河畔的樹下,成道于金剛座的菩提樹下,初轉*輪于鹿野苑的林中,涅槃于娑羅雙樹下。所以,佛陀從最初降生到最後涅槃,全部都與大自然有關。正因爲這樣的緣起,印度、藏地、漢地的曆代高僧大德,大多都在特別寂靜的森林中、山洞裏,獲得了無上成就。
因此,佛教中重視環境保護,應該有很多的依據。
問:有些人之所以造了很多業,關鍵是不知自己有前世後世,所以你勸他不要造業,他根本不聽。就好像一個糖尿病人,告訴他不要吃糖、不要吃香蕉,可他就是不接受。其實不管對親人還是陌生人,我都真的很想幫他,但有時反而會引起對方的不愉快或苦惱。這個時候,我不知道是該堅持,還是“再,斯可矣”,也就是說,我跟他講第二遍就夠了,接不接受是他的事?
答:從你的表情來看,確實承認有前世後世,而且很關心周圍的人,想用佛法去饒益他們。
可現在大多數的漢族人,跟我們藏族人不同,你們身邊的親朋好友幾乎都不信佛,勸他們相信因果,真的非常費力。而我們藏族,盡管如今個別年輕人被西化了、被漢化了,但99﹪的人仍然信因果,家裏有一個出家人的話,也覺得十分光榮。
但即便如此,你在看到別人造惡業時,也不能勸了兩次沒用就不管他了。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有一世爲了調化一個人,就用了千百萬年的時間。一個人,用了千百萬年啊!當時人的壽命也特別長,不像現在只有一百歲左右。所以,我們爲了利益衆生,一定要不斷努力,若能如此,總有一天他會被你感化的。
包括在我們佛學院,有些人剛開始也不信佛,他的孩子讀了大學後去學院出家,他特別特別反對。但後來他的孩子再叁跟他講道理,兩叁年以後,他自己也跑去出家了。這樣的事例非常多。
有一個人,就蠻有意思的。最初她孩子在學院出家,她拿著刀子追去威脅:“你今天敢出家的話,要麼我殺了你,要麼我自殺。”當時我們很多人一直勸她,她才不甘願地放下刀子,勉勉強強回去了。結果過了五年後,她竟然也來學院出家了。現在,她和她的孩子都是非常清淨的出家人。
所以,有些人的見解和行爲,其實是可以改變的,只不過需要一定時間,故我們不能輕言放棄。
(五) 問:我是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的學生。在當今商業經濟當道的社會中,您如何看待環保與消費之間的對立矛盾?
答:這個問題,其實我也思考過。現在這個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與此同時,人們的消費也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與環保之間,有時候是對立的。
不過,我們佛教提倡一種生活觀:不能特別奢侈、揮金如土;也不能極度拮據、衣食無著,若像乞丐一樣,也會寸步難行。而應當保證基本的生活條件,在此基礎上知足少欲,不要縱容自己的欲望,也不要爲了競爭而活著。
如今大多數人,購置大量東西並不是因爲需要,而是源于競爭。看到他人的房子不錯,自己就非要買一個;瞧見別人的轎車很好,自己也要買輛好轎車,否則,就覺得在別人面前擡不起頭來。這樣的人活得很累,所以,我們應該隨遇而安,根據自己的福分來維持生活,如此才會活得比較開心,自己的消費與環保之間,也不會有很大沖突。
此外,我們平時還要有環保的概念,電水應該節約,不要隨便浪費。我以前去新加坡時,他們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但最近在香港,我看到晚上所有高樓的燈幾乎都亮著,兩叁點鍾也是如此。其實,這時候很多人都睡了,這些電白白地浪費掉,好像有點可惜。當然,也許是有人要上“夜班”。但很多問題,我們要值得思考。
(六) 問:我是香港理工大學電子系的。我和另外一位居士在色達見過您,一直很關心您,請問您現在身體好不好?
答:好好好,身體蠻好的,沒事。
問:我之前問過您一個問題,您的答案是幫助這個世界。我希望也能像上師一樣幫助這個世界,不過不知道該怎麼做。比如我是學電子的,不知道鑽研科技是否有幫助。如果有,科技帶來的有利也有弊;如果沒有,那怎麼做才能對這個世界有益?
答:要想幫助這個世界,是鑽研電子還是其他科技,這些都是次要的,自己的心才是主要的。
如果你心裏有因果觀念、幫助衆生的願望,那無論是在家、出家,隨時都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去行持利他之舉。但若自私自利的心特別強,希望每個人都圍著自己轉,一直想方設法宣揚自我,那即便是披著袈裟的出家人,也只是一種形象而已,根本利益不了什麼衆生。
你以後的路該怎麼走,我並不清楚。但一個人無論生活在世界哪個角落,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就是要有一顆利他心。倘若時時刻刻將利他放在首位,自己的前途自然會光明。否則,每天只想著自我的話,久而久之,社會對你也不會認可的。
(七) 問:我是香港城市大學會計系的畢業生。我是佛教徒,但回答不了身邊朋友的問題。朋友曾問:“佛教徒用很多時間作經忏,認爲念經可以幫助別人,但爲什麼不將時間實際用于幫助別人?念經究竟如何幫人,只是口頭念念就有功…
《香港中文大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