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僧训日纪

  僧训日纪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辑

  

  法师省己之训

  

  《法炬陀罗尼·法师品》云:「夫法师者,常应慈愍,爱语谦下。若怀嫉妒,心存胜负,获大重罪。慈心说法,成大功德,能消世间种种供养。假以高大狮子宝座、无价名衣,奉上法师,未足报恩。而彼法师虽受斯事,应深惭愧,勿起贪着,不得我慢。」

  

  为利养出家之训

  

  《大宝积经》云:弥楼揵驮佛灭后,诸大弟子皆亦随佛入于涅槃。诸大弟子灭度之后,多有众生皆作是念:「沙门法中安隐快乐,我等何不各共出家?」出家之后,唯行三事:一、常周旋往来白衣舍;二、唯贪着利养自活;三、长养肌肥,无有福慧。行是三事,不修余业。头陀细行妙法,多皆废舍,复不读诵。时国王子名陀摩尸利,闻天神指示,乃辞父母,剃除须发。问诸比丘:「弥楼揵驮佛云何说法,教诸弟子?我得闻已,当如说修行。」诸比丘言:「我等不闻佛所说法,但随和尚、诸师所行,汝今亦应行如是法。」尔时陀摩尸利比丘,答诸比丘言:「汝等必从贫贱出家,是故今者但贵衣食。所行如是,白衣无异。汝等今应与我共求佛深净法。」时诸比丘以偈答言:「我等所为者,是事皆已得。衣食极丰足,免离王使役。安隐甚快乐,无敢轻慢者。白衣时苦恼,今皆无复有。是即名涅槃,第一快安乐。过是事以外,我皆不复用。」尔时陀摩尸利比丘闻此偈已,心则悲恼,涕零啼泣。即便舍离此诸比丘,独入山林幽远之处,精诚一心,欲求深法。先时弥楼揵驮佛有大弟子名为坚牢,修空闲行,独住深山,少欲知足,心乐远离,所作已办,六通三明,大阿罗汉。所住深山石窟壁上,书此偈言:「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唐受诸辛苦。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净。如厕虫乐粪,愚贪身无异。忆想妄分别,则是五欲本。智者不分别,五欲则断灭。邪念生贪着,贪着生烦恼。正念无贪着,余烦恼亦尽。」陀摩尸利比丘,经历深山,见此偈已,读诵思惟其义。未久之间,得五神通。

  

  慈心功德之训

  

  《般舟三昧经》云:「慈心比丘,终不中毒,终不中兵,火不能烧,入水不死,帝王不能得其便。」

  

  为勿忧衣食之训

  

  《佛藏经》云:「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亿天神愿共供养。但能一心行道,终亦不念衣食所须。如来白毫相中百千亿分光明,其中一分,供诸弟子,假使一切世间人皆出家,随顺法行,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检心待女人之训

  

  《长阿含经》第四卷云: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人辈来受诲者,当如之何?」佛告阿难:「莫与相见。」阿难又白:「设相见者,当如之何?」佛言:「莫与共语。」阿难又白:「设与语者,当如之何?」佛言:「当自检心。」

  

  八退八进之训

  

  《长阿含经》第九卷云:「云何八退法?懈怠比丘,乞食不得,便作是念:『我于今日乞食不得,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即便卧息。得食既足,复作是念:『我朝乞食,得食过足,身体沉重,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即便卧息。设或执事,便作是念:『我今执事,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即便卧息。设欲执事,便作是念:『明当执事,必有疲极,今日不得坐禅、经行。』即便卧息。设少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即便卧息。设欲少行,便作是念:『我明当行,必有疲极,今者不得坐禅、经行。』即便卧息。设遇小患,便作是念:『我得重病,困笃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即便卧息。所患已瘥,复作是念:『我瘥未久,身体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即便卧息。

   「云何八精进?乞食不得,即作是念:『我身体轻便,少欲睡眠,宜可精进坐禅、经行。』乞食得足,便作是念:『我今食饱,气力充足,宜勤精进。』设有执事,便作是念:『我向执事,废我行道,今宜精进。』设应执事,便作是念:『明当执事,废我行道,今宜精进。』设有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废我行道,今宜精进。』设欲行来,便作是念:『我明当行,废我行道,今宜精进。』设遇患时,便作是念:『我得重病,或能命终,今宜精进。』患得小瘥,复作是念:『我病初瘥,或更增动,废我行道,今宜精进。』」

  

  不舍头陀苦行之训

  

  《增一阿含经》第九卷云:世尊告迦叶:「汝今年高朽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亦可受诸长者请,并受衣裳。」迦叶对曰:「我今不从如来教。」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叶,多所饶益,度人无量。所以然者,此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是故诸比丘所学,皆当如迦叶所习。」

  

  △十二头陀行

   一、阿兰若。(今居兰若,华言「寂静」,宜顾名思义。)

   二、常乞食。(今安坐,檀越送食,宜知惭愧。)

   三、次第乞。(今送食,须贫富等观。)

   四、一食。(今三时粥饭,宜知惭愧。)

   五、节量食。(今独饱,宜分与禽兽。)

   六、过中不饮浆。(今晚食,宜知惭愧,夜分加倍精进。)

   七、粪扫衣。(今好衣,宜知惭愧。)

   八、但三衣。(今多衣,宜知惭愧。)

   九、冢间坐。(今住好屋,宜知惭愧。)

   十、树下坐。(今住好屋,宜知惭愧。)

   十一、露地坐。(今住好屋,宜知惭愧。)

   十二、但坐不卧。(今开夜放睡,宜知惭愧。)

  

  不教弟子之训

  

  《菩萨善戒经》第四卷云:「旃陀罗等,及以屠儿,虽行恶业,不能破坏如来正法,不必定堕三恶道中。为师不能教呵弟子,则破佛法,必定当堕地狱之中。为名誉故,聚畜徒众,是名邪见,名魔弟子。」

  

  供养父母之训

  

  《弥沙塞部五分律》第二十卷云: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佛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互相轻毁之训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第三卷云:「学事比丘,轻毁坐禅、佐事比丘。坐禅比丘,亦轻毁学问、佐事比丘。佐事比丘,亦轻毁坐禅、学问比丘。是故陀罗骠,以坐禅力,常现光明,兼知卧具,劝佐众事,灭相轻毁胜负心故。」

  

  摄养徒众之训

  

  《毗尼母经》第六卷云:「养徒众,一法事摄,二衣食摄。常应方便教授眷属,莫令多求。摄令坐禅、诵经、修福,于此三业中应教。复应观徒众乐多言否?乐多眠否?乐在家否?乐聚集调戏否?复应观谁行如法,谁行不如法。若如法者,应加衣食,乃至法味,数数教授。若不如法者,应语令去。后时改悔者,还听在众。从无腊乃至九腊,是名下座。从十腊至十九腊,是名中座。从二十腊至四十九腊,是名上座。五十腊以上,国王、长者、出家人所重,是名耆旧长宿。」

  

  偷盗僧物之训

  

  《法苑珠林》第七十四卷云:「方等经云:菩萨言:五逆十恶,我所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

  

  多得利养之训

  

  《法苑珠林》第九十二卷云:「《杂宝藏经》云:阿阇世王为提婆达多日送五百釜饭,多得利养。诸比丘白佛。佛言:『莫羡提婆得利养。』而说偈言:『芭蕉生实枯,芦苇亦复然。駏驴怀妊死,骡驴亦复然。愚贪利养苦,智者所嗤笑。』」

  

  五僧冥报之训

  

  《洛阳伽蓝记》云:后魏崇真寺僧惠嶷,死七日活,云与五比丘,次第于阎罗王所阅过。一是宝明寺僧智聪,云:「生来苦行,坐禅为业。」得升天堂。二是般若寺僧道品,云:「诵《涅槃经》。」亦升天堂。三是融觉寺僧昙最,云:「讲《华严》、《涅槃》,领众千人。」王言:「讲经众僧,我慢贡高,心怀彼我。比丘之中,第一粗行。」即言付司。青衣十人,送入黑门。四是禅林寺僧道弘,云:「教化四众檀越,造一切经像。」王言:「沙门之体,必须摄心道场,志念禅诵,不预世事。教化求财,贪心即起。」亦送黑门。五是灵觉寺宝真,云:「原作太守,舍家资造寺,休官入道。虽不禅诵,礼拜不缺。」王言:「卿作太守,枉法取财。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劳说此?」亦送黑门。惠嶷以错召放还,白胡太后。后遣黄门访问五寺,并云有此五僧,死来七日。生时业行,如嶷所论不差。

  

  不修禅定之训

  

  《无诤三昧》云:「《胜定经》言:兹复有人,不修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乃至恒河沙劫讲说是经,不如一念思惟入定。但使发心愿坐禅者,已胜十方一切论师,何况得禅定者。论师白佛言:『我等多闻总持,讲说无碍。十六大部,敬我如佛。世尊何故不赞我等,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力,如盲眼人,欲睹众色;如无手足,欲抱须弥;如折翅鸟,欲飞虚空;如蚊子翅,欲遮日月;如无船舫,欲渡大海,无有是处。汝等论师,亦复如是。』复次《毗婆沙》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辨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能诈言能,高心轻坐禅人。如是论师,死入地狱,吞热铁丸。出为猪羊鸡狗等身。』」

  

  声名无益之训

  

  《摩诃止观》云:「昔邺洛禅师,道播河海。住则四方云仰,去则千百成群。隐隐轰轰,亦有何益?临终皆悔。修行至此,审自斟酌。智力强盛,须广利益。如其不然,且当安忍,深修三昧。行成力着,为化未晚。」

   〖校注〗「须广利益」,原本「广」作「弃」,据《摩诃止观》大正藏电子本改。

  

  念思二字之训

  

  《善见毗婆沙律》第四卷云:「念想者何?于观处初置心,是名念。以心置观处,中心徘徊观处,是名思。譬如钟声,初大后微。初大声者如念,后微者…

《僧训日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警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